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類經 二十二卷 針刺類 上膈下膈蟲癰之刺

 笑问客从he处来 2023-08-02 发布于辽宁

二十二卷 針刺類

四十八、上膈下膈蟲癰之刺

    (《靈樞·上膈篇》全 附:膈證治按)

    黃帝曰:氣爲上膈者,食飲入而還出,餘已知之矣。蟲爲下膈,下膈者,食 時乃出,餘未得其意,願卒聞之。(此言膈證有上下之分,而複有因氣因蟲之異也。因于氣則病在上,故食飲一入,實時還出;因于蟲則病在下,故食入 時而複出。 時,周時也。愚按:上膈下膈,即膈食證也。此在本經,自有正條,奈何後世俱以脈之關格,認爲膈證,既不知有上下之辨,亦不知有蟲氣之分,其謬甚矣。 音醉。)岐伯曰:喜怒不适,食飲不節,寒溫不時,則寒汁流于腸中,流于腸中則蟲寒,蟲寒則積聚,守于下管,則腸胃充郭,衛氣不營,邪氣居之。(凡傷胃氣,則陽虛而寒汁流于腸中,蟲寒不行,則聚于下管而腸胃充滿也。衛氣,脾氣也。脾氣不能營運,故邪得聚而居之。管,脘同。郭,廓同。)人食則蟲上食,蟲上食則下管虛,下管虛則邪氣勝之,積聚以留,留則癰成,癰成則下管約。(蟲寒聞食,則喜而上求之,上則邪氣居之而乘虛留聚,以緻癰于下脘,要約不行,故食入 時複出也。癰,壅同。如《論疾診尺篇》曰目窠微癰者,義亦猶此。)其癰在管内者,即而痛深;其癰在外者,則癰外而痛浮,癰上皮熱。(管之内外,即言下脘也。邪伏于中,故熱見于皮肉之上。)黃帝曰:刺之奈何?岐伯曰:微按其癰,視氣所行,(察其氣所必由以刺之也。)先淺刺其旁,稍内益深,還而刺之,毋過三行。(先淺刺其旁氣所及之處,稍納其針而漸深之,以洩其流行之邪,然後還刺其所病之正穴,以拔其積聚之本;但宜至再至三而止,不可過也。)察其沉浮,以爲深淺,已刺必熨,令熱入中,日使熱内,邪氣益衰,大癰乃潰。(邪沉者深刺之,邪浮者淺刺之,刺後必熨以火而日使之熱,則氣溫于内而邪自潰散也。潰音會。)伍以參禁,以除其内,恬 無爲,乃能行氣,(三相 爲參,五相伍爲伍。凡食息起居,必參伍宜否,守其禁以除内之再傷。又必恬 無爲,以養其氣,則正氣乃行,而邪氣庶乎可散。蓋膈證最爲難愈,故當切戒如此。恬音甜。 音淡。)後以鹹苦化,谷乃下矣。(鹹從水化,可以潤下軟堅,苦從火化,可以溫胃,故皆能下谷也。苦味詳按,見運氣類十七,少陰司天條下。愚按:上文雲氣爲上膈者,食飲入而還出。夫氣有虛實,實而氣壅,則食無所容,虛而氣寒,則食不得化,皆令食入即出也。至若蟲爲下膈者,蟲上食則下脘虛,其寒汁流于腸中,而後緻癰滞不行,則亦因陽氣之虛于下,故食入周時複出也。然餘嘗治一中年之婦患此證者,因怒因勞,皆能舉發,發時必在黃昏,既痛且吐,先吐清涎,乃及午食,午食盡,乃及早食,循次而盡,方得稍息,日日如是,百藥不效。乃相延視,則脈弦而大。餘曰:此下膈證也。夫弦爲中虛,大爲陰不足。蓋其命門氣衰,則食至下焦,不能傳化,故直至日夕陽衰之時,則逆而還出耳。乃用八味參杞之屬,大補陰中之陽,随手而應。自後随觸随發,用辄随效,乃囑其加意慎重,調至年餘始愈。可見下膈一證,有食入周日複出而不止時者,有不因蟲癰而下焦不通者矣。此篇特言蟲癰者,蓋亦下膈之一證耳,學人當因是而推展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