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释微》——第七十七章

 新用户5477KoTe 2023-08-02 发布于浙江



《老子》

RECOMMEND

作者:老子

推荐语: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01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02

译文

天道的规律,不就像拉开弓弦一样吗?弓拉得高了,就压低一些,拉得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太满了就减少一些,拉得不够满就补足一些。

天道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来补充不足的。人世的规律却不是这样,减少不足的用来供奉有余的。

谁能够把有余的拿出来供奉于天?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做到。

因此圣人帮助它们成长而不自恃其能,成就万物而不自处其功,是他不愿意展现出自己的贤德。

03


正文释微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意思是天道的规律,不就像拉开弓弦一样吗?弓拉得高了,就压低一些;拉得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太满了就减少一些,拉得不够满就补足一些。

关于张弓之喻,学界颇有争议,任继愈先生认为这是在类比射箭瞄准,高亨则云:“《说文》:'张,施弓弦也。’盖施弦于弓时,弦之位高则抑之,弦之位下则举之;弦之长有余,则损之,弦之长不足,则补之。天道正如是耳。”(《老子正论》)尽管对张弓之喻的解读存在分歧,但这并不影响理解本章的核心思想。正如刘笑感先生所说:“古代弓箭术语,后人难以确解,但无碍理解本章大意。”

射箭要想击中目标,必须时刻保持动态的调整和平衡。弓拉得太高或太低都会导致结果出现巨大偏差,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若弓拉得太满,就可能崩折,因此需要适当收回一部分力量;若力量不足,就可能导致脱靶,需要补足之。

老子从中看出天道的运行趋势: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意思是天道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来补充不足的。

天地没有偏好,不存在私心,对万物都一视同仁,通过“损有余而补不足”完成对万物的调和和规范。就像在自然界中,当某一物种过度泛滥时,就会有相应的物种出现来制约它。当恢复平衡后,这些制约物种也会减少。天道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损益调节,达到万物的均衡。

实际上,在经历一段波动之后,所有的非自然状态最终都会逐渐回归至长期的平均水准。无论是过高还是过低的状态,都难以持续维持,天道会自我调整以恢复均衡。

这也可以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文化具有如此强的生命力,总能在看似绝境的时候爆发出强大的能量,化危难于无形?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我们不走极端,不让任何极端主义长期维持。我们主张适度和调和,认为过度偏向一方会导致失衡和问题产生。任何一种非自然的极端状态都是不符合天道的,如《周易》有云:“动而健,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命也”,儒家亦强调中庸之道,这与老子的思想贡献是密不可分的。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意思是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这句话说得实在是非常深刻。当人们逐渐远离天道,建立起人为的秩序时,这种人为制定的价值标准往往会维护既得利益者,忽略基层民众的需求,从而使各种社会乱象不可避免地涌现。

稍作拓展,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在其著作《21世纪资本论》中指出。本世纪最大的问题就是财富不平等。通过运用历史统计方法,他分析了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近300年的资本收入比,结果发现在过去几个世纪里,财富不平等并未随着经济增长而自然缩小,反而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正如《圣经·马太福音》所揭示的:“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使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这一发现可以说颠覆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观点,即经济增长可以自动减小社会财富差距。

皮凯蒂认为资本主义的核心矛盾是:r>g,即私人资本的收益率r长期显著高于收入和产出增长率g。资本方只需要将收入的一小部分用以维系自己的日常生活开销,大部分都可以用于投资,而金融资本的流动性要远大于实体资本的流动产值,使得这些原本就具有优势地位的个体或群体,会因为这些优势而获得更多的资源、关注和机会,从而使他们的优势地位不断扩大和巩固。

而普通百姓需要将收入的大部分用于应付日常生活的开支,投资的收益占比较少,与资本拥有者之间的财富差距逐渐拉大。当贫富差距过于悬殊时,底层民众对自身境遇的不满可能引发社会心理失衡,加剧阶层矛盾。部分人因此可能走上犯罪道路,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导致社会对立和冲突。

从全球角度观察,西方经济制度实际上无力解决财富不平等问题,因为它遵循自由市场原则,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自由市场制度本质上具有使财富和收入的不均衡程度逐渐加剧并不断扩大的内在倾向,即“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人之道。而唯一有可能真正解决财富不平等的国家就是中国。

我们能否在思想传统中寻回“经世济民、经邦济世”的初心,协调与平衡公共资本与私人资本之间的利益矛盾,建立以分配为核心功能的经济制度,进而实现真正的公私混合所有制经济,遵循“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之道。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课题,也是我们未来必须面对的挑战。

“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唯有道者”

意思是谁能够把有余的拿出来供奉于天?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做到。

此句略有争议,河上本、王弼本作“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天”和“天下”相比,更强调受调和的过程而不是受益的主体对象,其意更佳。高明先生说:“前文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天道”与“人道”损补各异。故此文则谓“孰能有余而以取法于天者乎?唯有道者”。前后经义正合。今本经文已经后人窜改,非《老子》本义”,其说可从,今据帛书甲本改。

懂得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领悟事物对立统一的必然趋势,认识到万物最终都会回归到自身的均值,从而愿意将自己富余的拿出去供奉于天,天再供予不足之人,使不足者得到补充,完成社会总体物质积累的二次分配,这样的人可称为有道之人。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同样具有意义,当财富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其实对个体已无太大意义了,仅仅是一个不断增长的数字,拿出去回馈社会才是最好的选择。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意思是因此圣人帮助它们成长而不自恃其能,成就万物而不自处其功,是他不愿意展现出自己的贤德。

圣人以损余以济不足,因为他的内心没有自我,只是默默在背后辅助万物,世人皆谓“我自然”,得道之后而隐于世,因此说,他不愿意展现出自己的贤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