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游五台山

 天山一剑图书馆 2023-08-01 发布于福建

今天是2020年9月24日,

农历八月初八。

星期五。

我们乘坐大巴车,

来到山西的文殊菩萨道场

佛教圣地——五台山。


石咀村

这里距离五台山已经很近了,

休息一会儿,

吃过饭后,

继续向目的地五台山进发。


五台山,

位于山西省忻州市,

介于北纬38°55'—39°66'、

东经113°29'—113°39'之间,

景区规划面积607平方千米,

行政管辖面积436平方千米。


五台山佛教圣地,

是请香拜佛、祈祷平安。

五台山寺院颇多,

今天主要按照旅游路线,

通过显通寺后,

观赏罗睺寺,

登大罗顶。


五台山上香心诚,

寻求佛祖菩萨保佑,

灵气极好的场地


五台山共有寺庙124个,

寺院分别在东、南、西、

北、中五台之中……。


《名山志》

载:

“五台山五峰耸立,

高出云表,

山顶无林木,

有如垒土之台,

故曰五台。”


五台山

是中国青庙黄庙共处的佛教道场,

有宗教活动场所86处,

其中多敕建寺院,

多朝皇帝前来参拜。

著名的有:

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

南山寺、黛螺顶、金阁寺、

万佛阁、碧山寺等。


五台山

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2004年,

五台山被评为中华十大名山。

2009年6月,

五台山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2007年,

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显通寺

位于山西省五台山台怀镇北侧,

是五台山规模大、

历史悠久的寺院,

也是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

全山寺院之首,

与洛阳的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寺庙

之一。


罗睺寺

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台怀镇五

台山风景名胜区内,

是密宗最早的传播中心,

为五台山十大黄庙之一和五大禅处

之一。


罗睺寺创建于唐代,

明弘治五年

(1492年)

