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大奎《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课堂实录

 新用户78684458 2023-07-31 发布于湖南
缘 “ 象 ” 明情 ,  唤醒内心深处的“巨人 ”
——部级精品课 《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 品赏
 王大奎 营口市高级中学 
图片
【 教学设想 】
《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 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 2 课中的一首现代诗歌 , 也是本单元选取的五首诗歌中风格独特的一首作品 。 作为郭沫若第一部诗集 《 女神 》 中的名篇 , 这首诗充分体现出郭沫若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
本诗的授课对象是刚刚步入高中的学生 , 他们初中时学过林徽因 、 余光中 、 舒婷等人的诗歌作品 , 对意象有一定的认知 。但 《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 这首诗歌中意象的选取 、 意象群的内涵 、 象征的汇入 , 则与他们原有的认知有着很大的差异 。
所以 , 对这首诗意象的解读 , 既是本课的重点 , 也是本课的难点 。
在教材的单元提示中 , 除了提到 “ 要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 ” 外 , 还提到 “ 可从'青春的价值'角度思考作品的意蕴 ” 。而 《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 中 “ 巨人 ” 的形象 , 就是风云激荡的时代里 , 富有磅礴激情 、 敢于破旧立新的有为青年的象征 。所以在实际授课中 , 除了重点对意象进行解析外 , 还要与学生一起领略时代精神 , 体会时代青年意气风发的独有风采 。
【 课堂实录 】
— 、 预习回顾 , 知人论世
师 :请同学们结合课前预习 , 介绍一下这首诗歌的作者与创作背景 。
生 :我们小组查阅了一些资料 , 摘录汇总如下 :
( ( PPT 展示郭沫若的照片和个人简介 , 展示创造社成员的照片和诗集 《 女神 》 的封面图片 。照片和图片略 。)
郭沫若 ( 1892 — 1978 ) , 原名郭开贞 , 字鼎堂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 学者 、 文学家 、 历史学家 。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 ,家乡优美的自然风光熏陶了郭沫若的浪漫主义情怀 。1906 年 ,郭沫若进入新式学堂 , 期间 , 他多次参加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1914 年赴日本留学 , 就读医学专业 。后接受美国诗人惠特曼等人的思想 , 决心弃医从文 。
1921 年 , 与成仿吾 、 郁达夫等人一同成立 “ 创造社 ” 。同年 ,第一本诗集 《 女神 》 出版 。《 女神 》 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 ,充满浪漫主义气息 , 充分反映了 '五四 ” 时代的精神 。1926 年 ,参加北伐战争 。1928 年 2 月 , 被迫流亡日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他曾任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 , 主持科学和文化工作 ,为我国现代文学和科学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
生 :我们小组的资料如下 :
( ( PPT 展示五四运动 、 十月革命相关图片及诗歌写作背景 。图片略 。)
《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 写于 1919 年 9 、 10 月间 , 当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 , 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 。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时 , 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 , 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 。这使得诗人的脑海里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 、 流动奔突的画面 , 于是诗人写下了这首 《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 。
师 :谢谢两位同学的介绍 。从这两位同学的介绍中 , 我们可以提取两个关键点 :1. 郭沫若的诗歌具有浪漫主义风格和鲜明的时代特点 。2. 本诗创作之时 , 郭沫若的思想深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影响 。
刚才第二位同学在回答问题时 , 把题目中的 “ 号 ” 字读成hao(第二声) 然后老师听见有同学在座位里小声说读 hao(第四声) 请问 ,这个字到底该怎么读呢 ?
生 :其实一开始我也读成了 第二声, 我们小组搜索了网上的朗读视频 , 可是这些视频对这个字读音的处理也不完全一样 。但读 第四声 的居多 , 或者说主流媒体上的朗诵大多都读成了第四声。 我们小组结合本诗的创作背景和诗歌内容 , 认为 “ 号 ”应该读 第四声,这是因为 “ 号 ” 可以理解为 “ 号角 ” , 这样更有利于表现作者想要吹响号角 , 表达情志的愿望 。如果读成 第二声,就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呼喊了 。
师 :“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 中的 “ 号 ” 确实应该读第四声 “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 是一个祈使句 , ” 立 ” 是一个动词 , ” 在地球边上 ” 点明地点 , 而 “ 放号 ” 的意思就是 “ 吹响号角 ” 。所以 , 这个题目的含义就是站在地球的边上吹响号角 , 直接呼喊 。
( ( PPT 展示全诗重点字音 。)
二 、 明晰意象 , 渐入诗境
师:接下来 , 请同学们自由诵读本诗 , 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全诗 7 节 , 主要写了哪些意象 ?
