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P26)西门到来【第三回(三)】

 肃苑扫痕 2023-10-23 发布于山东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听金瓶故事,品古今世情。上期王婆按照计划请潘金莲来家缝制送终衣裳,前两天相安无事,三分光成。马上就到第三天了,且看西门庆登场故事如何发展。

话休絮烦。第三天吃过早饭,王婆等武大出了门,急忙来到后门叫:“金莲?金莲!在家吗?我要进来了。”

潘金莲在楼上回应说:“干娘,奴在家呢,马上下来。”

两个人见了面,一起来到王婆屋里坐下,潘金莲照例拿过针线簸箩开始缝衣服。王婆照例在一旁准备好茶好水伺候着,这些都不用多说。

潘金莲做一回休息一回,不知不觉,时间又来到了中午时分。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话说西门庆在家遵守约定苦苦挨了两天,好不容易等到第三天。这天一大早吃完饭,他着实挑选了一身光鲜衣服,仔细打扮了一番,又拿了三五两银子(3000—5000元)带在身上,手里拿着洒金川扇儿,摇摇摆摆,直往紫石街上走来。

(这段要是拍成影视,西门庆这边的场景和王婆那边的场景可形成平行蒙太奇,可快节奏剪辑一下西门庆这一天从起床到出门的活动过程,一定会非常有趣。注意这里出现的洒金川扇儿,这个扇子非常重要,很多人都能注意到潘金莲家的帘子,却很少有人注意到西门庆手里的这个金扇。这把扇子真可谓贯穿了前后好几回的内容。在第一回,作者点名这把高档扇子是由死去的好哥们卜志道送给西门庆的;第二回,潘金莲叉竿打头,当时西门庆手里也拿着这把洒金川扇儿;第三回,也就是这里,西门庆又拿着这把金扇去茶馆见潘金莲;第八回,潘金莲看到这把扇子上有牙咬的痕迹,疑心是哪个臭表子咬的,生气夺过来三两下撕烂了。至此,这把扇子才算寿终正寝。咋说呢,这把扇子虽然拿在西门庆的手里,却是为潘金莲而生。金瓶物语,精妙绝伦,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手舞足蹈。怪不得人说《金瓶梅》云霞满纸,这书真是经典中的经典呀。若要进行影视拍摄,这把扇子必定要几次三番做大特写,就和潘金莲家的门帘子一样,镜头一定要给足了。

当然,西门庆这么有钱,没了一把金扇,还会有别的金扇,到时又不知生出多少故事来。)

到了王婆茶馆门口,西门庆郑重的咳嗽一声,大喊着说:“王干娘,好几天没见,您老在家忙什么呢?”

(从这里开始,西门庆和王婆就要开始一步一步的进行唱和试探之路了,王婆的精彩表演我们已经看过了,下面,我们看看西门庆的演技如何。)

王婆装模作样的朝门口看了看,回应说:“哎呀,是谁在门外叫老娘呐?”

西门庆说:“是我。”

(西门庆的回答很绝呀,说“我”不说姓名,表明西门庆和王婆很熟,听声音就能知道是谁,这是明明白白演戏给潘金莲看——告诉金莲,此时来的是个熟人。这也和之前王婆说的话对应上了,这都是细节呀。)

王婆忙走出来迎接,笑着说:“我正寻思是谁呢,原来是大官人呐!你来的正好,快请屋里去看一看”说着,把西门庆的袖子只一拖,顺势拖进了屋里。对潘金莲说:“这个就是送老身衣料的施主官人。”

(王婆的言语动作如行云流水一般,短短几秒钟便完成了从迎接到进屋的举动,丝毫不给潘金莲反应的机会。)

西门庆睁眼看着潘金莲,话说,在西门庆眼里,此时的潘金莲是什么样子呢?只见她云鬟叠翠,粉面生春,上穿白布衫儿,桃红裙子,蓝比甲,正在房里做衣服。

(*比甲:比甲是无袖无领两侧开衩的对襟长马甲,长度可达膝盖之下,说是由元世祖昭睿顺圣皇后始创,一开始是为了方便弯弓骑马,明清两代在青年妇女间流行。

咱们来看看潘金莲今天的装扮,白衫+桃红裙+蓝外套,这配色挺艳丽的,会穿衣服。潘金莲以前穿的是毛青布大袖衫,现在是比甲。这里我们可以注意一下,作者此时对金莲的衣服描写没有任何修饰词语,说明这时候的潘金莲穿的虽然比之前艳丽了些,但也并不是多么精致的衣服,没有什么值得说的地方,这里可以和后面的衣着描写对比着看。不过,也可能是西门庆这时候看的比较着急,只能大体注意到对方穿了什么颜色的衣服,顾不上细看究竟。前面不是说过下雪天潘金莲勾引武松的时候没写穿戴吗?极有可能当天也是这样的穿戴。白+红+蓝,越想越觉得这色彩搭配好看,给人一种小清新的感觉,嫩呀,此时的潘金莲不过二十多岁,确实很嫩。)

