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尔锡七律选录

 瑞德阁楼 2023-07-31 发布于北京

陈尔锡(1878-1936),族名杰寰,字壬林,号尘禅,斋名半隐庐,湖南湘乡人东鳯一都东岸坪人。清末民初著名书法家、诗人,中国法学先驱。光绪二十七年(1901)中乡试举人,光绪三十二(1903)年保举前往日本留学,后毕业于日本西京帝国大学法律系。辛亥革命后,任湖南司法司次长,湖南高等审判厅厅长。后受命再次赴日考察法律,奉调北京,由总统任命为中华民国大理院推事、庭长,叙功获二等嘉禾章。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后,绝意仕途,隐居北平,文史之外,刻意章草。有《半隐庐诗草》刊行。

友人题赠

题陈壬林梦榴堂诗集(湘乡廖树勋祜初)

卅年东北久,胸拓海天清。感世多奇句,思亲有至情。一官难束缚,大道自坚贞。不藉诗名重,诗偏倚马成。

梦榴纪前因,挥毫自写真。关河鸣剑侠,岁月老风尘。本有豪雄气,偏甘淡泊身。年来伤世变,古调几沈沦。

自序

余校印先君遗稿竟,端明王子谓余曰:「子之为此将以继述也,若以子所作列于尊公集后,则犹以继述之大者,谁谓非宜。」顾先君在日,余于诗道虽粗闻概略,而失怙既蚤,旋又求学海外、游宦国中,更无暇殚精及此,时有所作,大都成于枕上或舟车之间,耳目心思无所寄托,则往往随意搜句以为乐正,戴剡源所谓「诗多当历,记阴晴而已。」癸卯东游以前所作较多,因稿本毁于壬子吾邑之洪水,今凭记忆所能得者已仅四首,嗣亦随作随散,存者什不一二。继今以往未知视前何如。然去日苦多,所成就亦可知矣。依端明之言,赘附斯编,其于工拙不计也。戊辰秋陈尔锡壬林自识于半隐庐书斋。

