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为何要嫡长子继承?即使嫡子无能,专家:这就是古人的智慧

 激扬文字 2023-07-31 发布于四川

嫡长子继承制之所以为世人沿用千百年,也有着它自身的时代适应性,和封建时代的社会特征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其实周朝时期就提出了嫡长子继承制。在漫长的封建王朝中,嫡长子继承制是非常重要的,这关系到王朝的根基是否动摇安定。

因为在历史上,由争夺皇位而产生的王朝危机数不胜数。

《公羊传·春王正月》里有这样一段文字:“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通俗来说也就是封建时代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嫡长子就是正妻所生的长子。

正妻所生长子有权继承所有财产,即使嫡次子或庶子比他贤能,也只能将一切给嫡长子继承,这一制度在西周宗法制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嫡长子的“长”就是年长的意思,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度,财产的继承优先考虑嫡系中年龄最长者,假如嫡长子夭折或者死亡,那么继承权便交给嫡系中年龄第二长者,以此类推。

比如“何不食肉糜”的司马衷,他是晋武帝司马炎和皇后的嫡子,虽然是嫡次子,但嫡长子司马轨两岁早夭,所以只能让智力低下的司马衷继承皇位,导致司马衷沦为悲惨的傀儡帝王。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嫡次子或者庶子们无论如何贤能,只要是与嫡长子争夺来的皇位,都容易招致非议,例如朱棣和李世民。

《大明令》中就有明文规定:“凡嫡庶子男,除有官荫袭,先尽嫡长子孙。”

中国古代遵从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内宅中,妾室还要受到正妻的管教和约束。妾室所生育的子女,被称为庶出子女,他们的地位普遍卑微。在嫡庶尊卑面前,即使庶出子女再优秀,都无法越过嫡出子女的地位。

追根究底,这其实是经过历代王朝验证后,一种有效的维护社会稳定和统治秩序的方法。

多数情况下,嫡长子继承制不仅保证了正室的权力,“嫡长”作为一个硬性衡量标准,不容易生出细枝末节,可以有效避免家族封地和财产实力因后代的分割而逐渐变弱,也有效的降低了大家族分崩离析的风险。

但是,嫡长子继承制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也会凸显出该制度的局限性。那就是一旦嫡长子无能,国家将会衰败。

另外,继承制度往往会伴随家主(比如皇帝)的喜恶而改变。最为常见的情况就是,其子女的生母受宠程度时常发生变化,其母一朝得宠,那么子女必定爱屋及乌,受其庇佑。

寻常百姓家的内庭之争最多涉及财产,而帝王将相家的手足相残,却时常会危及性命。

比如西汉时期,汉昭帝是汉武帝最小的一个儿子,并不是第一顺位继承人,可仅仅因为汉武帝的钟爱,8岁的刘弗陵就即位当上了皇帝。

而汉武帝的长子刘据天资聪颖,拥有帝王之资,却依然在被立为太子的情况下,因巫蛊之祸被迫自尽。

那么为什么古代王朝还是坚定的推崇嫡长子继承制呢?

事实证明,嫡长子继承制有效地加强了君主专制集权,有利于封建统治时期的政治发展。

综合来看,嫡长子继承制确实是来源于古人的智慧,至少这种制度在当时,确有其优越性和适用性,只不过随着历史的演变,制度也需要进行改革,才能适应社会潮流的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