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学《零基础学中医》丨第八课:内生五邪——人体的内部矛盾 01

 淡然o10r4sxd6d 2023-08-02 发布于内蒙古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浅学《零基础学中医》
恒宁乐园 |恒宁浅释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图片

图片
图片

大家好!为了利益自己,也为了更好地利益他人,我们继续来学习一点儿中医知识。
翻开教材的第99页(已经到了第八课)。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自然界的「六气」,在不正常的情况下会变成六淫(或者六邪)侵害我们的身体;这节课讲的是我们身体内部也会生出五种邪,这就是「人体的内部矛盾」。如果说六气、六淫(六邪)指的是外部矛盾(外部的问题),那么我们内在生的五种邪就是人体的内部矛盾。
主编说,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以及脏腑生理功能的异常而产生的类似于风、寒、湿、燥、火等外邪致病的病理现象。
我们知道,外面的六邪是「风、寒、暑、湿、燥、火」,这里讲的内部生的五邪,是跟外邪很像的一些病理现象(我们自身产生的跟外在的风、寒、湿、燥、火这几种邪很像的病理现象)。
由于病是从我们内部产生的,所以叫「内五邪」,详细点儿就称之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这都是内在产生的五邪。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内风」——风气内动
内风,由于内风和肝的关系比较密切,所以内风也叫肝风内动或者肝风。凡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因为阳气过盛(阳盛)或者阴气太虚(阴虚)不能够降住阳气了(不能制约阳气了),——什么时候不能制约阳气呢?一个是阳气太盛了(阳太盛太强了),要么就是阴太虚了(阴的力量太弱了)。这个时候不能制约阳气了,阳气的上升就无有节制,就会出现动摇、眩晕、抽搐、震颤等病理反应,这就是风气内动的具体表现。
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就指明了这些临床表现与风邪致病有密切的关系。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这个「暴」是指突然发病和疾病的严重程度,「强直」是指我们的脖颈这里比较僵直、四肢僵硬、角弓反张(角弓反张,在上节课提到了,就是说,我们的脖颈后背肌肉高度强直痉挛,头和下肢向后弯曲,躯干向前弯,这样就成弓形了。一般小儿高热惊风或者破伤风会表现为这样的症状)。
「诸暴强直」这种症状的发病比较急骤(非常快速),可能突然发病,病情进展起来也是很迅速的,症状的变化也是多端的,有风性的那种善于动、善行而数变的特点。风嘛,没有人能揣测风的运行规律,可以说,风几乎是没有运行规律的,总是突然地变化。风的变化突然而且多,而且一直在变,这是风的特点。
然后看一下「肝阳化风」——肝这里的阳气形成为风。肝阳化风,较多情况是由于情志所伤,操劳过度,耗伤了肝肾的阴气了。本来肾水应该是生肝木的,但是肾阴亏虚了,肾水不能够涵养肝木了,时间长了肾阴就越来越亏、阳就越来越浮,肝的阳气上升太过,没有人能制约它了,然后就亢而化风。
肝这里的阳气过盛就化成了风,形成了风气内动,轻一点儿的表现就是筋肉的震颤、抽搐、麻木,头晕目眩好像要摔倒一样;严重点儿就是口眼斜,或者半身不遂了。「口眼斜」,主编解释说,口角(我们的嘴角)、我们的眼角向某一个方向歪斜,经常见于面瘫或脑卒中后遗症(脑卒中指的就是中风)。我们知道,面瘫或中风后遗症就容易导致这种口眼的歪斜。
然后再看一下「热极生风」。多见于热性病发展比较严重的阶段,由于邪热炽盛,体内的肝火烧得很旺,肝经的津液被煎灼,筋脉失去了滋润,阳热亢盛化而为风,就会出现痉厥或者抽搐、或者鼻翼翕动(「鼻翼」我们知道,「鼻翼翕动」是说鼻头两端这个地方抽动),或者目睛上吊(就是眼睛瞪着眼珠子往上看),或者角弓反张等等临床表现。那么热极生风可能还有高热、神昏、胡言乱语等表现,脉象弦数有力。

