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桔梗升降浮沉药性考辨❋

 微信用户pfi17w 2023-07-31 发布于浙江

杨曙光,王 鹏,开 菲

(安徽中医药大学,合肥 230012)

桔梗为桔梗科植物PlatycodonGrandiflorum(Jacq.) A.DC.的干燥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临床上桔梗使用比较广泛,医家对其宣肺、祛痰、利咽、排脓的功效已取得共识,但在长期应用过程中,关于桔梗升降浮沉药性特征历代争议较多,对此进行系统考证研究,不仅有利于正确认识桔梗的药性功效,为其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提供更为科学全面的依据,而且对于理解中药药性理论的科学内涵和临床全面认识中药的药性及功效亦具有重要启迪和示范作用。本文从四气五味、气味厚薄、主治功效三个方面对桔梗升降浮沉药性特征进行了考证研究。

1 据四气五味考辨桔梗升降浮沉药性

中药的升降浮沉药性与气味密切相关。经典中药药性理论认为,味属辛甘、气属温热的药物多具有升浮之性;味属酸苦咸涩、气属寒凉的药物多具有沉降之性。关于桔梗之气味属性,《神农本草经》首载曰:“味辛、微温”[1];《名医别录》云:“味苦”[2];《本草经集注·草木中品·桔梗》云:“味辛、苦,微温”[3]。后世多数本草文献从《本草经集注》之说,《新修本草·卷十·桔梗》[4]《开宝本草》[5]《证类本草》[6]《医学启源·药类法象·桔梗》[7]《汤液本草》[8]《本草发挥》[9]《本草蒙筌》[10]《药鉴》[11]《本草崇原》[12]《本草思辨录》[13]等皆载桔梗“味辛、苦,性微温”。少数本草文献有不同记载,《药性论》云:“味苦,平”[14];《本草求真》[15]《本草备要》[16]《本草分经》[17]《本草便读》[18]云:“味苦、辛,性平”;《景岳全书》云:“味苦微辛,气微凉”[19];《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云:“味辛苦,微寒”[20],2020版《中国药典》总结为“味苦、辛,平”[21]。历代记述中桔梗味属辛、苦是主流,应无异议;性偏微温记载最多,次为平性,性微寒凉最少。四气五味药性主要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必然是从药物的临床疗效总结认识而得出。因此,结合桔梗的临床功效和历代主流记载,笔者认为将桔梗的四气五味确定为“性平偏温,味辛、苦”是合理的。依据经典中药药性理论,桔梗味辛,具有升浮之性,兼具苦味,亦具有一定的沉降之性,性平偏温则揭示其在升降浮沉药性方面总体以升浮之性为主。

2 据气味厚薄考辨桔梗升降浮沉药性

气味厚薄之说肇源于《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阳为气,阴为味……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金元医家张元素在此理论基础上,依据气味之厚薄,将常用药物划分为“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五类。其后李东垣从张氏之论总结为“药有升降浮沉化,生长收藏成,以配四时,春升夏浮,秋收冬藏,土居中化。是以味薄者升而生,气薄者降而收,气厚者浮而长,味厚者沉而藏,气味平者化而成”[22]。张元素、李东垣均将桔梗列入“风升生”类药,独具升浮通达之性,进而提出桔梗为“舟楫之剂”说,此说对后世医家认识应用桔梗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关于桔梗之气味厚薄,笔者认识与张李之说有所不同。药物生长于自然界,地理差异和物候变化直接影响着药物的生长化收藏,中药的气味厚薄主要用以揭示药物气味药性的强弱偏盛,厚者强薄者弱。处于不同生长期的药物,其气味厚薄有所不同,故考察桔梗的最佳采收时间也能为判断其气味厚薄提供重要依据。《名医别录》中最早记载了桔梗的采收时节为“二月八月采根,暴干”[2]。《新修本草·卷第十·桔梗》[4]《开宝本草》[5]均有同样记载。至《本草图经》[23]记载桔梗采收时节为仅在8月并云:“八月采根,细剉暴干用。”后陈嘉谟《本草蒙筌》[10]中记载“交秋分后采根”,提出桔梗宜在秋分后采收其根部入药。至近现代,本草文献普遍认为桔梗秋季采收较春季采收质量更佳,最新2020版《中国药典》将其确定为“春秋二季采收”[21]。桔梗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一般生长1~3年可采收入药。深秋时节阴气渐盛、阳气渐衰,为植物的成熟期或休眠期,此时采收之桔梗备受秋季降收之气,培育其形成有形之形,经寒冬后于初春季节采收者,更历冬季沉藏之气,有效成分多随时间沉淀贮藏在根部,故为味厚之品。秋分至初春,阴气由强至弱逐渐收引,阳气由弱至强逐渐复出,味属阴,气属阳,所收之药总属味厚气薄之品。《汤液本草》[8]《药鉴》[11]《神农本草经疏》[24]均认为桔梗属味厚气薄之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由以上可知,桔梗性温气薄,具有升浮发泄之功;味辛、苦且厚,亦具有发散通泄之性。

