分享

湿气不可怕,药膳起居健康行

 谷山居士 2023-07-31 发布于上海

夏日炎炎,没有什么能比冰淇淋、冰镇饮料、西瓜更清凉了,空调屋更是夏天所有人的向往之处。然而,有时候清凉与冰爽似乎都不能驱散身体内的困倦与疲乏。在闷热难耐的夏日,四肢沉重、食欲不振、神疲乏力等类似的症状困扰着许多人,这可能是湿邪找上了门。

何为“湿”?

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属“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一,其性重浊、黏腻、趋下,损伤人体多隐缓不觉,日久容易导致人体出现多种病变。

根据湿邪的来源不同,有“外湿”与“内湿”之分。外湿,因感外界天地湿气而得,著名中医学家姜春华先生对外湿曾有这样的概述:“湿就是空气中含水量增多。”湿为长夏之气,长夏郁热、多雨潮湿,此时空气湿度最大,若久居湿地、冒雨行湿、汗透沾衣,则湿邪易自外而入。内湿,为人体内生的湿浊,是水液代谢失调的病理产物。在中医看来,脾主运化,喜燥恶湿,与长夏之气相通,若湿气过重,脾运不及,则湿病内生。

药膳祛湿需辨证

《证治汇补》有云:“湿症之发,必夹寒夹热。”湿邪不仅能够单独致病,更易与其他邪气兼夹侵袭人体。邪气相兼发病之证,与所兼邪气性质的特点密切相关,并随着所兼邪气侵犯人体的部位、深浅及寒热虚实而表现出不同的症候。因此,不论是在临床治疗湿病,还是日常饮食“祛湿”保健的过程中,都应该贯彻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以下针对不同证型的湿病,为大家推荐几个食养方。

陈皮藿香茶

用于湿浊内阻

三伏至,暑气、湿气两邪相合,精神不振、四肢沉重、身体浮肿等症状纷纷找上门来。那么,如何才能够化解体内困乏,消除油腻之感呢?推荐给大家一款日常可服用的化湿祛腻的养生茶。

【食材】陈皮10克,鲜藿香10克,鲜佩兰10克。

【做法】将以上三味洗净,开水浸泡后代茶饮。

【功效】化湿浊,和胃气。 

【解析】陈皮味苦、辛,性温,归肺、脾经,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作用。芳香化湿、解暑辟浊、和中止呕则为藿香之长。加入佩兰,可增强发表祛湿、和中化浊之功。三者合用代茶饮,可解暑热、化体内湿浊。

【适应人群】适用于夏日伤暑湿困,身体疲乏者。

赤小豆鲫鱼汤

用于湿热内蕴

夏季高温酷热后往往阴雨连绵,此时湿热之邪极其容易侵袭人体,出现身重疲乏、胸脘痞满、食欲下降、大便黏腻不爽、小便黄赤或不利、舌质红苔黄腻等症状,中医称之为湿热。那么,如何才能在高温多雨的季节预防湿热病呢?下面给大家推荐一道舌尖上的夏日祛湿汤—赤小豆鲫鱼汤,不仅能够健脾祛湿热,而且对于痰湿型肥胖还具有减肥的功效。

【食材】鲫鱼一尾,桑白皮20克,赤小豆80克,炒薏苡仁20克,陈皮少许,生姜若干。

【做法】首先,将赤小豆加水浸泡1个小时,桑白皮、炒薏仁洗净备用。在锅中加适量开水,并放入泡好的赤小豆、薏仁、桑白皮、陈皮、生姜,大火煮开。20分钟后,再放入清理好的鲫鱼,小火慢炖1个小时,最后加入适量盐等调味,即可出锅享用。

【功效】清热利湿。

【解析】鲫鱼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价值高,性平味甘,入胃、肾,具有健脾利湿、和中开胃、活血通络、温中下气的功效。桑白皮性味甘寒,归脾、肺经,有清热泻肺、行水消肿之功。赤小豆甘、酸、平,具有健脾祛湿、利水消肿的作用。薏苡仁健脾祛湿,与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之功效相配。以上几味中药一起烹饪,不仅能使赤小豆鲫鱼汤甘鲜醇厚,更可起到健脾祛湿、瘦身排毒的作用。