生 :白云 、 北冰洋 、 太平洋 、 洪涛 。
生 :还有 “ 力 ” 。“ 力 ” 也是作者描绘的意象 , 只不过抽象一些 。
( 师板书 :意象一白云 、 北冰洋 、 太平洋 、 洪涛 、 力 。)
师 :诗中的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
生 :宏大 , 或者阔远 、 壮阔 。
生 :气势磅礴 、 雄奇 。
师 :这些意象是否具有这些特点 , 还要请同学们结合诗句来分析 。
生 :“ 白云 ” , 它的背景是晴朗的天空 , 同时又与北冰洋相映照 。于是构成了这样一幅画面 :在北冰洋之上的晴朗天空中 , 无数的白云正在那里翻卷怒涌 。下有宽广的北冰洋 , 上有无限阔远的天空 , 白云就在这里怒涌 , 所以凸显出了意象宏阔 、 气势磅礴的特点 。
生 :“ 北冰洋 ” , 与广袤的天空遥相呼应 , 天地间一片晴朗 ,“ 洋天一色 ” 。这里的北冰洋 , 作者也将其称为 “ 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 ” 。所以 , 意象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宏大 、 雄奇 。
生 :“ 太平洋 ” , 诗中用 “ 无限 ” 一词来形容 , 突出了太平洋面积广 ;力量大 , 而且要把地球推倒 , 突出了太平洋的广袤无边与无限的力量感 。所以 , 关于 “ 太平洋 ” 这一意象的特点 ,也可以概括为壮丽 、 壮阔 、 雄奇等 。
生 :” 洪涛 ” , 实际上就是指波涛 , 但在诗歌中作者有意将其说成是洪涛 , 而且用 “ 滚滚的 ” 来修饰 , 这就刻画了洪涛的动态形象,呈现出洪涛滚滚向前 , 强大无比 , 无坚不摧的气势 。
所以 , “ 洪涛 ” 这一意象的特点也应该是壮阔 、 雄奇或者气势磅礴的 。
生 :“ 力 ” , 相比于前面几个意象 , 要抽象一些 。但是这个词本身就极具力量感 , 诗歌中作者还对 “ 力 ” 作了 “ 绘画 ” “ 舞蹈 ” 等多角度的解读 , 突出了 “ 力 ” 的强大与曼妙 。所以 , “ 力 ”这个意象 , 更加凸显了雄奇等特点 。
师 :郭沫若曾经说过 , “ 大波大浪的洪涛便成为 ’ 雄浑 ’的诗 ” , “ 小波小浪的涟漪便成为 ’ 冲淡 ’ 的诗 ” ( 《 致宗白华 》 ) 。
本诗所选择的意象可以说都具备 “ 大波大浪 ” 式的特点 , 所以同学们分析的宏大 、 阔远 、 壮阔 、 气势磅礴 、 雄奇等特点 , 都是正确的 。但是 , 同学们的分析也暴露出一个问题 , 就是大家在兴趣盎然地分析时 , 无意中却把这首诗歌 “ 车裂 ” 了 。
生 :为什么说是 “ 车裂 ” 了呢 ?
师 :为什么呢 ?一会儿就知道了 。让我们先回忆一下初三时学过的舒婷的一首关于祖国的朦胧诗 , 大家还能想起这首诗的名字吗 ?
生 :《 祖国啊 , 我亲爱的祖国 》 。
师 :对 , 就是 《 祖国啊 , 我亲爱的祖国 》 。大家还能想起这首诗中选取了哪些意象吗 ?
生 :“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 中的 “ 老水车 ” 。
生 :“ 干瘪的稻穗 ” 。
生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 。
生 :还有 “ 胚芽 ” “ 笑涡 ” “ 黎明 ” 。
生 :“ 雪白的起跑线 ” 。
师 :好 , 看来同学们对舒婷的这首诗比较熟悉 。舒婷的这首诗选择了很多的意象 , 但是对主旨情感的完美表达 , 却不是由某一个意象独立完成的 , 而是由以情感为聚合点所构成的意象群完成的 。( 板书 :意象群 。)
师 :也就是说 , 是由 “ 老水车 ” “ 干瘪的稻穗 ” “ 雪白的起跑线 ” 等意象所构成的意象群 , 有力地传达出了作者对祖国深沉的爱 。所以 , 在对诗歌意象分析时 , 我们要分析单个意象所指 , 更要品味意象群的深刻内涵 。
那么 , 《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 中由白云等意象构成的意象群 , 又有怎样的魅力呢 ?请大家讨论交流一下 。
生 :这个意象群聚合了诗中的意象 , 形成了一个更 “ 大 ”的 “ 象 ” , 它吸纳了所有意象的澎湃 、 翻涌的气势 , 进而汇聚成了无法阻挡的力量 , 更有力地突出了诗人对太平洋 、 洪涛等磅礴 、 雄浑的力的赞美 。
师 :说得非常好 。你所说的 “ 更 ’ 大 ’ 的 ’ 象和 “ 吸纳 ” ,非常形象 。我们给他掌声以示表扬 。( 生鼓掌 。)刚才他提到 “ 对太平洋 、 洪涛等磅礴 、 雄浑的力的赞美 ” ,难道作者借这些意象仅仅就是为了赞美太平洋 、 洪涛 , 赞美这样的自然之力吗 ?
