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解语渊 2023-08-01 发布于福建

关于“一个思想深刻的人如何与他人交流并且被他人认可?”,感想如下:
有没有想过一点:思想的深刻性的来源?
渴望与他人交流并渴望获得他人认可,就将被他人的想法和看法所左右。
而这样的人,一旦放到人群中,除非你是领导,然后言简意赅地做总结,集思广益之后你综合他们的看法的同时还能够清醒地知道自己想要的,以及接下来怎么去执行,这是容易让人理解的深刻:权威、全面,还一针见血。
若你只是个普通身份,偏还喜好交流,关键还企图获得他人认可,这只能说明你性格外向且虚荣心爆棚。这样的人是产不出深刻的思想的。
归根结底,深刻的思想往往来源于独立。
别人没走过的路,别人没想过的问题,别人不曾经历的遭遇,别人不曾有过的体悟,乃至于没有别人的与自己独处,这些都是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然后,以点到面,以面到全。但凡你真切地单独地处理过一些事儿,尤其是在这个过程遭遇各种挫折,偏还无人可依靠,无人可诉说,那份孤独,那份寂寞,那份孤零零的无依无靠的处境,只能凭借自己去处理那种种事宜……那么,经此一事,很多东西就自然而然明白了。
是故,人教人是教不会的,事教人一次就够了。
归根结底:客观规律、客观事物、客观事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比如说负债吧。这算是我的切实体会和亲身经历。
当我问遍了身边所有的人,然后各大平台也没有额度给到我,所有能帮我的都已经尽力,平台却不会因为我,一个普通人,而例外。我只能不停地想,不停地找办法,不断地尝试。而我能说的,能做到的,以及想要的,能说的都说得差不多了,能做到的都已经做到了,想要的却实在无能为力。此时,我能怎么办呢?认命吗?还是摆烂呢?又或消极避世,还是选择主动承担,积极寻找解决方案,各种尝试,以及到处找答案?就这件事儿来说,好几次都几乎把我逼上绝路。若非有贵人相助,我身边的朋友,还有素未谋面的良善之辈,我可能连活着这件极其平常的事儿都难以实现。
话说,九万多的负债很多吗?
就我所知道的,身边月薪上万的朋友还挺多的。有程序员、工程师、自己做老板、管理层等。但是,找他们借钱反而更难。
归根结底:你处于那个位置久了,你自然而然会带着那个位置的思维惯性。就像屁股决定脑袋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似乎很荒诞,但实际上,恰恰是这样才更加合理。人的能力就是从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打磨中逐渐适应、接受、接纳、成为,最终环境和人双向建构、相互影响、相互成全。
就一个基本的体验,通常为了养成一个好习惯,我会怎么做呢?我会先置身其中,然后让环境符合这种习惯,继而让习惯成为习性,我自然是最省力的。
比如运动,置身于运动氛围中,买运动器材,买运动服,看运动视频,再就是找各种相关资讯、知识去挖掘运动的好处等。从环境到内心都相趋近,也就是由外而内再从内到外往复循环,这样一来,实在很难想象,你不被其影响,甚至你压根不会多想,只会觉得只有这样才是对的,是唯一的,是应该且必须如此才好。久而久之,你也就成为了他们的一个,并且对这个圈子逐渐有了归属感、认可感、自信、尊严、成就感等等。继而,它又形成了一个新的系统:运动——反馈——良好的反馈——继续运动。
毫不费力,轻而易举,自然而然,且理所当然。
说回负债这件事儿。就真正借钱给我的人,反而是和我情况差不多的人居多,或者曾经历过我这般痛苦经历的人更愿意施与援手。当然,还有就是我曾经帮助过的人。
为什么会这样呢?当初我也想不通,我最开始想的是,你钱多,找你借反而更容易才是。但我忽略了一点,你之所以钱多不正是因为你懂得“开源节流”的基本原则吗?你信奉这一点,自然而然,也就能想到风险和收获;再则,感情用事、情绪化、冲动、盲目等等这些,自然早早就没了这些,如此你才能拥有和获得今日的成就和地位乃至于收入。
这就像我曾经说过的:如果我是个在乎钱的人,兴许我并不能拥有很多钱,但我一定是有钱的;而恰恰是我并不怎么在乎钱,才至于落到这种地步。这就像某人说的,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说白了,这就是平衡,平衡才能长久,才更加稳定,稳定继而秩序,秩序又进一步巩固稳定。
所以,情绪稳定,事业稳定,身体状况稳定,收入稳定,开支稳定,接下来就是积累和专注,以及挑战和成长。不内耗,不自卑,不情绪化,不感情用事,更不会轻易动摇或破碎自己的信念,再加上不断有良好的反馈,正念,想不起来都难。
看到很多人说这是成熟的标准。
但说真的,它是吗?它更多不过是源于曾经的经历,经历过,不想再经历,乃至于想彻底摆脱,也就是说从深渊爬出来的那一刻,关于深渊的一切将不再轻易动摇你的信念。这不是自己想要的,却是自己需要的,甚至是不得不这样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
如此一来,真正为难的人是谁呢?恰恰是同类,是同病相怜的人。
为什么呢?