3 据功效主治考辨桔梗升降浮沉药性

《神农本草经》最早记载桔梗的主治功效曰:“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1],认为桔梗主要作用于胸胁、脾胃和心。《名医别录》云:“利五藏肠胃,补血气,除寒热风痹,温中,消谷,疗咽喉痛,下蛊毒”[2],补血气盖指五脏肠胃邪解自和,和则气血自生;除寒热风痹、疗咽喉痛、下蛊毒皆为散邪解毒通利之功;脾气健运升则谷食自消,显示出桔梗具有畅利中焦、升举脾阳之功,皆说明桔梗多有升浮之性。《本草经集注·草木中品·桔梗》[3]《开宝本草》[5]所记载功效与《名医别录》无异。至《药性论》云:“治下痢,破血,去积气,消积聚痰涎,主肺气气促嗽逆,除腹中冷痛,主中恶,及小儿惊痫”[14],此时桔梗功用不仅温中散寒、活血消积,又主降逆平嗽、治下痢涩肠止泻,显示其升浮与沉降之性皆有。《证类本草》中记载日华子云:“下一切气,止霍乱转筋,心腹胀痛,补五劳,养气,除邪辟温,补虚消痰,破癥瘕,养血排脓,补内漏及喉痹”[6],认为桔梗不仅能补血气还有降气之功,能止霍乱吐泻,沉降之性多有体现。由此可知,唐宋以前的本草文献中,关于桔梗的功效可归纳为宣肺利咽、宽胸止痛、温中消谷、利肠胃、定惊安神,体现出桔梗升浮与沉降之性兼有。

至金元时期,张元素首创桔梗为“舟楫之剂”说。《医学启源》曰:“谓之舟楫,诸药中有此一味,不能下沉。[7]”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中云:“与国老并行,同为舟楫之剂。如将军苦泄峻下之药,欲引至胸中至高之分成功,非此辛甘不居,譬如铁石入江,非舟楫不载,故用辛甘之剂以升之也。[8]”张元素和王好古均强调桔梗作为舟楫之剂的宣肺行气、载药上行之功效,并认为诸药之中加入桔梗则无下沉之力,与甘草同行有引药上行之功,强调了桔梗显著的升浮之性。由此可知,金元时期文献著作中关于桔梗的功效可归纳为载药上行、宣肺利咽,主要强调其作为舟楫之剂的升浮之性。

明清时期,本草文献对于桔梗为“舟楫之剂”说渐起争议。李中梓在《本草通玄》中对桔梗只升不降的说法提出了异议:“桔梗之用,惟其上入肺经,肺为主气之脏,故能使诸气下降,世俗泥为上升之剂不能下行,失其用矣。[25]”肺为主气之脏,在其宣发功能正常的情况下能使诸气清肃得降。桔梗入肺经,肺经称职则清肃下行,故能利膈下气。此外,《本草崇原》也提出桔梗“为气分之药,上中下皆可治”,可用治“少阳之胁痛,上焦之胸痹,中焦之肠鸣,下焦之腹满”[12]115的说法。黄宫绣《本草求真》对桔梗降气作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析:“桔梗味苦气平,质浮色白,系开提肺气之圣药,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能引苦泄峻下之剂,至于至高之分成功。俾清气既得上升,则浊气自克下降,降气之说理根于是。[15]”人之脏腑胸膈本贵通利,邪入于肺,则肺失宣发肃降之职,肺火郁上焦则干咳咽痛、胸膈刺痛,火郁下焦则腹满肠鸣。桔梗以升提肺气为基础,其沉降之性寓于升浮之性中,通过清肺气使肺宣发肃降功能恢复,清气升则浊气降,肺通调水道则湿热下行而肠鸣自止,与提壶揭盖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由此可知,明清时期本草文献中桔梗的功效可归纳为载药上行、宣肺利气、升降诸气、升脾阳以利中焦等,认为桔梗并不仅有升浮之性,其降气之功建立在邪在上焦、升清肺气的基础之上。

