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庆陷落:倾尽全力的太平天国,为何还是输掉了最关键的生死之战

 草容生 2023-08-02 发布于湖南

木栅、营垒横亘于旷野之中,筑起隔绝生死的重重藩篱,深阔的壕堑如同带血的刀口割裂大地,而沟壑左右,便是天堂到地狱的距离!

枪炮轰鸣、火焰燃烧,鲜血喷涌、呼喊哀嚎,所有的一切,都在这个被拯救与毁灭包裹的夜晚,涌向硝烟弥漫中的孤城。

安庆陷落:倾尽全力的太平天国,为何还是输掉了最关键的生死之战

漫天箭雨炮石,遮蔽了穹顶的星辰,浓烟腾空而起,吞噬着暗淡的月光,攻、守双方所携带的巨大能量,在黑夜中肆意碰撞、剧烈反应,然后将安庆城北逼仄的空间,装点成散发着恶臭与死亡气息的人间炼狱。

整整一昼夜前仆后继的厮杀、连续十二次不计代价的冲锋,在付出上万条生命破开一道血路后,太平军中最精锐的战士,甚至一度看到最终胜利的希望。

然而1861年9月3日的安庆,英王注定要度过人生中最晦暗漫长的夜晚!

当爆炸的轰鸣逐渐停歇,当燃烧的硝烟慢慢散尽,当无数血肉之躯化作烂泥中僵硬的尸体,当所有高亢或低沉的声音重新归于死寂,而咫尺之外的城垣,依然是遥不可及的天涯。

安庆陷落:倾尽全力的太平天国,为何还是输掉了最关键的生死之战

长夜将尽,战场正用沉默到令人窒息的方式,叙述着一个无比残酷的事实:在拼尽所有努力后,太平军针对安庆长达两年的救援行动,彻底宣告失败!

安庆易手,英王陈玉成的一世威名已化为尘土,而输掉这场决定国运的战争之后,湘军的致命利刃,第一次真正划向了太平天国的咽喉……

战安庆:既分胜负,也决生死

公元1859年,在先后攻克位于长江中游的武昌、九江两大重镇,并逐步控制了鄂、赣两省之后,湘军于当年9月水陆并举,兵分四路直趋安徽。

安庆陷落:倾尽全力的太平天国,为何还是输掉了最关键的生死之战

此次湘军东进,志在夺取安庆,这也是曾国藩“高屋建瓴、直捣金陵”的战略部署中,最后和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而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以及这座城市在拱卫天京方面无可取代的战略价值,围绕安庆的争夺,必将成为湘军与太平天国提前上演的生死决战。

只是以天下之大,长江之长,双方交战时间之久,争夺地域之多,又为何独独安庆会成为最终的焦点呢?

首先,湘军主力均是由武昌顺流而下时,雄踞长江北岸、扼控水路咽喉的安庆城,将成为其东进路上无法逾越的天险。

原因就在于此城所处的位置极为特殊,长江在流经安庆段后,形成由南向北的天然转弯,同时河道也开始急剧收束变窄,如此恶劣的航行条件,若不能彻底消除来自于岸上的炮火威胁,湘军船队的安全又将如何保障?

安庆陷落:倾尽全力的太平天国,为何还是输掉了最关键的生死之战

而选择陆地行军,当然可以避开安庆的阻挡,但以当时的道路状况和交通工具,舍舟楫而行陆路,东征的湘军数量如此庞大,又几乎横跨半个中国长途跋涉,路途艰险不说,部队的粮草补给、辎重兵械、人员的运输也都将极为缓慢和困难。

更何况将安庆这样的重镇留在身后,而贸然挥师东进,直接攻击天京,则随时都有腹背受敌、甚至全军覆没的可能,这是任何一个稍有战场经验的指挥官,都不会去轻易尝试的冒险。

正如曾国藩所言“安庆之得失,关乎吾家之气运,即关系天下之安危”。拿不下安庆,曾文正公对于攻克金陵的所有努力都将化为泡影,而湘军存在的意义也将大打折扣。

对太平天国而言,安庆的存亡更是关系重大,此城在手,既可联结皖北捻军,又可保证皖南、皖北两地的畅通,而皖、赣诸省,甚至湖广地区的粮食,都可经由水路源源不绝的运抵天京。