【适应人群】对于长期因湿热内蕴而出现痤疮、肥胖等症状的人群可起到缓解作用,亦可满足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人群的日常滋补。

荷叶饭

用于脾虚湿困

在每年进入梅雨季节后,一些人会相继出现大便溏薄、食欲不振、四肢疲乏无力、舌质淡、舌苔白厚而腻等症状。中医认为,脾主长夏,此时为一年中湿气最重的时候,加之长期脾虚的体质,脾不能及时运化水谷精微,外湿就会引动内湿。中医称之为脾虚湿困证。那么,在日常饮食中有哪些方法可以调理呢?下面是一道既美味又可健脾祛湿的药膳。

【食材】粳米 250克,莲子 15克,白豆蔻 15克,鲜荷叶3张。    

【做法】先将粳米洗净,放入开水锅里煮至七成熟,捞起并放入碗内,拌入适量白糖。把以上诸料放在荷叶上,再将粳米放在上面,将荷叶包好,上笼蒸熟。取出扣入盘中,再撒上胡萝卜丝和小葱等,分次服食。    

【功效】 健脾燥湿,利尿消肿。    

【解析】粳米性平,味道甘甜,归脾、胃、肺经,具有健脾止泻、补气生津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粳米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营养成分,除食用价值外,亦是中医针对体质虚弱和病后调理的多用之品。莲子具有补脾止泻、养心、益肾固精的作用。白豆蔻味辛,性温,归肺、脾、胃经,有化湿行气、开胃消食、温中止呕之功。荷叶不仅可为此道菜肴增添荷的清香与清爽的口感,还兼具清暑化湿、利尿通利的功效,对于“三高”人群尤其有益。

【适应人群】适用于长夏时节,脾虚湿困的人群。

日常起居需注意

“千寒易去,一湿难去。”湿邪具有黏滞、来缓去迟的特点,一旦侵入人体,不易清除,日久易成痰、成瘀。因而,除了饮食的调摄外,日常起居亦要注意防止湿邪入侵,以免体内湿气困重。

首先,应该避免在潮湿的环境居住。《灵枢·百病始生》曰:“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说明不论是雨、露、雾等天之湿气,还是水、冰、雪等地之湿气,都会损伤人体健康,前者伤人偏上,后者伤人偏下。是以在夏季,居住环境需要维持一定程度的干燥,每日开窗通风。

图片

其次,切忌贪冷。冰淇淋、冰镇饮料、冰西瓜似乎是人们夏日的标配,消暑之力强劲。此外,许多人喜欢整日待在空调房中,甚至直接迎着冷风以求降温。《黄帝内经》有言“春夏养阳”,过度贪凉将戕伐人体升发的阳气。所谓“夏不欲穷凉”,诸如此类的行为亦给予了风、寒、湿等阴邪乘虚而入的机会,损伤人体正气。

第三,饮食宜清淡、适当。湿邪极其容易阻碍脾胃的运化,若摄入过多油腻之品,脾胃负担加重,日久化热,湿热相合于体内,就容易发病。此外,由于夏季的瓜果蔬菜,如苦瓜、冬瓜、黄瓜、西瓜等皆性寒凉,日常饮食中搭配少许辣椒食用,不仅能够激发食欲、开胃助消化,更可平衡寒热,给身体“祛湿”。

第四,适当运动,加强锻炼。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适量的运动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抵御外邪,亦可加速血液循环,加速排出湿气。但切记避免大汗淋漓,耗伤体内阴液。作为特殊人群,老年人需选择早晚等稍凉爽的时间,进行强度适中的运动,谨防中暑。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核心思想,由于每个人的体质有所差异,阴阳盛衰有所偏颇,湿邪入侵体内后发展有寒化、热化之别,损伤部位亦有所不同,因此“祛湿”不可一概而论。虽然饮食起居的调摄在一定程度上可调和机体机能,在预防疾病、疾病早期效果显著,但只能够起到辅助的作用。当病情深入发展、情况复杂之时,需及时就医,遵从专业医生的建议,辨证用药治疗。

一言以蔽之,“祛湿”除了离不开日常饮食与起居调摄之外,亦需根据个人体质的不同,选择适宜的方法,不跟风不过度,方是正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