4 据组方配伍考辨桔梗升降浮沉药性

桔梗的组方配伍在临床有几个较为常见的运用。如《金匮要略》中的三物白散治疗寒实结胸无热证,由桔梗、巴豆、贝母三药组成。刘渡舟[26]认为桔梗在此方中有一药双关之用,不但能协同贝母开宣肺气以解气结,同时引峻攻之品巴豆上入至高之分,摧尽结胸之结。因巴豆性猛一掠而过,不能尽摧结胸之邪,故配伍桔梗载药上行,使之达到攻下寒实的效果。《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参苓白术散主治脾虚湿盛之证。谢湘兰等[27]认为,桔梗在此方中仅仅以载药上行的舟楫之功立论是有失偏颇,认为桔梗本身就具有治疗脾胃虚冷之功,直接作用于中焦升脾阳而止肠鸣,盖源于《神农本草经》记载桔梗功用于“腹满,肠鸣幽幽”,而非仅作为舟楫之剂载药上行于肺。笔者认为桔梗在此方中不仅有上述所说的升清脾阳之功,还有宣肺利气之用。因肺与大肠相表里,开肺气以利大肠,肺气宣发则浊气自降,肠鸣自止,一身之气升降相宜三焦通利而邪自解。综合来说,桔梗在此方中既可宣肺利气、通调水道、升清脾阳,又可载药上行、培土生金。再有出自《医林改错》的血府逐瘀汤主要治疗胸中血府血瘀之证,其中桔梗和牛膝的配伍较为经典。有学者认为,桔梗在此方中仍作为舟楫之用,主要用以载药上行至血府[28]。陈菁菁等[29]通过实验证实,桔梗在方中确有载药上行之功,能增加药物在心肺中的分布。但也有学者认为,桔梗用此方是因为其能治疗胸胁痛如刀刺,是以《神农本草经》的记载来理解桔梗功效的[27]。笔者认为上述两种观点都是合理的,且桔梗治疗胸胁痛的功效也可以理解为两个方面。一是桔梗可直接作用于胸胁宽胸理气,降气止痛;二是桔梗入肺,开宣肺气,肺气宣发肃降,调节升降一身之气,则胸中气行则通,通则不痛。

由桔梗在本草文献中的组方配伍考证可知,桔梗在组方中的作用可归纳为三点:其一,桔梗载药上行,有舟楫之功;其二,桔梗入肺经作用于肺,主治肺系疾病,同时升宣肺气使得肺宣发肃降功能恢复正常,通调水道,从而清气升而浊气降,升降一身诸气,通利三焦;其三,桔梗既可直接作用于中焦脾胃和下焦肠腑,温煦脾阳,升举脾阳,温中止肠鸣腹痛,又可直接作用于上焦胸胁,宽胸理气,定气安神,通则不痛。由此可知,桔梗升浮与沉降之性皆有,其沉降之性寓于其升发肺气的基础之上,肺宣发得以沉降,没有升浮就没有沉降,升中有降,降寓于升。

5 结语

通过对桔梗四气五味、气味厚薄、主治功效、方剂配伍4个方面的综合考证,笔者认为桔梗味辛、苦,性平偏温,属味厚气薄之品。桔梗功效众多,可宣发肺气,载药上行,有舟楫之功;作用于上焦胸胁,可宽胸理气,定气安神;通过升宣肺气,保持肺宣发肃降功能,通调水道,致清气升而浊气降,通利三焦,而有升降一身诸气之效;作用于中焦脾胃和下焦肠腑,温中升阳,涩肠止泄,止肠鸣腹痛。正如《本草思辨录》所云:“能升能降,能散能泄……辛升而散,苦降而泄,苦先辛后,降而复升,展转于咽喉胸腹肠胃之间。[13]28”因此,桔梗不仅仅具有显著的升浮之性,其苦泄沉降之功同样不可忽略,其沉降之性寓于升清肺气的基础之上,升中有降,降寓于升。实际临床应用过程中,只要谨守桔梗适应病证的病因病机并用之得法,则既能上行又能下气,有升降诸气之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