最关键的是,在1858年失去重镇九江后,安庆已成为拱卫京师安全的重要门户和唯一屏障。

安庆陷落:倾尽全力的太平天国,为何还是输掉了最关键的生死之战

安庆一过,直至天京都再无任何临江而建的城市,加之当时火炮射程有限,且下游江面逐渐变宽,不能守住安庆,在缺乏水师的情况下,太平天国将彻底失去控制和封锁长江航道的能力。

安庆一日无恙,则天京一日无险”总理天京政务的“干王”洪仁玕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维系政权存亡的关键所在,这绝非夸大其词、危言耸听,而恰恰是当时的安庆,对于整个太平天国重要性和唯一性的真实写照。

安庆的得失,实际上便左右了整场战争的胜负,更决定了湘军和太平天国的最终命运,而在这场生死之争即将上演之际,对战双方其实都无比清晰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攻武昌:合取湖北,围魏救赵

1859年后,由于太平天国战略重心东移至天京附近,造成安徽地区兵力空虚,因此湘军挥师入皖的过程,可以说是相当顺利,在连续攻克石牌城、天堂镇等要塞之后,已从西面对安庆造成巨大的军事压力。

安庆陷落:倾尽全力的太平天国,为何还是输掉了最关键的生死之战

而安徽在天京事变爆发、翼王石达开负气出走之后,便成为英王陈玉成的势力范围,得知皖省告急,英王亲率十万大军由两浦紧急回援,但数度与湘军交手,战果并不理想,重镇太湖、潜山相继易手,陈玉成也被迫退守安庆。

皖北战局不容乐观,天京地区也因为江南大营的围攻,形势日趋严峻。而将京师安全置于首位的洪秀全,遂于1860年春下旨征调陈玉成兵团再次入京,以配合忠王李秀成所部,共解天京之围。

在陈玉成、李秀成联袂之下,解救天京的军事行动取得重大胜利,不仅彻底铲除了江南大营这个卧榻之侧的心腹大患,忠王更乘胜东进,占领富庶的苏南地区,并于1860年6月,在天京东面开辟出以苏州为核心的苏福省根据地。

但陈玉成援京之后,安徽的形势却在不断恶化,先是安庆东北的重镇枞阳失守,随后“九帅”曾国荃统兵万人,进驻安庆以北之集贤关,湘军水师又在南面封锁住了长江航道,加上此前便已全面沦陷的皖西地区,至1860年5月,湘军战略包围安庆的态势已基本形成。

安庆陷落:倾尽全力的太平天国,为何还是输掉了最关键的生死之战

而随着太平军东征计划的顺利结束,战争的重点也势必由苏常地区再次转向西线的安庆。

1860年9月,针对皖省困局,太平天国决策层做出“围魏救赵”的重要战略部署:即以当时太平军中最强的陈玉成、李秀成兵团作为主力,分由长江两岸同时西进,预计在次年3月,两军会师于武昌城下,联手攻击曾国藩老巢,以此调动围攻安庆的湘军回援。

在当时错综复杂的战场形势之下,“两路用兵,合取湖北”的西征计划,不失为解救安庆的一记妙招。

但遗憾的是,作为西征两大主力之一的忠王李秀成,在开辟出苏福省之后,便一直醉心于经营自己的地盘,对于本属于陈玉成的安徽地区,既无燃眉之急,更乏关切之意,因此出兵拖沓,态度敷衍。

按照原定计划,9月时英、忠两军就应同时开拔,结果忠王以各种理由盘桓苏南,迟迟不愿动身,而援皖心切的陈玉成,只得在9月底孤身上路,率先发兵西征。

安庆陷落:倾尽全力的太平天国,为何还是输掉了最关键的生死之战

而直到英王出兵近两个月后,李秀成才在天王洪秀全的严旨催促、申饬之下无奈起行。

但一急一缓之间,原本两路大军齐头并进、南北夹击的钳形攻势,还未付诸实施便已宣告流产,而这样的不和谐,更令整个西征行动在开始之初,便蒙上了一层不祥的阴影。

生死间:功亏一篑与放手一搏

1861年3月,率先出征的陈玉成,在连克霍山、英山之后,于18日袭破距武昌城仅仅二百余里的黄州。

因湘军远征,武昌的守军不足三千人,省府官员惊闻“发逆”大军将至,纷纷仓皇外逃,若英王能当机立断,必将一战而功成。

但此时英国驻华参赞巴夏礼却远赴黄州军营,以维护英国在汉口的商业利益为名,阻扰陈玉成进攻武昌,并扬言若太平军不听“规劝”,停泊在长江上的大英炮舰,将因为维护自身安全而被迫向太平军开火。