东山凤凰寺书斋夜坐

冥坐空山无所之,花香竹影暗催诗。三间老屋书千卷,一盏秋灯酒半卮。大壑沈阴霜落早,奇峰当户月临迟。泉声滴沥苔如绣,梁栋云生欲雨时。

国府津海滨观潮

水亭烟榭俯龙宫,独倚危阑洗软红。浪里渔舟吞吐外,云间星火有无中。怒涛捣梦吟怀凈,巨浸稽天眼界空。快意平生称此举,披襟容与晚当风。

自沼津还东京

西南半岛尽盘桓,惬意年来此壮观。策马已忘行路远,骑牛微觉著书难。牢愁皮骨随秋老,苍莽雄图带醉看。海上风光殊不陋,还从此处望长安。

游颐和园偕澧蘅

宫阙群山锁不开,翠华当日此徘徊。三千铁弩供帷笑,十二金人上废台。漦降夏庭龙已去,王非孺子莽胡来。可怜太液池边望,不见芙蓉见草莱。

除夜睡不成寐枕上复成一律柬师曾

客里情怀似海潮,有时忽长有时消。此身忧患中年重,故国河山一梦遥。生不如人况壮岁,最难看鬓是明朝。鸡鸣似报天将晓,夜半闻声剑动摇。

人日有怀故乡诸友柬炼夫

云树依依总系思,偷闲题记草堂诗。国殊正朔春来早,雪满关河马去迟。欹枕梦回更岁后,烹泉味忆在山时。平生苦为多情累,我自怀人人未知。

自奉天启程澧蘅假事便送至吉林省城途中作

非关王事亦宵征,鹿帻羊裘万里身。路出长春三小市,月明辽海两诗人。深江冰合秋通马,古戍风凄夜见磷。并辔徐行浑不语,相怜劳燕各风尘。

度长岭观日出

黑暗人间一点红,峰头立马万缘空。河山无迹寻兴废,天地从谁问始终。远瞩鲲鹏同尺鷃,多年猿鹤杂沙虫。如何目独留盘古,夺尽尘寰爝火功。

苇子沟途中

出门不觉地天宽,世事都从壁上观。四顾无人容独步,千秋有泪合孤弹。敝裘羸马行程缓,淡月疏星暮角寒。长白山前回首望,西南云影是长安。

岁暮边城杂感

百感苍茫逼此身,吟怀謇謇郁边尘。去来沧海余孤啸,歌哭神州尚几人。父母乾坤同是子,江湖草莽敢谁臣。拟招衡岳云成雨,洒遍中原万户春。

铜佛寺早发

荒垣何处送鸡声,起舞刘琨一剑横。雪碾征蹄开栈道,云扶残梦出孤城。天寒风急知何世,漏尽钟鸣识此行。大地山河同逆旅,漫游不必计前程。

自宁乡至新化途次游沩山寺

离乱何堪现此身,千家疮痏未回春。镜中色相怜清影,眼底河山尽劫尘。天帝只今方烂醉,巨灵何日转玑轮。沉沉世界无穷恨,诉与菩提树下人。

雪夜

秉烛深宵酒一杯,绕床孤影自徘徊。无多赐拜人间世,有感心同死后灰。闭户炉红春似海,开门夜色雪成堆。鼠肝虫臂都随意,难得征衣舞老莱。

题师曾槐堂

师曾吾友世称贤,住借槐阴屋数椽。海内文章呼后起,眼前丝竹已中年。一尘不染何妨市,百念皆空自在禅。旧学商量吾与子,望衡对宇意欣然。

纪云抱病见候

乌府相期铁作肝,披襟晤对语辛酸。一庐尘境身初蔽,十载征衣汗未干。老去渐伤知友少,愁来常索解人难。支离瘦骨怜同病,白雪鸣琴合共弹。

渡黄河

来从人海罢长征,两戒河山一日程。渐有桑田惊冷眼,不堪菜色满苍生。曹袁以后吾今济,尧舜而还水几清。借问邯郸途上客,人间何物是功名。

自岳州至长沙作

玉笛梅花渡洞庭,天涯回首梦初醒。帆澄潭水千寻碧,浪抱君山一点青。险阻艰难周禹迹,悲歌哀怨感湘灵。苍生渐欲不堪问,孤负长沙对汉廷。

澧蘅因公被逮几危释后应召来京晤面泫然感赋

破涕追欢一举杯,照人古镜共谁开。孤怀拼作终宵醉,瘦骨怜从万死来。自古荣枯同影幻,十年聚散似轮回。悲歌慷慨称燕赵,不信黄金致郭隗。

中秋登岳阳楼

渡海曾经此系舟,十年今夕我重游。河山未整长驱马,日月初升独上楼。高处欲开千古眼,一身难解万家愁。滔滔目送潇湘水,肠断鲸波天际流。

半隐庐闲居诗

大隐依然属此间,结庐曾种市中山。树多境忘炎凉异,客少门常日夕关。老欲何求余忏悔,钱都难买是安闲。故乡有粟如能食,白石清泉暂往还。

法 家 集 大 成 者:韩 非

汉代史学大家班固有言,诸子“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春秋战国,诸子为了推行自己的主张,四处游说,著书立说,以求得统治者的信任,“以其道易天下”。然而在战国晚期却有一位公子饱受造化之苦,虽满腹经纶却天生口吃,无法像别人那样四处游说诸侯。上天总还是眷顾苍生,让他有如椽巨笔,长于著述,终留下《韩非子》。