重建,

清代曾多次重修。


罗睺寺占地面积15000多平万米,

有山门、天王殿、钟鼓楼、

文殊殿、大雄宝殿、配殿、

后殿、藏经阁殿、堂楼、

廊房等18间。


山门前的一对石狮为唐代石雕卧

狮。

山门左侧丈余高的藏式砖塔,

叫文殊塔,

塔上雕有文殊像。

罗睺寺殿宇内的主要塑像,

有明显的喇嘛教风格。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出家前与妻摩

耶夫人生有一子,

取名罗睺罗。


罗睺寺创建于唐代。

明成化年间,

赵惠王重建善住阁院及罗睺罗殿。


五台山第一钟就坐落在这里。

罗睺寺——明弘治五年

(1492年)重建罗睺寺。


罗睺寺

山门前的一对石狮为唐代石雕卧

狮,

在五台山诸寺中仅此一处。


山门内的第一座是天王殿,

内有四尊天王塑像,

是按喇嘛教《度量经》的规定塑

的,

和其它青庙(和尚庙)大殿的四大

天王形象略有不同。


五台山五大禅处的两座黄庙,

一座是菩萨顶,

另一个是罗睺寺,

这个寺的名字少见,

是以释迦牟尼的儿子罗睺罗命名

的,

创建于唐代,

明万历年间重修,

清代再经大规模改建,

并由青庙改为黄庙。

罗睺寺是五台山保存最好的大型寺

庙之一。


四大天王

分别是抱琵琶的东方持国天王,

持宝剑的南方增长大王,

缠长蛇的西方广目天王,

持雨伞的北方多闻天王,

民间称他们为风(持剑者)、

调(抱瑟琶者)、

雨(持伞者)、

顺(握蛇者)。


第二座殿

文殊殿,

殿内的文殊苦萨塑像和别的青庙里

的更不同。

文殊菩萨骑坐的狮子卧在莲台上,

文殊菩萨面色是白的,

而不是金色的,

肩膀两边还添了伸出的肩花,

肩花上一边放着智慧剑,

一边放着经书。

这是喇嘛庙文殊菩萨塑像的典型特

征。


第三座为大雄宝殿,

内供释迦牟尼佛

(人间婆发世界)、

药师佛(东方琉璃世界)、

阿弥院佛(西方极乐世界),

合称“三世佛”。


三世佛两旁,

还塑着八尊胁传普萨和供养苦萨。

他们头戴珠冠,

面容清秀,

胸肩裸露,

身披罗路,

双手托着仙桃、鲜果、

海螺、琵琶、镜子、

如意钩等物,

形象生动自然。


佛坛上端坐着的是横三世佛。

三佛前坐着“师徒三尊”,

宗喀巴大师和他的两位弟子贾曹杰

和克珠杰。


地藏菩萨殿


焚香


祖堂


碑文


无量殿又称无梁殿。

明代建筑。

殿内正中为明代万历年间佛像。


明万历年间,

李彦妃为祈子登基许愿,

拨款重修。

1792年(清乾隆五十七年)再经修

葺。


山门左侧丈余高的藏式砖塔,

叫文殊塔,

塔上雕有文殊像。


罗睺寺是五台山保存完好的十大黄

庙之一和五大禅寺之一,

寺内两幢木构小楼以接待十方客人

而闻名。


据传,

罗睺寺过去香火鼎盛,

尤其是黄教的信徒,

经年络络不绝,

它成为五台山黄庙中很有影响的一

座寺院。


作为十大黄庙之一的罗睺寺还是汉

藏民族团结的象征。

青海、西藏的喇嘛教信众来五台山

朝拜几乎都要到罗睺寺礼佛。


罗睺寺

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

位于显通寺东南侧,

走过路过不能错过。


  古时,

寺院香火鼎盛。

罗睺寺为祀奉佛祖之子、

十大弟子之一的罗睺罗所建,

供奉着一尊罕见的宋代罗睺罗真身

像。


历史上高僧代出,

香火极盛,

是朝山佛教徒必定参谐的寺院。


五台山境内,

庙门前殿堂旁的石狮子形态各异、

数不胜数,

最高寿的则是罗睺寺的镇寺之宝

-天王殿前的一对。


  唐代降临于世的这对石狮子,

见证着佛教圣地1500+年的沧桑,

历久弥坚,

威风凛凛;

披挂着五彩缤纷的经幡,

随风飘舞,

禅意浓浓。


  释迦牟尼成佛后,

他唯一的儿子愿意追随他出家,

做了小沙弥。

沙弥是指7岁以上20岁以下学过十

诫的出家男子,

俗称“小和尚”。


罗睺罗成为第一个沙弥后,

学习很努力,

修行很认真,

位列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

也是十八罗汉之一。


文殊菩萨塔


  我们来到罗睺寺的大门口,

一眼就看出寺门不一样啊!

