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代名师 | 刘星:当代吴昌硕——回忆刘自椟先生

 攸州刀郎 2023-08-01 发布于湖南


图片

当代吴昌硕——回忆刘自椟先生

⊙ 刘星

我知道“刘自椟”先生的大名,是在37年前上大学的时候。有一天,我在卫俊秀先生家向卫老请教书法。他从篆书讲到行草书,从汉字的演变历史、结构的演变规律讲到“中锋运笔”这一法则是如何形成的;赵孟頫所说的“用笔千古不易”到底应该怎么来理解;傅山讲“作字先做人”,“字”和“人”到底是一个什么关系;如何欣赏书法;等等。在这期间,他提到了陕西篆书名家刘自椟先生的名字。恕我孤陋寡闻,当时作为一个学数学的大学生,我还真的不知道刘自椟先生,更没见过他的作品。

1983年春,西安市西一路工人俱乐部办了一个“西安市职工迎春书画展”,我碰巧路过,便进去观摩学习。这不看不知道,一看就被进门左手边挂在最前面的一幅字所吸引。这幅字,正是刘自椟先生的大篆作品。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刘老的作品,只见它结构严谨,收放自如,奇正开合变化很大。最迷人的,是他的用笔,处处中锋而不板刻,虚实奇变而富有金石趣味。应该说,用笔的“处处中锋”和浓郁的“金石味”是当时触动我最深刻的两点。我当时想,要想理解什么是“中锋运笔”,那就得去请教刘老,要想解决“金石味”的问题,更应该向刘老学习。于是当时在展厅我心里就暗暗地想:“我一定得去拜访刘自椟先生!”可是我又不认识刘老,西安这么大,对于我这样一个刚从偏远农村考学到西安的学生,平时在学校里学习,很少出门,连东西南北都分不清,我应该到哪里去找呢?我只能带着这么一个单纯的想法回到学校。

图片

▲刘自椟  篆书于右任《谒翠亨村》轴

1984年夏,我学书法遇到了困难,主要问题是我很喜欢吴昌硕、刘自椟的篆书中的那种金石气和他们行书用笔的那种篆籀味,可是不管是心追还是手摹,始终写不出自己想追求的那种感觉。我心里想,这可能是我不会写篆书的缘故吧,我想我一定得在篆书上好好下点功夫。有一天,我就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卫俊秀先生,卫先生说:“我主要写行草书,篆书我不懂,我可以把你介绍给刘老(刘自椟),他的大篆写得好,你可跟他学习篆书。”我说:“我咋去呀?我一个小年轻去找刘老,人家刘老见不见我?”卫老说:“这样吧,我给你写个条子,你拿着这个条子去找刘老,他一定会热情接待你的。我们是老朋友了。”就这样,第二天我拿着卫老给我写的条子和地址,在西安市莲湖公园西门外的一个民国时期的老院子拜访了刘老。初次见面,眼前的刘老跟我一直以来想象中的形象一点儿也不一样,简直落差很大。他个子不高,严重驼背,说话声音嘶哑得仿佛深秋季节的西北风,眼睛深陷在一架金丝眼镜下,像刚出土的带着铜锈的青铜簋。他一看到卫老的条子,便热情地把我带到他专门写字的二楼一间房子坐下。我拘谨而胆怯地环顾了一下,发现除了我倚靠的方桌一块地方比较干净之外,周围的尘土之厚好像是几十年没住过人似的。地板、台面以及环围一周的纸卷、旧书、古器等,上面全都是土。加上光线又不好,满屋子漂浮着阴森之气。我心里想:“哇!这难道就是眼前这位令我高山仰止的大书法家写字的地方?”