安庆陷落:倾尽全力的太平天国,为何还是输掉了最关键的生死之战

英国驻华公使馆参赞 巴夏礼

年轻的英王缺乏外交经验,与洋人周旋之际,对于“动武”的恐吓难免心存疑虑,加上南线的李秀成兵团又迟迟不见踪影,因此在武昌已唾手可得之际,轻易便放弃了这个千载难逢甚至有可能改变整个战局的机会。

要知道,两湖地区是湘军传统的兵力来源之所和后勤保障基地,如果攻下武昌,对远在皖省的湘军而言,绝对是致命的打击。

另外,参与围攻安庆的湘军二号人物、湖北巡抚胡林翼,对于保卫武昌负有守土之责,必然会在第一时间调兵回救(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而丢失湖广首府所造成的政治影响和舆论压力,也必然会是“罪魁祸首”曾国藩所难以承受的。

即使明知太平军“围魏救赵”的意图,在武昌须臾沦陷而安庆又不知何时得手的情况下,湘军主帅很有可能在朝野内外巨大的现实压力面前,被迫撤军回援武昌,如此,安庆之围将不攻自破。

至于英国人可能的报复,其实大可不必担心,在形势尚未明朗之际,英国绝不会贸然卷入这场中国人的内战之中。

而巴夏礼的威胁,也无非是要保住英国在租界的既得利益,只要太平军承诺攻下武昌后,赔偿相关损失并维持租界的原有状态,英国大概率会接受武昌易手这个既成事实。

洋人所谋是钱,而湘军要的是命,孰轻孰重、如何取舍,这么简单的选择题,英王陈玉成却在人生最重要的考试里,匆匆交上了白卷。

退一万步来说,即使冒着和英国决裂的风险,也绝不能放弃攻打武昌的绝佳机会——安庆沦陷,陈玉成就是无根浮萍,太平天国也必将死路一条,既然如此,那还考虑什么武力威胁,大不了玉石俱焚,一了百了!

安庆之战,如同对阵双方倾其所有的一次豪赌,输赢的代价,绝不仅仅是一座城池的得失,而是陈玉成和曾国藩的未来,以及湘军与太平天国的生死存亡。

关键时刻,曾经纵横捭阖的英王退缩了,而赌桌的另一头,湘军主帅曾国藩在关键时刻的表现却截然不同!

早在1860年12月,曾国藩驻跸皖南祁门以督战安庆,恰逢西征的忠王李秀成率军途经此地,在困守一隅、随时可能城破人亡的情况下,湘军主帅甚至做好了以身殉国的准备,却仍严令围困安庆的胞弟曾国荃,不得撤军南下救援。

次年3月,英王兵临黄州,大军压境、省府告急,湖北巡抚胡林翼心急如焚、吐血不止,曾国藩却丝毫不为所动。

安庆陷落:倾尽全力的太平天国,为何还是输掉了最关键的生死之战

更有甚者,1860年9月,英法联军进攻北京,京师岌岌可危,咸丰帝下旨征调湘军第一悍将鲍超领兵北上勤王,而此时安庆之战正如火如荼,曾国藩担心分兵影响围城,在朝廷多番催促之下均敷衍搪塞,最后实在拖延不过,便上奏要亲自挥师入京,只是路程遥远,信件往来之间,恭亲王奕䜣已及时与洋人达成了和议,咸丰这才作罢。

对同僚心狠、对自己绝情,甚至连皇帝的生死安危都可以置之不理,曾国藩押上前途、未来和身家性命,赌的就是湘军一定会拿下安庆!

这样的孤注一掷,陈玉成不敢想,也做不到,破釜沉舟与临阵退缩之间,胜负的天平,其实已悄悄在向湘军倾斜。

论成败:天国双璧却貌合神离

北路的陈玉成无功而返,可能是英王顾虑太多,而南路的李秀成,情况却完全相反。

忠王自天京发兵之后,就没有任何思想包袱,统帅大军在长江南岸闲庭信步,既不急于赶赴武昌,更在途径祁门时,浪费了围歼湘军主帅曾国藩的天赐良机。

安庆陷落:倾尽全力的太平天国,为何还是输掉了最关键的生死之战

等到1861年6月,忠王大军终于兵临武昌城下时,久候援军不至的英王陈玉成,早在三个月前便已挥师折返安徽战场。

贻误战机已是不该,但忠王若想亡羊补牢也并非没有机会,此时安庆的争夺已进入白热化阶段,李秀成如果能及时领兵投入安徽战场,那到时成王败寇犹未可知。

然而安庆存亡完全无关忠王痛痒,见陈玉成兵团已然离去,李秀成更加无心攻打武昌,转身便带着此次西征时从皖、鄂、赣诸省新募的数十万人马,浩浩荡荡且心安理得地返回江浙大本营而去。

“合取湖北”计划的功亏一篑,与其说是一次联合军事行动的失败,倒不如说是太平军高级将领固步自封、小富即安的心态使然,往深层次说,是太平天国根深蒂固的内讧基因在暗中作祟!

