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迅《铸剑》,生存或者毁灭?

 新用户5832uSSh 2023-08-01 发布于江苏

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人生,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再度爱上鲁迅的文章,因为他的《铸剑》。

    故事原型取自曹丕所著的《列异传》: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而成。剑有雄雌,天下名器也,乃以雌剑献君,藏其雄者。干将知楚王要杀他,叮嘱怀着孕的妻子,若腹中是男孩,就要拿着雄剑弑君,替他复仇。待眉间尺长大,其母告诉这血海深仇。因他年幼无力,所以无能为力。遇到一侠客愿替他报仇,便奉上自己头颅与雄剑。侠客终设计谋完成复仇意愿,以自刎为代价。眉间尺、侠客和楚王的头因在镬中腐烂,不可分辨,分别葬之,名曰三王冢。

    与鲁迅的《故事新编》里的其他故事一样,《铸剑》内容虽源于历史,但鲁迅只是借一点缘由,在他的妙笔下,本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剧情发展扣人心弦,悲剧和侠义精神摄人心魄,结局令人唏嘘,读罢使人荡气回肠。我连续看了两遍,受益匪浅。

    先从小说的写作技巧说起。

    开篇,便以夜间眉间尺与老鼠的搏斗场面引人入胜。通过对老鼠具体的外貌、神态、动作描写,写出恶在落难时的猥琐与可悲之形态。又以眉间尺细微的心理活动,引出他的善与优柔寡断。这副绝妙奇趣的人鼠搏斗画卷,拉开了复仇的血腥帷幕。

    整篇故事,存在着强烈的对比,给人以感官的冲击:破旧的墙壁和箱子与青衣的新和青剑的重见天日;眉间尺的优柔寡断与黑衣侠客宴之敖者的杀伐决断;用以取火的贫民的松明与宫廷里的兽碳;清晨女人们的肿眼眶黄瘦脸与大臣们的油光粉面;民众奴性的跪与君王趾高气昂的狂;君王生前诸臣的唯唯诺诺和君王死后众臣的秘密欢喜。鲁迅通过不露声色的对比,把人性的幽暗、阶级的黑暗揭露的淋漓尽致。

    整篇故事,充满着巧妙的融合:青剑、青衣与青光合为一体;眉间尺把自己原始的善的头颅割掉,传递给有勇有谋的宴之敖者;少年鲜红的血液流到包裹头颅青色的布上,化成暗红色的花纹;三顶头颅骨分不清彼此于鼎内沸腾,最终在冢内消失于大地。像极了人的一生,不是吗?

    小说的结尾,与前文中君王出城的荣耀时光遥相呼应:“此后是王后和许多王妃的车。百姓看她们,她们也看百姓,但哭着。此后是大臣,太监,侏儒等辈,都装着哀戚的颜色。只是百姓已经不看他们,连行列也挤得乱七八糟,不成样子了”。故事结束了吗?没有。这副世态百相,一直都在重演。合上书,余音绕梁啊。

    再从思想性细谈。一个故事,总会引发深深的思考,这才是深层意义所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有人从同一件事,读出不同的洞见。无关对错,背后皆阅历与智识。而我读这本《铸剑》,总会想到悲剧精神。

    从某一层面上来说,悲剧往往以善和优柔寡断开始。

    眉间尺的悲:当晚上老鼠咬锅盖时,他“怕惊醒了白天做得劳乏,晚上一躺就睡着了的母亲。”老鼠掉进水瓮时,怀着对老鼠的恨意,把它按进水里,奄奄一息的老鼠露出的小红鼻子,又让他产生怜悯之心。就这样在优柔寡断中,折腾了六回松明的时间,终于下了狠手,把老鼠踩死了。他又觉得很可怜,仿佛自己作了大恶似的,非常难受。去复仇的路上,他在城中遇到君王,拥挤的人群让他无法施展,因为他怕伤了百姓。

    《鸿门宴》中的项羽亦是如此:刘邦先入关中欲称王,实力强大的项羽不满,欲摆宴除之。可最终未果。他失败有三。其一:错信。他小叔叔项伯,背叛项羽,偷偷告密。其二:轻信,已招刘邦入鸿门,经不住刘邦的甜言蜜语,把刘邦叛臣曹无伤出卖;其三:优柔寡断,樊哙三番五次失意他杀刘邦,他无意杀之。

    同样是替父报仇,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也以哈姆雷特的自我牺牲为代价完成宿命。原本怀着人文主义理想的哈姆雷特,不得不在命运的驱使下拿起了复仇之剑。可是在基督教“有人打你的右脸,那么把你的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这种对仇人宽恕的教义下,他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挣扎,痛苦不堪。当杀父仇人克劳狄斯祈祷时,原本是绝好的报仇时机,哈姆莱特却说:“现在他正在洗涤他的灵魂,要是我在这时候结果了他的性命,那么天国的路是为他开放着,这样还算是复仇吗”?他以“不让他上天堂”这样的理由作借口,暂时放弃了复仇,最终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

    伸张正义必须以摒弃本善作为代价吗?取得王位必须要老奸巨猾、擅长阴谋诡计吗?人文主义理想就那么不堪现实的一击吗?也许宴之敖者那燐火似的眼光能完成复仇的使命,但那个秀眉长眼、皓齿红唇的翩翩少年,种在多少人的内心深处,作为美好的祭奠。也许历史会为刘邦的成功添加些英雄色彩,可是项羽的高贵精神更值得人们缅怀。也许人文主义理想在现实中摇摇欲坠,但“时流的明镜”终究是在时代的洪流中愈发澄澈。

    读罢《铸剑》,想到了莎士比亚说的一句话:“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勇敢?”鲁迅选择眉间尺的毁灭,用宴之敖者的冷酷去对抗人世无涯的苦难。

   想到一个故事情节:在《红楼梦》中,贾宝玉被打后,黛玉对他说:“从此你可都改了吧”,宝玉随口说“会的”。在血淋淋的现实下,多少人真的变成宴之敖者。可我,仍然敬重那个本性纯净、终不改性的贾宝玉,仍然敬重那个生怕伤到别人的纯真少年眉间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