图片

我们看上面插图:肝阳化风的症状。
右侧是一个正常的非常健康甚至有点儿健壮的年轻人,但是一旦出现了肝阳化风(就是说肝这里的阳气上升太过了,没有人能制约它,就亢盛化为风,成为风气内动了),症状表现,你看,轻一点儿的肌肉可能就震颤、抖动、抽搐,严重点儿就是头晕目眩、口眼斜,再严重点儿就是半身不遂了(躺那儿了)。
——我们这个教材中的插图是个亮点,画得都很可爱(看这个口眼斜画的那个眼睛和嘴都比较可爱)。
再看一下「热极生风」。热极生风是内风当中的实证,一派热象,不存在虚症的表现,所以往往来势猛烈,发病急骤。如果真的是热极生风,就急需药物凉肝息风,增液舒筋(增加体液、舒展我们的经络)。代表的方剂是「羚角沟藤汤」(这是个药方了。羚角是羚羊角,钩藤是一种药)。羚羊角是入肝经的,能够起到凉肝息风的效果,而钩藤是清热平肝的,可以息风解痉(解除痉挛)。
「羚角钩藤汤」,羚羊角和沟藤共为「君药」(都是这个药方里比较主要的药),然后再配伍(再配上)一些桑叶、菊花辛凉疏泄,清热平肝来加强凉肝息风的功效。    有君就有臣,君就是最主要的药,臣就是辅助性的药,像桑叶和菊花就是辅助性的药。「羚角钩藤汤」,它是凉肝息风的一种代表方剂,我们知道就行。
现在因为有了「百度佛」,有什么问题、有什么疑难杂症或者紧要情况,有时候百度一搜也搜得到,有很多医生大菩萨也在百度里免费给我们提供各种信息。    再看一下「阴虚动风」。阴虚动风多见于热病的后期,阴津亏损,或者由于久病耗伤,阴液大亏,没有办法濡养筋脉,就变生成内风了,这种情况叫「虚风内动」,临床上表现就是筋挛肉瞤。
「筋挛肉瞤」,「瞤」就是肌肉跳动。什么是筋挛肉瞤呢?指筋经挛缩收引,肌肉小幅度地跳动抽搐,这就是阴虚动风,是血虚生风的主要表现之一。这个时候手足蠕动,但是幅度比较小。有的时候可能病人还会觉得五心烦热,口也干燥,咽也干燥,形体消瘦,这是一派阴虚之象。
然后又讲「血虚生风」的情况。大多是由于生血不足或者失血过多,久病耗伤营血(病得时间长了,就耗伤了我们最有营养的血液了),肝血不足,筋脉失于濡养,或者血不荣络(血不能够很好地贯通到肝区的这些经络),那么就虚风内动了(经络缺血,则虚风内动)。
临床上经常就见到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或者手脚慢慢地抽动,甚至手脚拘挛不伸这些情况。还有的病人可能表现为口唇爪甲颜色比较淡(嘴唇或指甲颜色比较淡),面色苍白或萎黄,就是血虚生风。
然后还有「血燥生风这种情况大多是由于久病耗血(病得时间长了,耗了很多血),或者年老了精亏血少,或者长期营养缺乏(营养不良)生血不足,或者淤血内结、新血生化障碍所导致的血燥生风。这个病机是津枯血少、失润化燥(就是津液比较枯、比较少,血比较少,然后整个地失去了湿润感,没有办法转化干燥的情况)。失润化燥,没有办法转化干燥的情况,那么肌肤失于濡养,经脉气血不再调和了,于是就血燥生风了。临床上表现就是皮肤干燥或者肌肤甲错,并且伴有皮肤瘙痒或者落屑(落皮肤屑)等情况。
「肌肤甲错」,主编解释说,指的是皮肤干燥,有像枯田(像干枯的田地)一样细小的裂纹,这种情况就是阴液耗伤、不能滋养皮肤导致的,或者淤血从内阻住了,那么肌肤也失去了濡养,所以就像干枯的田一样。一看皮肤有细小的裂纹,这种肌肤甲错的现象也属于血燥生风。
这节课的内容好专业呀,是吧?很专业,可能有的家人、好朋友听起来云里雾里的,我们再来复习一下吧。