生 :还要赞美社会思潮之力 。
生 :不 , 是赞美社会浪潮之力 。
师 :是怎样的社会浪潮之力 ?
生 :是五四运动的巨大声势之力 , 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之力 。
师 :大家是如何由自然之力昭派到社会浪潮之力的呢 ?
生 :诗歌中的自然之力 , 只是作者描绘的力的基础 。太平洋 、 洪涛等意象 , 在诗歌中并不仅仅是自然意义的存在 , 因为它们被作者赋予了象征义 。也就是说 , 作者用了象征的手法 ,用以象征有着无穷力量的五四运动的巨大声势 , 象征反帝反封建的 、 渴望建立理想新秩序的一切力量 。所以 , 我是通过思考这些意象的象征义 , 体会出社会浪潮之力的 。
师 :“ 象征义 ” , 这个赏析途径选择得很好 。写这首诗的时候 , 诗人正在日本留学 。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力波越过太平洋 , 直接震动到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郭沫若 , 他深深地为国内风起云涌的形势所振奋 。所以 , 真正让他无比激动的 , 不是 “ 怒涌的白云 ” “ 无限的太平洋 ” '滚滚的洪涛 ” , 而是它们所象征的五四运动的巨大声势 , 或者是有着大工业生产规模的世界潮流 。所以 , 在解读诗歌的时候 , 我们要体会意象本身的含义 , 更要体会它的象征义 。( 板书 :象征义 。)
三 、 缘 “ 象 ” 明情 , 与 “ 我 ” 共鸣
师 :刚才通过对意象群内涵的分析 、 对象征义的探寻 , 大家应该能感受到解读意象对于解读诗歌的重要性 。但是分析到此我们却无意中丢掉了一个重要的意象 , 请问是哪个 ?
( 生思考 。)
师 :提醒一下 , 从北冰洋写到太平洋 , 视角为什么会如此广阔 ?
生 :因为是立在地球边上看到的 !
师 :是谁立在地球边上看到的 ?
生 :是作者 。
师 :作者可有从北冰洋到太平洋这样广阔的视角 ?
生 :不是作者 , 是作者想象出的一个巨人 , 是一个脚踏地球的巨人 。
生 :就是这个巨人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
师 :所以 , 我们丢掉了哪个意象 ?
生 :巨人 。
师 :为了表现力量的伟大 , 白云 、 洪涛等就已足够 , 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个巨人 ?
生 :因为作者要表现的不仅仅是力量的伟大 , 更在于表现巨人看到这一切之后的震撼 , 要表现他看到这一切之后 “ 放号 ” 的渴望 。或者说 , 是巨人立在地球边上 , 俯瞰怒涌的白云 、滚滚的洪涛等画面 , 激起了心中无限的力量 。于是他要 “ 放号 ”, 他要把内心深处的热情 , 通过响彻天地的呐喊都释放出来 。
师 :巨人要释放什么样的热情 ?请用诗句原文来回答 。
生 :“ 不断的毁坏 , 不断的创造 , 不断的努力哟 !”
师 :诗中写了这个意欲 “ 毁坏 ” “ 创造 ” “ 努力 ” 的巨人 ,最终是为了写谁 ?
生 :写作者 , 郭沫若 。
师 :仅仅是为了写作者自己吗 ?
生 :不是 。还有千千万万个和作者有着一样胸怀的人 。
师 :诗歌又是如何把巨人 、 作者 、 像作者一样的人关联到— 起的 ?
生 :还是象征 。就像洪涛象征着五四运动的浪潮一样 , 巨人象征着作者和与作者有着相同胸怀的人 。
师 :好 , 还是象征 。也就是说 , 是象征意义 , 让我们体会到了他们巨人般的形象 。郭沫若以及和他有着同样胸怀的人们 , 也都成了那个时代的 “ 巨人 ” 。刚才大家提到了 “ 不断的毁坏 , 不断的创造 , 不断的努力哟 ” , 请问 , 这些 “ 巨人们 ” 要毁坏什么 ?创造什么 ?又为了什么而努力 ?