早在1856年,其时太平军攻克江南江北大营,军事达到鼎盛,形势一片大好之际,天王洪秀全和东王杨秀清却因为争权夺利,而爆发血腥的“天京之变”。

安庆陷落:倾尽全力的太平天国,为何还是输掉了最关键的生死之战

天京事变:北王韦昌辉夜袭东王府

世俗皇权与宗教神权碰撞的结果,是太平天国高层的四分五裂,是数万精锐老兵成为刀下冤魂,是帝国战神石达开的负气远走,而正值巅峰的太平天国却在内讧之中轰然倒塌。

“天京事变”结束后,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等元老将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以陈玉成、李秀成为首的新生代将领却得以快速崛起,而号称“天国双璧”的英、忠二王,也逐渐成为整个太平军中最具实力的代表。

两者也曾互为声援,同气连枝,更联袂奉献了诸如三河镇大捷、二破江南大营这样足以载入史册的伟大胜利。

但随着地位的不断提高和影响力的与日俱增,加上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大肆分封王爵和藩地,使得陈玉成和李秀成都逐渐意识到,只有掌握了属于自己的军队和地盘,才算真正拥有了无法被取代的实力。

因为狭隘的畛域之见,“占山为王、拥兵自重”成为所有手握实权的太平军将领必然的选择,至于地盘之外他人的存亡,当然不值得自己去拼死拼活。

而“划地为界、自成一统”的思想,更加明显的反应在陈玉成、李秀成这样的军方实力派身上,更由此导致英、忠两大军事集团,在相处的过程中互相倾轧,彼此冲突。

当然,英、忠二王的关系,还远未达到像“洪杨兵变”那种你死我活的地步,二人之间也并没发生过任何实质性的“内讧”,但作为当时太平天国中最优秀的统帅、地位最高的军事将领,在关键时刻,二人却处处透着不和谐。

安庆陷落:倾尽全力的太平天国,为何还是输掉了最关键的生死之战

1859年8月,北王韦昌辉胞弟韦俊弃守武昌,辗转在安徽地面徘徊,谁知在池州被杨辅清(东王杨秀清族弟)不断刁难,不得已准备北上渡江投靠李秀成。

然而节制皖省的陈玉成获悉消息,深恐忠王因此势力壮大,严令韦俊不得渡江并率军阻拦,二人各执己见、互不相让,随即双方人马在和州地界大打出手,而“和州械斗”不仅造成数千太平军伤亡,更将天京事变后走投无路的悍将韦俊,逼着投降了清军。

安庆陷落:倾尽全力的太平天国,为何还是输掉了最关键的生死之战

1860年5月,江南大营告破,此时安庆围困正急,而忠王却无视西线的重大隐患,执意要众将合兵东征苏常,最终,李秀成如愿拿下了苏福省,却留给陈玉成一座四面楚歌的安庆城。

再复盘救援安庆的全过程,忠王“出工不出力”的表现,实际上正是一种变相的“内讧”,也是当时太平天国两大军事统帅——英王陈玉成和忠王李秀成之间,为巩固各自势力范围而进行的一场博弈。

太平双子星,本该联手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却因为军队、战功、地盘、盟友而暗生龃龉,二人虽无明争却难免暗斗,而这种藏在皮囊之下的不和,远比真刀真枪的伤害更加可怕!

遗憾的是,当时的太平天国,没人真正汲取天京事变的血泪教训,也没人领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英、忠二王的貌合神离,在暗中持续发酵、不断放大,终于在保卫安庆的重要时刻,酿成了无法挽回的恶果。

安庆陷落:倾尽全力的太平天国,为何还是输掉了最关键的生死之战

1861年9月3日,英王陈玉成最后一次救援行动失败,两日之后,安庆陷落。守将叶芸来及一万六千太平军将士全部阵亡,城破之日,曾国藩下令屠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