图片

刘自椟  篆书《艺写天真》轴

我们的交流是怎样开始的,我已经忘了,不过还有印象的是中午饭是在他家吃的。他的太太个子很低,一直阴沉着脸,感觉蛮可怕的。我吃饭只是小心翼翼地意思了一下,饭后,又上楼接着聊天,不知不觉间竟聊到了下午5点多才告辞。去的时候,我按照我的想法裁了三张纸,想顺便看看刘老写字。但是,他没有答应当时给我写,只是说让我下周同一时间来取。就这样,我竟然得到了刘老三幅大篆书法作品。刘老的作品以一字难求闻名于古城,此次刘老一次赠我三幅作品,使我喜出望外,简直如获至宝。回到学校,我几乎每天都小心翼翼地展开欣赏,每一笔、每一个起承转合都认真揣摩,悉心体会,看完后再小心翼翼地收起来。

1987年,临潼的一个朋友送给我了一本《刘自椟书法选》,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沈鹏先生作序。在这篇序中,沈先生对刘老的作品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给出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刘老的大篆书法是继晚清吴昌硕以来的最高成就。

图片

刘自椟  楷书鲁迅诗《亥年残秋偶作》

刘自椟先生1914年生于古京畿之地的三原县董里堡一个中医世家,幼承家学,即对书法萌生了浓厚的兴趣。青年时期,师从关中大儒贺瑞麟的从子贺伯箴先生(后过继给贺瑞麟为子)学习书法。贺瑞麟的字上追秦汉,下承魏晋,碑帖融合,在有清以来馆阁书风笼罩三秦的时代背景下尤显得风格独特,为世人所重。贺伯箴的字虽没有乃父造诣精深,但他喜欢写篆书,师法邓石如,写得也算上乘;其书学思想无疑秉承了其父亲的真传,从而给刘自椟以很大的影响,使他从青年时代起就立志于篆书,想从源头做起,对中国书法做一番系统的研究。从近些年来我在各种场合所见到的刘老各个时期的书法作品可知,早在20世纪40年代,刘老就对《峄山碑》《泰山刻石》及邓石如、吴让之等做过认真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小篆功夫。20世纪50年代,他又深入研究甲骨文,对罗振玉的甲骨文书法风格及用笔方法情有独钟,心追手摹。继而,又把注意力转移到商周金文、先秦石鼓。从这一时期刘老留下来的作品可以看出,他还旁参吴昌硕、杨沂孙的笔法,所作大篆书法结体、笔法相对20世纪40年代的篆字已有了很大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初,他又着力研究过齐白石篆书的用笔特点,认为齐白石的篆书笔法逆入平出、率真自然、磅礴大气而直见性情,进而也兼收笔底。至此,刘自椟先生的篆书因兼容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与近代吴、齐两家的风格,自成一体,彪炳当代,其影响力波及海内外。

图片
▲刘自椟 行书自作诗扇

在我看来,刘老的字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结体注重奇正、开合和收放变化,突破了篆字的常见样式;二是用笔的起承转合随虚实而变,注重飞白运用,随虚遂实,随刚遂柔,技巧变化莫测,非常灵动自然;三是中锋运笔,笔力雄健,气度非凡,又能如铸如凿,金石味跃然纸上。在字法的奇变上、笔法的灵动鲜活上,其书法是超越了吴昌硕的。因此,沈鹏先生以为刘老的篆书是吴昌硕以来第一,并非溢美之词。

除了篆书,刘老的隶书和草书也是别具一格的。刘老的隶书上承两汉,下逮清邓石如,运笔飞扬、气势夺人。落款常以章草为之,使转灵活、出神入化,能汲古迈今,堪称高手。我从刘老问学以来,得益最多的是他的用笔方法,然于刘氏风格,我则尽量规避。因为我想走自己的路,不想让人一看到我的篆书就说:“哦,学刘自椟!”我必须让读者一看就说:哦,跟吴昌硕、刘自椟已经不一样了……

我与刘老的交往主要在20世纪80年代。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刘老名望日隆,作品的市场价格也越来越高,人们常以万金得刘老一篆字而兴奋不已,我就很少再去打扰刘老了。如今,刘老、卫老都驾鹤仙去20来年了,每当我看到他们的作品,就常常想起我的这两位老师。我也曾多次想为纪念刘老写篇文字,但每每拿起笔却不知从何写起。看看刘老、卫老这一代人,再看看现在,不能不使人感慨万分,也愈来愈显示出他们的伟大。如果要让我说句公道话,我认为在已出版的当代书法史中,对他们的着墨远远不够,他们应该是20世纪后半叶中国书法史上当之无愧的大师!

作者:陕西师范大学书法文化研究院副院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