生 :他们要毁坏旧世界 , 创造新世界 , 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 。
生 :他们的努力 , 也是在为中华民族而努力 , 为千千万万的同胞而努力 。借用诗句中的话就是 “ 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 。他们为了民族和同胞 , 如洪涛般努力 , 毁坏腐朽的世界 , 建立全新的 、 属于人民的世界 。
师 :在这首诗中 , '毁坏” “ 创造 ” “ 努力 ” , 简而言之就是要破旧立新 。“ 不断的毁坏 ” 是毁坏旧世界 、 旧文化 ;“ 不断的创造 ” 是创造新世界 、 新文化 ;“ 努力 ” , 是为了全中国 ,为了每一个华夏子孙 。这种 “ 毁坏 ” “ 创造 ” “ 努力 ” , 表现出一种勇敢进取 、 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精神 , 是一种热烈向往 、执着追求的进取精神 。而这样的精神 , 正反映了被 “ 五四 ” 时代怒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的共同特征 , 他们 , 就是那个时代的巨人 !( 板书 :巨人 。)
师 :这首诗歌 , 塑造出了有勇气 、 有力量 、 有胸怀 、 有梦想的巨人 。郭沫若 , 或者 “ 郭沫若们 ” , 作为那个年代的青年 ,意气风发 , 勇做巨人 , 那么我们这个时代的巨人 , 又应该在哪里呢 ?
生 :我认为勇担时代重任的人 , 就是巨人 。为国家 、 百姓谋利益的人 , 就是巨人 。我们是时代青年 , 有着最好的年纪 ,有着崇高的使命 , 所以 , 我们 , 就可以是立在地球边上 , 为时代而高歌的巨人 !
师 :听了刚才同学 “ 巨人 ” 式的话语 , 我的心里也颇为振奋 。时代给予每个人的都是同样的影像与声音 , 只有以巨人的视角 、 巨人的心怀 , 才能俯瞰寰宇内外的浪潮风云 。请让我们唤起内心深处的 “ 巨人 ” , 让时代听到来自青年的声音 !
接下来 , 让我们齐读这首诗 , 再次领略这巨人的豪情 !
( 生朗读 。)
四 、 作业布置
师 :下面布置一下今天的作业 。
( PPT 展示 )
1. 背诵全诗 。
2. 以'唤起内心深处的'巨人为题 , 写一首现代诗 , 可借助象征的手法或意象群来抒发情感 。字数不限 。
师 :同学们 ,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 , 再见 !
[ 执教感言 ]
《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 较为突出的特点就是意象的选取和对浪漫主义豪情的抒写 。本诗的意象具有高度的象征性 , 构建了个性化的意象群 , 实现了对主体情感的独特表达 。本诗的这些特点 , 给学生的认知体验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
结合本诗在教材中的地位 、 单元教学任务以及学情 , 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设置为解读意象群的内涵和领会意象的象征义 。课堂的主要环节为 “ 明晰意象 , 渐入诗境 ” 和 “ 缘'象'明情 , 与 ’ 我 ’ 共鸣 ” 两个环节 。“ 明晰意象 , 渐入诗境 ” 环节主要是为了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 “ 缘 ’ 象 ’ 明情 , 与 ’ 我 ’ 共鸣 ”环节意在与学生一起领会抒情主人公 “ 巨人 ” 般的豪情 , 启发学生体会青春的意义 。
为使授课思路更为清晰 , 我以意象解读为主线 , 并适时引入意象群的概念 , 引导学生分析意象 , 体会其象征义 。在分析本诗意象群的特点时 , 为尽量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 , 我先以学生学过的初中教材中舒婷的诗 《 祖国啊 , 我亲爱的祖国 》 为例 ,帮助学生体会意象群的含义 , 感受意象群在诗歌中的魅力 , 然后再让学生自主分析 《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 中意象群的内涵 。
在完成这个教学任务之后 , 逐步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青年人赶赴时代浪潮 、 肩负时代使命的豪情 , 以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 巨人 ” 。
在实际教学中 , 虽然学生一开始对意象群这一概念有些陌生 , 也忽略了 “ 巨人 ” 与其他意象的关系 , 但在解读意象 、理解象征义 、 体会创作主体情感等方面还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
意象作为意与象在审美范畴的契合 , 是解读诗歌的基础门径 。在以后的诗歌教学中 ,我仍要不断实践 、 思考 , 与学生一起探寻诗歌的深层内涵 , 感受诗歌的独特魅力 。
https://mp.weixin.qq.com/s/optV4wqRvm9NyNoymVlYHQ
摘自《语文教学通讯》高中2022.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