自不待言,此人即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韩非。韩非本是韩国贵族,与后来成为秦国丞相的李斯一起师从于荀子。当时韩国已经是国力衰竭,面临西方的强敌秦国,韩非多次上书韩王,提出富国强兵、修明法制的主张,不被采纳,退而著书10万余言。他的著作传到秦国,秦王嬴政读了他的《五蠹》、《孤愤》等篇后十分钦佩,立即发兵攻打韩国,逼韩王以使节的名义将韩非派往秦国。他的同学李斯因为嫉妒他的才学,怕对自己的地位构成威胁,所以同姚贾一起向秦王嬴政进谗言,将韩非打入囚中,又派人送毒酒给他,逼其在狱中饮鸩自尽。
韩非首先继承了其师荀子的“性恶论”思想。韩非身为韩国贵族,处于权力斗争的中心,对官场特别是宫廷的丑恶看得入木三分,所见所闻尽是些邀功取宠、弑君篡位之举,尤其是在社会极为动荡的情况下,人性中负面的因素极度膨胀,这是他极力主张人性恶的重要经验因素。既然人和人类在本性上是恶的,那么所谓道德、伦理、信用、亲情、个人尊严、社会公正等等美好的内容自然都是不成立的,在韩非笔下都成为笔伐的对象。被儒家顶礼膜拜的尧舜等先贤在他看来都是自私自利的,“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只是贪图享乐而已;妻子和儿女把“同床”和“在旁”的“父兄”都视为“奸”;《制分》篇中说:“民者,好利禄而恶刑罚”只懂得趋利避害;《内储说上七术》中说:臣下“犹兽鹿也,唯荐草而就”。而对于这等只知趋利避害的动物,韩非认为只有一个办法控制,那就是赏罚,他提出:“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八经》)
他主张不要因循守旧、墨守旧法,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要根据当时实际情况的变化来制定具体的政策。韩非还提出了“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的君主中央集权的理论。《韩非子》中宣扬最多的还要算是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他将以前法家的精华加以整合,吸收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从而成为集大成者。
《韩非子》在写作上的一大特点就是犀利峻峭,鞭辟入里,说理无所顾忌。例如前面所述他对人性恶的阐述,他还说君臣之间根本不是彼此信任、你仁我忠的关系,而是“君以计畜臣,臣以计事君,君臣之交,计也”,完全成为尔虞我诈的关系。在《说难》篇中,他剖析了身为人主的种种可怕的心理,认为游说最难的就是去揣摩人主的心理,所以告诫那些游说之士不要犯上怒。这样直接露骨的论述在以前是很少见的。
《韩非子》的另一个特点是论证严谨,丝丝入扣。例如《五蠹》,先提出上古、中古和近古历史发展的事实,说明“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继而转入本题:“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在作了这些充分的论证之后,即顺理成章得出结论:“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后文的“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赏莫如厚而信”、“罚莫如重而必”等著名论点,也都是使用同样的论证方法得出的。
还应该提出的是,《韩非子》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在战国后期,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阐释自己的政治观点成为一种常用的方法,《墨子》、《孟子》中都有数量不少的寓言。《韩非子》的《说林》、《储说》都是由纯粹的寓言故事组成,尤其是《说林》,200多个语言竟能有组织有系统地形成一个整体。“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郑人买履”等等脍炙人口的名篇都出自这里。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诗 佛 王 维
 