潘金莲看见西门庆走过来,便低下了头。【旁批:媚致。】西门庆赶紧上前作揖打招呼。金莲只得放下手里的活,对西门庆还了个万福礼。(四分光成)

王婆说:“难得大官人心善,送我几匹绸绢衣料,我放在家里有一年多了,一直没做起来。得亏隔壁这个娘子出手帮我做。手艺真好,你看这针线缝得又细又密,就像用织布机缝出来的一样,这么好的针线活太难得了!大官人,你过来看看娘子缝的好不好?”

西门庆拿起衣服看了看,连声喝彩,称赞说:“这位娘子,这么一手好针线活,真是神仙一般的巧手!”

潘金莲低着头,笑说:“官人休要笑话奴家。”

(阶段试探成功,潘金莲不但没要走,而且还搭话了。试问:这时的潘金莲认出西门庆了吗?答:认出来了。距离叉竿打人这才几天呀,况且潘金莲每天也见不了几个人?她怎么会记不住自己失手打到的西门庆呢?)

西门庆装模作样的问王婆:“干娘,冒昧问一下,这位娘子是谁家宅上的娘子?”

王婆此时也装模作样的回答:“大官人,你猜。”

西门庆说:“小人怎么猜的着。”

王婆随即哈哈大笑,说:“大官人你请坐,我跟你说。”西门庆顺势坐在了潘金莲对面。

王婆说:“就叫大官人知道了吧,你那天从屋檐下走,打得正好。怎么样,想起来了吧。”(在场的三人都是叉竿事件的见证者,故此这里不需要说太多细节,说的太多会让金莲觉得难为情,点到为止就行)

西门庆脸上表现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急忙说:“就是那天在门口用叉竿打了我的?只是不知娘子是谁家宅上的?”

闻听此言,潘金莲把头低得更低了,只听她笑着说:“那天奴家不小心冲撞了大官人,官人休怪【眉批:娇情欲绝。】(真的娇俏呀!这话从潘大美女口中说出来,那场景一定酥倒一片。扫痕不免想到一首诗: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西门庆连忙说:“小人不敢。”

王婆说:“那天打你的就是这位,巧了,她就是住在我隔壁的武大娘子。”

西门庆说:“原来如此,小人失瞻了。(咱们看,西门庆这个不读书的浪荡公子哥此时也拽起来了,“失瞻”是失于瞻仰拜候的意思,这是古时的客套话,和“失敬”“失礼”差不多,反正都是客套话。)

(文人本在此点到为止,西门庆并未对潘金莲是武大郎的老婆这一信息发表意见,只用一句“原来如此,小人失瞻了”来回应王婆透露出来的信息。词话本在这里接着写:

西门庆道:“原来就是武大郎的娘子。小人只认的大郎是个养家经纪人。且是在街上做些买卖,大大小小不曾恶了一个人。又会赚钱,又且好性格,真个难得这等人。

王婆道:“可知哩,娘子自从嫁了这大郎,但有事百依百随,且是合得着。”

这妇人道:“拙夫是无用之人,官人休要笑话。”

西门庆道:“娘子差矣!古人道:柔软是立身之本,刚强是惹祸之胎。似娘子的夫主所为良善时,万丈水无涓滴漏。一生只是志诚为,倒不好?”王婆一面打着撺鼓儿说,西门庆奖了一回。

这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说王婆在旁边敲边鼓,西门庆又夸奖了一回武大郎和潘金莲。

这一段其实是水浒传自带的文字,被词话本原封不动的抄过去了。如果是水浒传文字,潘金莲是工具人淫妇,西门庆是挨千刀的恶霸,这样写一点毛病都没有,西门庆对着潘金莲明夸暗贬武大郎,真是可恶呀。

可-是-这-是-金-瓶-梅,不是水浒传,金瓶梅里的西门庆是主角,潘金莲也是主角,这俩人不是工具人,按照前面作者对西门庆的人物塑造,精明如西门庆他此时应该对着潘金莲、对人家的炊饼老公议论一番吗?

大家觉得文人本删掉这段对话,改写成“原来如此,小人失瞻了”好不好呢?

反正我是觉得改的好。改的极好。改完之后韵味十足。好了,咱们继续往下看表演。)

王婆转而问潘金莲:“娘子,你还记得这位大官人吗?”

