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炮场上的歌声与月光

 冬歌文苑 2023-08-01 发布于北京

炮场上的歌声与月光

那一年,十八岁的我离开父母的呵护,走入军营这个我一辈子无法忘记的地方。长城边上,离家乡千里之外的这片远方,让我激昂,也给了我永远的回想。

新兵入伍,紧张与新鲜伴着我成长,最让我难忘的就是炮场上的歌声与月光。

我们连负责全团炮场的警戒。足球场大小的炮场夜哨由我们三连的新兵把守。夜幕降临,炮场成了新兵的阵地,对有的人来说,是厌恶,是痛苦,但对我来说则是一段美好的回忆,因为它更像是一场令人向往的约会。

隆冬时节,长城内外的风呼啸着,吹遍军营的每一个角落,狠劲地摇动着一切。“胡天八月即飞雪”。此时的军营已然层层叠叠落了几层,从衣领和袖口钻进的风,能让你瞬间凝固,没有人愿意在这时走出温暖的营房,而我却期待着换岗的时刻,尤其是熄灯号响起后的时段,因为只有这个时间才是属于我自己的时刻。

夜半三更,月亮已经悄悄爬过了山顶,我带着一丝兴奋从热腾腾的被窝爬起,穿上两件军大衣和护膝,带上火车头帽子,把耳朵和鼻子捂得严严实实,叫起睡眼惺忪的战友,迫不及待地踏上换岗之路,去赴那场让我心动的约会。营房到炮场,两三里的路程,风晃动着白杨树的胳膊,为我们“鼓掌”,这场约会的主色就是如银的月光,它皎洁清冷,宣示着这场约会的主旋律风格。

来到岗哨前,我们对好口令,顺利交接上岗。在炮场门口不远处,有一座IC卡公用电话亭,那是为了方便军校学员同外界联系的,由于我们是新兵,平时没有这样的待遇,但我发现了这个绝好的空挡,于是就偷偷地准备了IC卡,伺机站岗时“作案”。下岗的人走远了,我在战友的掩护下,四下张望,哆嗦地解开大衣、外衣、棉衣、绒衣,从内衣里小心地摸出IC卡,颤抖着拨通家里的电话,终于听到了爸爸妈妈的念叨,短暂的寒暄,就是此刻内心最大的愉悦。挂断电话后,脸上会露出违反纪律而没有被抓住的窃喜,虽说心里还在咚咚的跳着,但更多的还是无与伦比的满足。

伴随着这甜甜的滋味,我把炮场巡视一遍,一架架钢铁大炮伫立着,静静地听着咯吱咯吱的踩雪声。我穿梭其中,有时还会抚摸一下这些默不作声的家伙儿,它们冰冷的肌肤传导出一股寒意直击心中,我感觉自己就是此时这座炮场上的“将军”。

每次上岗,我都和来自五湖四海的战友交流着彼此的训练心得,为了缓解枯燥和害怕,我们会聊家常,还会交替着哼唱自己家乡的歌谣,安徽、江苏、四川、内蒙、陕西……我学了不少方言,也记下了不少各地的乡村小调,这些歌声里有欢乐、惆怅,还有悲伤和思念。歌声在空旷的炮场上飘荡,音量虽说不大,但常常会引来乌鸦、猫头鹰和鸣,歌声伴着月光绕着白杨树,抚摸着榴弹炮,摩挲着加农炮。有时你会奔跑在草原上,有时你会站立在黄土高坡前,有时你又会漫步于江南水乡的弄堂里……

安徽金寨的磊和我搭档最多,我问他你们家乡的歌声与月光是什么样的?磊告诉我,家乡的月光没有这里的明亮,歌声也没有此时的清晰悠长,我告诉磊,因为我们以前都没有在这时起过床,也从来没有如此用歌声向月光倾诉衷肠。

离开军营二十三年,弹指一挥,当年军营里我们亲手栽种的株株小白杨如今已经茁壮,被移植到了不同的地方。从上弦月到下弦月,月光还是那片月光,只是有的白杨在分别后,就如同参商。

二十多年后的歌声没有当年的悠长,每当我看见白杨的时候,总会想起亲爱的战友,也会不由自主地抬头望望月亮,找寻那片皎洁清冷的月光。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苑浩楠,河北邯郸人,曾在部队服役,律师。生活中爱好写作,喜爱文学的甜味。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审校:严圣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