王维,字摩诘,诗画双绝。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家蒲州(在今山西永济),遂为蒲人。才华横溢的王维,15岁便远离家乡,在长安和东都洛阳为仕途而奔走。他不但擅长诗歌,而且音乐、绘画也十分精通,这使他能够很方便地登上仕途。相传,王维到长安昭国坊庾敬休家中做客时,看见墙上挂着一副《按乐图》,上面画着众多伶人正在奏乐。王维细看一会儿,便笑着说:“这副画上的乐工,正演奏到《霓裳羽衣曲》第三叠第一拍。”当下,有好奇的人真招来乐工演奏检验,结果与王维所说一致,乐工的手指起落,指法毫无差错。这样一来,王维受到当时上层社会达官贵人的欢迎。另外,据《丹青记》记载,王维为歧王李范画了一副《巨石图》,犹如真的巨石一样。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巨石不翼而飞。过了六七十年后,高丽使者把此图归还大唐。唐宪宗见王维的画如此神奇,于是将此图藏于宫中,并在地上洒乌鸡狗血以镇压,怕《巨石图》再次飞走。这个故事当然不会是真事,但王维绘画技巧之高却是实情。由于王维诗画并称,因此,王维在作诗时,不自觉地将构图、色彩、明暗等绘画技巧融入诗中,使诗具有画意。
王维得九公主的推荐,在府试中顺利通过,获得头名,进而一举中进士,步入仕途。然而官场中的种种糜烂腐败的现象,使他感到非常沮丧。在王维中年以后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他原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消极,其佛教信仰也日益发展。他青年时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居于终南山,后又得宋之问蓝田辋川别业,遂与好友裴迪优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
也是由于他的生活经历与心境的变化,后人称道的往往是他的山水田园诗。他信奉禅理,后半生徘徊于仕隐之间。他以优雅闲逸的情致描写了闲静舒适的田园生活和美丽可爱的山水。他的田园诗描绘的是闲静的意境;山水诗描绘的是幽静的意境。并且王维的诗中有画法、画意、画风,他以画家的只眼匠心来构建诗篇,达到了“诗中有画”的佳境。刘士麟在《文致》中说:“晃补之云右丞妙于诗,故画意有余。余谓右丞精于画,故诗态转工。”所说的就是王维的诗、画有相得益彰之妙。总览王维的诗可以看到他在继承陶渊明、谢灵运传统的基础上,最大特点是以画法入诗,创造出或凄丽清幽、或磅礴恢宏的意境,充满富于理趣的诗情画意之美。如《汉江临泛》就充分展示了王维的绘画技巧:楚寒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开篇两句,诗人就描绘出汉江雄浑壮阔的幕景,泛舟江上,纵目远眺,浩瀚的汉江之水入荆江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波澜壮阔,气势恢弘。任水一气流走,劈空飞去,直至宇宙尽处,时空之外。就人的视觉而言,水流愈远,则人的视角愈小,对象也就愈小,汉水的形藐也愈来愈消失,明暗的差别也愈来愈减弱,成为一片虚无的空白。水流天地外,扑入视野的,当是一片大气,一片空白,可谓于无极之中见流之渺远,于飞动之中现水之浩瀚,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诗人将目不可及的景色写入诗中,收茫茫平原于纸端,纳浩荡江水于画边,为整个画面渲染气氛。接着,诗人以山光水色作为画面的远景: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流到天边,两岸重重青山,烟雾迷朦,时隐时现,若隐若无。诗人又以极淡之墨,描绘了一副意境优美的山水画。
就绘画艺术来看,国画山水,常于画笔难到之外,留下空白,促人想象。王维此诗,则于诗笔难尽之处,拓开空间,任人驰聘。它运用了中国古典绘画的散点透视法,并不关心汉水在空中的精确位置,采用的是展现宏观视野的模糊透视法则,使读者能以流动的目光驰聘于天地之间,既不受焦点的约束,也不受地平线的限制,从而构成了“象外之象”的更大心理空间。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具有那种含蓄蕴藉,意在笔外的美学风范。诗人抒发的感情以“含蓄”、“曲意”见长,很多诗作都属于平淡而有点韵之列。刘熙载曾在《艺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王维诗中写静也是如此,静之精神写不出,借动态写之。他颇善于把动与静巧妙结合起来,构成妙境,益增静穆之感。山川景物中的幽静意境,在王维疏朗淡泊的气氛营造中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如《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山月当头,春野空旷,亭亭桂树,徐徐落花,月惊山鸟,音回空谷,多么宁静而幽美的境界!诗人着意去捕捉“花落”、“月出”、“鸟鸣”等一些春夜中仅有的短暂而细微的动态,将春涧月夜静谧的实在感烘托出来,在安详而又生动的静与动的对立统一中,突出春山月夜的静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