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齐桓公和苻坚其实是一类人

 子玉史院 2023-08-02 发布于陕西
 / 子

齐桓公和苻坚的霸业都属于昙花一现,这里边有时代的原因,更和两人的个人能力息息相关。说白了,两个人都是在职业经理人缺席的情况下将自己能力的短板给暴露了出来,从而在乱世中快速走向失败。

齐桓公四十一年(前645)是齐国历史的转折点,这一年,随着管仲的去世,齐国从抛物线的顶点疾驰而下,迅速衰落,齐桓公自己也弄丢了那顶“霸主”的帽子。

齐国先是因为齐桓公重用易牙、竖刁、公子开方三个人而被搞得是乌烟瘴气,接着,由于齐桓公在太子问题上处理不当并最终引发了五个儿子争夺君位而爆发的内斗。

再大的家业也经不起内部的持续消耗,齐国在经过五子夺位的乱局之后彻底衰落。齐桓公自己呢,也被易牙、竖刁给活活饿死了,因为儿子们都忙着夺位,齐桓公的尸体在宫中被扔了六十七天,高度腐烂。

一代霸主的人生结局简直囧到家了。所谓的人亡政息说的大概就是齐桓公吧。

齐国的问题有时代的原因,因为当时和齐国能力匹敌的还有晋国、秦国、楚国等诸侯,在竞争激烈的春秋时代,齐国很容易被诸侯反超,齐桓公的霸业也很容易被别的诸侯所替代。

但齐国之所以衰落得如此之快却绝对是齐桓公个人的原因,都是他能力不足所导致。齐桓公的时代其实是一种“虚君制”,齐桓公聘请了管仲这位职业经理人负责打理齐国的一切事务,管仲只需向齐桓公负责就行。

也就是说,齐国能够在经济领域迅速起飞、领跑诸侯,齐桓公能够打出“尊王攘夷”这张牌并答出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好成绩,这些都是管仲的功劳。

而因为齐桓公是国君,大家自然也就将功劳归结到齐桓公身上,加上齐桓公常年站在美光灯下,并屡屡登上“头条”,这很容易就让齐桓公产生一种错觉,自己能力超牛,完全可以玩转天下这盘棋。

后来的事实证明,齐桓公能玩转齐国这盘棋就已经很不错了。

对这一点,管仲心里是特清楚,于是在去世之前特意交代桓公:“一定要远离易牙、竖刁、公子开方这三个人。”

对,管仲怕的就是桓公被这三个人给带坏从而影响了日常的决策

其实以桓公的智商他肯定能读懂这三个人,只不过他觉得以自己的智商完全可以驾驭这三个人,再加上这些年取得的一系列成绩,给了齐桓公充分的自信,因此,完全没将这三个人放在眼里。

人就是这样,都觉得自己看人很准,也容易陷入享乐的围城中。当他一旦看错人并持续陷入享乐所带来的的快感中时,危险也就一步步在逼近,并最终将他围剿。

齐桓公就是这围城中的一员,而他之所以落得如此结局就是因为,他始终有一种错觉,认为自己很牛,结果栽了跟头。

《三体》里有句很经典的话:“无知和弱小从来不是生存障碍,傲慢才是。”

是的,桓公的问题也是自信过头的傲慢

做个假设,如果桓公没有管仲这样超牛的职业经理人,他肯定会在日常的实操中触摸到自己能力的边界,从而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定位,但管仲的大包大揽以及取得的一系列耀眼的成绩实际上已经让桓公迷失了双眼,从而错估了自己。

从这个角度来看,齐桓公其实是被那顶“霸主”的帽子给害了呀,他驾驭不住这个称号。而他要想驾驭这顶帽子必须得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管仲存在的情况下。

当管仲缺席之后,齐桓公就迅速跌落神坛。

五胡十六国时的苻坚也一样——

公元375年,王猛去世,临终前他紧握苻坚的手再三叮嘱:

“我走了之后,陛下万不可去进攻南方的晋王朝,鲜卑、西羌,这些人才是真正的隐患,愿陛下以社稷为重,先将内患解决掉。”

这就说明,王猛对当时的天下形势以及北方的内部矛盾有一个非常清醒的认知,他明白:秦国看似强大,其实内部矛盾重重,胡汉矛盾,氐人与鲜卑、羌人等胡人的矛盾是相互交织

在这些内部矛盾没有解决之前,秦国是不可能凝聚力量去和华夏文化的正统东晋王朝去博弈,王猛用脚趾都能想到这样做的结局会是个啥。

也就是说,王猛已经给苻坚指明了前秦帝国此后的发展方向,并将所要避的坑给苻坚明确指了出来

但王猛去世之后苻坚就将王猛的话抛到了九霄云外非要找东晋去PK。当时,太子苻宏、尚书左仆射权翼、阳平公苻融都坚决反对用兵东晋,他们一致认为,如果秦军南征,鲜卑和羌人必定搞事情。