上位者,早已养成习性,而曾经他们可能我经历更多、走得更深,他们早已深谙风险控制;而能力不足者,当然也成为他们的困扰,这只会让他们同情心泛滥、恻隐之心动荡不安,却也依旧无能为力,自顾不暇;唯有同类,恰恰是相似或尚未走出深渊,却也因比自己多经历了些,能力又恰好比自己稍强些,这时他们会意识到同类的互相帮持实属难得,是需要也是被需要,是慰藉也是警惕。他们需要下定某种决心,好让自己知道更多继而印象更深,然后才能更加义无反顾地往前。当然,这也是把难题甩给对方,确实挺叫人为难的。
而你觉得这些事情深刻吗?本身是没什么的,但因为经历过,所以,你知道,你记得,刻骨铭心,久而久之,理所当然。此时,你还会觉得深刻吗?不。你只会遵从新的秩序和习性去生活,且与过去慢慢断联开来。这就像有了更好地选择,你还会执念吗?这就像一遍又一遍的训练,到后来,训练的痕迹越来越浅,从而游刃有余。而之前的坏习惯,或不好的地方,又或做不到的,不,不存在的。它已然成为第二本能了。
这就像我的建议,不要想着去改掉坏习惯,而应该尽量让好习惯填充进你的生活。
改掉,那是戒,是自己和自己对抗,是自己和已然形成的事实对抗,这是极其艰难且费力不讨好的事情。要学会“借力打力”,顺势而为、因势导利。就像用魔法打败魔法,用好习惯取缔坏习惯,让它们之间去博弈,而不是自己参与进去把自己搞得遍体鳞伤、偏偏还徒劳。这就像用钱赚钱是最省力的事情,如果用劳动力、智力、才华、创造力的等等,那是极其有限的。因为你自己是有限的,时间有限,精力有限,体力有限,思想也顶多只能到你所探寻到的边界处。这就像你无法记忆,更无法想象,你不曾记忆,不曾谋面的人。
如此一来,你都不曾拥抱过不确定,你都不敢正视和面对不确定,偏偏你还不去经历,那你谈何把握不确定呢?哪来的经验,又哪来的训练和自由,更是无从谈起独立了。
这就像前段时间,有一个网友和我说,三十而立之年,莫名焦虑,开始恐慌,不安,还难受。我说,这是因为你频频回头的缘故,实际上,成年之后,我们活着就是活一份经验、经历,而不是具体的年龄,更不是什么具体的时间、事件、或某瞬间的快乐与否、悲痛与否,只要你心态放宽、放平、朝前看,把人生当成是一场体验,把自己当成是一个过客,然后用心地抓住点什么,专注于它,问心无愧,任何时候离开也都没有遗憾,自然,时间、年龄也就不成问题,更不会令你产生不好的影响,反而是说,你能够坦然地和自己相处,且更愿意主动积极地发掘自己,迎接不确定,并最终成为自己、成就自己、成全自己。
说到这,不得不提到我很喜欢的一段话(出处:伊坂幸太郎)——“如果明天就会死,你有什么打算?”“什么打算也没有。”“什么意思?”“明天就要死了,就得改变生活方式?若是如此的话,你现在的生活方式,是打算活多久的生活方式?”
所以,思想深刻的人又怎么会是热衷于与他人交流,并且还妄想他人认可?若是如此,怎么可能是思想深刻的人,是自己的深刻才形成思想的深刻。而这样一个深刻的人,他又岂会不知?真正独立之人、深刻之人,该经历的都经历过了,该懂得也都懂了。他人的深刻,他人的认可,他人能交流的,价值极其有限。
因为什么呢?
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也就是独立。这才是关键。
所以,不需要,并且吃力不讨好。
如果你非得这样去做,自然也是有办法的,办法就是:“借力打力”,顺势而为、因势导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