潘金莲说:“不认得。”(绝!潘金莲毕竟是见识过、被调|教过的女人,她不是一个于风月之事一窍不通的女人,说不认得才好呀,暧昧顿生。我就觉得这男女在有外人在场的时候光明正大的撒谎是很有嚼头的场面,几乎无异于明目张胆的调情。)

王婆趁机介绍说:“这位官人,就是咱们县里一位有名的财主。咱们知县大人也和他有来往,叫做西门大官人。哎呀,他家有万万贯钱财,在县前街上开生药铺。家里钱过北斗,米烂成仓,黄的是金,白的是银,圆的是珠,放光的是宝,也有犀牛头上角,大象口中牙。又放官吏债结识人。他家大娘子,也是我说的媒,是吴千户家小姐,生得百伶百俐。”(背起来哈,这段话很押韵,王婆说着说着rap起来了,哈哈,不愧是说媒拉纤的,嘴皮子真好。这段王婆完全是对着潘金莲说的,重在介绍西门庆的优势:有钱有势。顺便还说了一下自己和西门庆的渊源,做实西门庆送衣料的可信度)

说完,王婆转过头问西门庆:“大官人,最近怎么不见你来我这里喝茶了呢?”

西门庆说:“这段时间家里有点忙,小女定了婆家,一直不得闲来。”(西门大姐和陈家定亲的事情在第一回有交代,此事是真,但这和西门庆来不来茶馆无关,还是那句话,好谎言都是真假掺杂的。)

王婆问:“大姐定的是哪家?怎么没叫老身去说媒?”(这事,王婆一准知道,毕竟是自己媒婆行业的消息,哪个媒婆做了哪家的媒,门儿清,虽说此时王婆本意是想引出西门庆的亲家名望以此诱惑潘金莲,但这里王婆借此问的这句话,颇有点质问西门庆、埋怨西门庆的意思。否则,王婆完全可以不问这句话,问这句话不太妥当,前面都说了王婆和西门府很熟络,怎么现在西门大姐定亲又没你王婆的事呢?这话容易引起潘金莲的怀疑。)

西门庆说:“被东京八十万禁军杨提督的亲家陈宅定了。他儿子陈敬济才17岁,还在学堂上学。不是不请干娘说媒,只是他那边请了文嫂来说亲,俺这里就请了常来家里走动卖首饰的薛嫂儿,她们两个同做保山,说成了这门亲事。干娘如果肯去,赶明儿我们两家下小茶,我派人来请你过去。”

(一番话又道出两个媒婆,文嫂儿和薛嫂儿,这两个和王婆一样都是私媒,都和西门府有牵扯,这些媒婆以后在西门庆身边且有的兴风作浪呢,都是些只认钱的主儿。

*下小茶:即下茶、茶定,这是男方向女方下聘礼的一种说法。古人以茶做聘礼,取“茶不移本,植必生子”的寓意,大白话讲就是古人认为茶树本性坚韧,轻易不会失去本性,一旦移植,必定生子。反正都是好寓意。下茶是这个意思,那什么叫下小茶呢?加了个“小”字,意思是男方预先非正式地向女方送礼,简而言之就是下小礼,也叫过小礼,小礼之后还有大礼。)

王婆再次哈哈大笑,说:“老身逗大官人玩呢,俺们媒婆儿都是狗娘养下来的,她们说亲时又没我,现在饭做熟了,又怎肯白白分我一份?常言说:当行压当行。日后你家大姐儿过了门,到了三朝五日,老身随便哪一天拿上礼数到你家讨顿席面吃,倒是正经,这会子我可不去她们跟前讨臊,也没那空闲和人斗气!

(*当行压当行:同行是冤家的意思。

*三朝五日:即过三朝,也叫过三日。我们都知道中国是礼仪之邦,到处都是礼仪规矩,特别是红白之事,礼仪更是多之又多。古代女子嫁人之后,有三日回门,几日待亲之说,这就是王婆说的三朝五日。西门庆让王婆下小茶的时候去凑个热闹,当然这是客气话,王婆说她才不去讨臊,她要是真去了,文嫂和薛嫂不得用眼珠子剜死她,因此她说:下小茶我不去,赶明你闺女回门招待亲戚,我到时候拿上份礼去你西门府讨上一张半张的席面,这才是正景。哎呀,这对话里好多人情世故呀,不知道现代的年轻人能不能应付得来。

这里两个人一问一答的说了会儿话。王婆只顾夸奖西门庆,嘴里乱说一气,不住的虚迎奉承,潘金莲只是在一旁低着头缝衣服。

此场景看得我忍不住赋诗一首:

水性从来是女流,背夫常与外人偷。

金莲心爱西门庆,淫荡春心不自繇。

淫荡春心不自繇,这里的不自由是情不自禁的意思。注意这个繇”字哈,词话本但凡遇到“由”写得都是自由的“由”,而崇祯本里全部改成了一个很复杂生僻的“繇”字,这是因为明朝有个皇帝叫朱由检,也就是崇祯皇帝,为了避讳他的名字才造成了这种现象。)

故事进行到这里,已有五分光成。接下来又会怎样发展呢?且看下期分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