首先讲,外在有「六气」——风、寒、暑、湿、燥、火,这是自然界的六气,那么六气不正常的时候叫六淫(或者六邪),这个大家都记住了。那么我们人体内部,由于气血津液或脏腑生理功能异常,也会导致一些现象,这些现象跟这些外邪导致的现象有点儿像。我们内在产生的类似于风、寒、湿、燥、火等外邪致病的病理现象,这些就是由内引起的,就叫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应该说是我们的内部矛盾——内在功能失常导致的,这叫「内生五邪」。
今天讲的就是「内风」,这是内邪的第一邪。「内五邪」的第一邪就叫内风,就是说从人体内部产生的风邪。
讲「风气内动」。首先,总论,说这个风气内动(也就是内风),它跟肝的关系比较密切,所以内风一般也叫「肝风内动」或者直接就叫「肝风」了。在疾病发展的过程中,因为阳气过盛或者阴气过虚,不能制约阳气,阳气上升没有制约了(疯狂了),就会使病人出现动摇、眩晕、抽搐、震颤等等的病理反应,这都是风气内动的具体表现。
风气内动,主编又分成了几类: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动风,血虚生风,血燥生风。
「肝阳化风」,大部分情况是情志所伤,就是说精神上受什么刺激了,情感上受什么打击了,比较抑郁之类的;要么就是操劳过度,耗伤了肝肾之阴气,然后肾水不能够滋养肝木了,久而久之就阴越来越亏、阳越来越浮,肝的阳气上升就越来越不受控制,就化成风了。这种情况导致筋肉的震颤、抽搐、麻木、头晕目眩都快摔倒了,或者嘴眼斜,或者半身不遂,这是肝阳化风。
然后「热极生风」,就是热性病发展到比较严重的阶段,肝火也是烧得很旺,然后导致阳热亢盛化风,出现痉厥、抽搐、鼻翼翕动、眼珠可能向上瞪(目睛上吊),角弓反张,也可能还伴有高热、神昏还有胡言乱语等现象。
然后「阴虚动风」,这是热病的后期,阴津亏损,或者是病得太久了,耗伤阴液大亏了,没有办法濡养筋脉了,就变生了内风。这种阴虚动风就叫虚风内动,症状表现就是筋挛肉瞤(就是说,筋经挛缩收引,肌肉小幅度地跳动抽搐。其实这些现象我们经常会看到,身边有的人肌肉跳动或身体某个肢节抽搐),手足蠕动幅度比较小,有的还伴有五心烦热、口咽干燥、形体消瘦等等现象。
然后「血虚生风」。顾名思义,血虚就是血不足,要么是产生的血不足,要么是丢失的血过多。久病耗伤营血,肝血不足,筋脉失去了濡养,或者血不荣络,就导致了虚风内动。临床表现有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手脚慢慢地抽动,或者手脚痉挛不伸,有的是嘴唇颜色很淡、指甲颜色很淡,面色苍白或者萎黄。
学到这儿我们会发现:有一些症状,表现是一样的,但它的病因是不同的,对吧?我们学这本书学到这里(快一半了),就是说,很多种疾病可能都会有类似的一种表现形式(有一种类似的病症),这就使得在诊断的时候会比较复杂;一定要看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再对症下药。
最后讲的是「血燥生风」。血燥生风,有这个干燥的「燥」在,就知道这个跟「燥」有关。就是说,久病耗血(病得时间长了,消耗的血太多了),或者年老精亏血少,或者长期营养不良而生血不足,或者淤血内结、新血生化有障碍。那么病机就是津枯血少,津液很少(津液其实就是我们的体液),津液少的话,那就比较干燥干枯嘛,失润化燥(没有办法转化干燥的情况),所以肌肤就失于濡养。临床表现就是皮肤干燥、肌肤甲错(像有小裂纹一样),并有皮肤瘙痒或掉皮肤屑这些现象。
好,今天我们就先学习到这里吧。
感觉有必要的话,大家可以复习一下;要是觉得不太感兴趣,那就先这样过去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