后来淝水之战的结果也验证了王猛以及苻融等人的正确,前秦帝国在战败后迅速就土崩瓦解,苻坚也于3858月被羌人姚苌给缢杀。

这就说明一个问题:苻坚的个人能力根本不如王猛、苻融这些人,而现实又是,苻坚是前秦帝国的掌舵者拥有最终的决策权。因此,苻坚的任何一个错误决策都可能引发北方的强烈地震。

其实当王猛去世之后,苻坚的短板就已经暴露了出来,当王猛在的时候,苻坚感觉一切顺利,风都是甜的,王猛去世他接手秦国政务之后马上就感觉非常吃力:

“丞相在的时候,朕感觉当皇帝是一件特简单的事,丞相走后,我这白头发是蹭蹭往出,累

是呀,不当家不知当家的难。这世上的人总有一种错觉,认为自己天赋异禀无所不能,如果将自己放到某个位置上他就一定能大展拳脚作出让人刮目相看的成绩。

但其实,那都是错觉,属于无知的幻想,当你真正上手之后你就明白了想象和实践之间的鸿沟到底有多大。隋朝的宇文化及,当大家推举他当皇帝时一副打了鸡血的模样,但当他当了皇帝之后才发现,自己根本就不是这块料,朝会时,他是一言不发,不是装深沉,而是他真的不知道说啥,怎么应对局面。

所以,任何一个牛人都是无数次实践之后的产物。人呀,一定要在小事上磨性子,在大事上练本事,成长的过程绝对不能少。

苻坚就是少了这个过程。公元357年,秦国发生政变,苻生被废,苻坚被立为皇帝。和齐桓公一样,苻坚很快就得到了王猛这位“管仲”。

从此,王猛在“侍中”、“中书令”、“辅国将军”等一系列标签的加持下全面主持秦国的内政、外交和军事。

在王猛的操盘之下,秦国很快就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经济繁荣、军事强盛、文化蓬勃...公元370年,王猛又亲自率军灭掉了关东的前燕,秦国的国力达到了顶点。

王猛这位职业经理人确实生猛,但人们还是自觉将这些成绩标记到皇帝苻坚的名下,认为都是苻坚英明领导的结果。这就很容易让苻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自己就是不世出的雄主,统一天下这事他一定能干成。

但现实却是,在王猛主政的岁月中,苻坚其实只是垂拱而治的角色并没有实际去参与秦国的各项事务,严重缺乏实践,所以,他能力的短板一直存在,只不过被王猛取得的一系列耀眼成绩给遮住了而已。

当王猛去世之后,苻坚马上就感觉力不从心,可他还是坚持认为,自己的能力绝对在线。因此,王猛去世之后苻坚很快就将用兵西域、东晋的想法付诸行动。重要的是,苻坚同时还陷入了享乐作风的泥潭中。

大争之世,让一位能力不足的君主执掌一个内部矛盾重重的帝国,出问题其实是迟早的事。所以,苻坚的淝水之败一点也不奇怪。

所以,苻坚的问题就是,没有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从而作出了一系列错误的决策

相反,被后人持续非议的蜀汉后主刘禅在这一点上做得却非常到位。刘备去世之后,作为职业经理人的诸葛亮对蜀汉是一肩挑,而刘禅却只是做一些祭祀之类的杂活。

也就是说,此时的蜀汉实行的也是所谓的“虚君制”:丞相打理一切,皇帝垂拱而治

在这种格局之下,刘禅自然缺乏锤炼的机会,当诸葛亮去世之后,刘禅能力的短板就暴露了出来,根本无力驾驭蜀汉这艘船。

但刘禅是个明白人,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所以就继续重用诸葛亮留下的蒋琬和费祎,在这两人去世之后,刘禅虽然收回了权力但也对北伐等重大事务保持了最大的克制,他明白,自己根本就不是那块料,要想延长蜀汉的寿命,最好的办法就是,少折腾。

所以说,刘禅能够坐四十年江山那是有一定原因的,就是因为他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知。

至于秦始皇,那只是个例,历史上能有几个人能像他一样刚一执政就是连环拳的节奏,将嫪毐、吕不韦、昌平君等大佬强势清理了出去。

但嬴政的能力也绝对不是天生的,在吕不韦执掌朝政的岁月中,坐在王位上的嬴政虽然不发言,但是他一定在默默观察着仲父吕不韦的处事方式并在内心不断地进行演练,最终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东西。

是的,秦始皇是有心人,但齐桓公和苻坚却只是一味享受管仲和王猛替自己做作业的快感中,最终耽误了自己。

怎么说呢,人这一辈子,见天地、见众生很重要,见自己更重要

你说呢?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和“在看”。谢谢!
/
推荐阅读:
读懂了齐桓公和管仲也就读懂了春秋和战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