大门是“Ω”字形的,

檐下有斗拱和廊柱和雀替,

颜色以浓厚的蓝绿为主,

匾额上用汉、藏、满三种文字题

写“罗睺寺”。


  门口的抱鼓石造型生动,

雕工上乘,

狮子趴在石鼓上,

也许是怕从石鼓上滚下来,

母狮子不是用爪子按着小狮子而是

用肚皮压着。


罗睺寺

门两边的青砖墙上各有一幅汉白玉

浮雕,

雕刻着两尊菩萨,

手拿法器坐在莲花座上,

神情安详,

衣裙飘逸。


文殊菩萨的脸都是泛着金子的光

芒,

死活看不出文殊菩萨的脸是白色

的,

也没看到什么“肩花”。



唐卡,

中间是坛城图像。

藏传佛画具有浓郁的装饰特点和鲜

明强烈的色彩。


文殊菩萨像



大藏经阁是两层阁楼,

殿门上方高悬着蓝底金字 “开花现

佛”的匾额。


观音殿


药师殿


文殊菩萨道场

罗睺寺,

位处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东边,

在显通寺跟十方堂之间,

保存非常完整,

是五台山最具影响力的寺院,

也是五台山保存最为完好的大型寺

庙。


罗睺寺也因“开花献佛”而名震古

今。

罗睺寺殿内供着一尊木刻“罗睺

罗”雕像,

高80厘米,

通身贴金,

面容清秀,

正襟危坐于一个木雕佛龛内。

传说罗睺寺也因此而得名。


罗睺寺围棋记碑文


通过善财洞观光看看


第二个目标就是去“大罗顶”。

黛螺顶,

是五台山历史悠久,

闻名遐迩,

别具一格的一座古刹。


沿着这台阶路一直向上走,

这条路上,

体弱一点的向上攀爬有点吃力的。


带着心愿来“大罗顶”庙请愿。

菩萨保佑我们心想事成。


黛螺顶,

原名叫青峰,

明朝时期又称大螺顶,

直到乾隆十五年间被改名为黛螺

顶,

一直延续到现在,

是五台山历史悠久,

闻名遐迩,

别具一格的一座古刹。


  黛螺顶

是一座风光如画的古寺,

绿树掩映红墙,

苍松翠柏间一线石阶通向山顶庙

宇。


  黛螺顶

原先叫大螺顶青峰顶,

因黛螺顶背靠这座大山形似大海

螺,

绿树黛色,

山腰这座寺庙后来也就演变成黛螺

顶这个名字沿用至今。


大罗顶

古老的营坊街只隔一条碧水如练的

清水河。


站在河畔石拱桥上,

仰望山顶上的黛螺顶,

即使是晴天丽日,

也总是翠霭浮空,

山岚飘拂,

红墙掩映,恍若仙境。

“茂林丛中松千尺,

百鸟喧时鹤一声。”

写尽了古刹的高雅与清静。


黛螺顶所处的山峰,

是五台山东台顶延伸过来的一座小

山,

海拔高度1938米。


因台怀镇海拔1700米,

黛螺顶的垂直高度只有不到300

米。


但站在清水河谷仰望,

那坐落于高处与该山峰同名的黛螺

顶古刹,

相当于一幢130多层高的摩天大厦,

也是够高危的了,

要想登顶,

绝非举足之劳。


所以攀登之前,

有必要按自身条件从三条途径中首

选其一。

要步行,

右有新路,

左有古道。


伽蓝殿

是寺院道场的通称,

佛教伽蓝神的代表形象。

「伽蓝神」,

就狭义而言,

指伽蓝土地的守护神;

广义而言,

泛指所有拥护佛法的诸天善神。


寺内山门后立有的两块石碑:

一块立于明万历二十年仲秋,

上书“五台山重建佛顶庵碑记”;

另一块立于清康熙岁次辛未仲秋,

上书“青峰顶造像建亭记”,

对黛螺顶有较详细的记述,

名称的演变以及明成化年间重建,

明万历年间、清康熙年间、

乾隆五十一年都曾重修皆有一一记

载。


  到达台怀镇后,

乘坐观光车

(车费与门票统一销售)

到达黛螺顶山脚下,

沿着石台阶道路登山到达黛螺顶,

这条路也叫“大智路”,

共有一千多个石阶,

根据各自体力,

耗时约40-70分钟不等。


登黛螺顶

北坡还有一条步行登山路,

坡度比较平缓,

但有点绕远,

距离相对较长些。


面向黛螺顶游览车售票处左侧,

有一条马道,

从马道上去,

大约走一二百米有一处台阶,

台阶上去为石头垒起的坡道,

这样往上走可以省下一点时间

(大约30分钟就到)。


索道:

上行50元,下行35元。

运营时间:

7:00-17:00

(根据季节运营时间可能会有少许

调整,

12-次年2月索道有可能关闭)


大智路

要至黛螺顶,

必登大智路,

大智路青石辅成,

全程共计1080个台阶。

登上大智路,

烦恼顿消,

登顶之后就看到了黛螺顶的牌楼,

石狮和山门了。


黛螺顶坐东向西,

占地近27000平方米,

有殿堂房屋50余间。

殿建构筑华美雅致,

布局严谨规整,

中轴线上依次为牌楼、

天王殿、旃檀殿、

五方文殊殿、大雄宝殿。

与其他寺院不同的是本寺有一座旃

檀殿和一座五方文殊殿,

天王殿供奉的是弥陀菩萨,

后面是韦驮菩萨,

左右为四大天王。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

文殊菩萨在诸菩萨中专司智慧,

所以通往朝拜五方文殊的路为“大智

路”。

这条路如天梯般陡立奇峭,

渐次登临之间,

鸟瞰四周景色,

浩浩然若凭虚御风。


登黛螺顶

且石阶曲折处又多置平台,

还有围墙小亭,

边登边歇,

领略佛国风光。

这条路上,

经常可以看到虔诚的佛教徒一步一

叩首的情景。


登黛螺顶

这条路上,

经常可以看到虔诚的佛教徒一步一

叩首的情景。


初登五台山

著名的有:

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

南山寺、黛螺顶、广济寺、

万佛阁等。

去了显通寺,

登了黛螺顶,

其它寺院大致了解一下,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

我来过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