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城夜话 | 武昌古城1800年历史纵横谈

 人文武汉 2023-08-03 发布于湖北
武昌山,有仙则名;城,多水而秀;自古以来,地灵人杰、气象万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武汉的的核心区因文而华、以武而昌。因文而华,武昌是长江文明的杰出代表,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文豪诗仙、人文荟萃,有多少名人逸事,成千古绝唱;以武而昌,武昌是风云际会的九省通衢,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英雄草莽,叱咤风云,一段段江湖传奇,让后世扼腕。

在今年武昌建城1800年之际,我从武昌城之源、城之根、城之殇、城之兴、城之魂、城之脉等等几个方面,挑选几段历史、讲述几个故事,或耳熟能详、或鲜为人知,争取有点意思、有点意义,与大家共同分享,聊作纪念。

三国时期,东吴用来军事瞭望的黄鹤楼模型照片


城之源 源于楚国800年

武昌源远流长、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鄂渚、古云梦泽,属于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楚国的地盘,有近3000年的历史。至于在大禹治水的神化故事中,触摸中华民族的精神源头;在水果湖放鹰台遗址中,找到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遗存,那就更是不止4000年、5000年之久远了。

讲到楚国,一般从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楚子熊绎讲起,熊绎因其曾祖父鬻熊辅助周文王之功,封为楚子。据传鬻熊为祝融的第十二世孙,又据《山海经》: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韩流,韩流生颛顼,颛顼生祝融;“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有人说是官名,我这里用的是把它作为人名一说。祝融既是黄帝的五世孙,又是炎帝的五世孙,所以楚国的开国之君熊绎,是正宗的帝王的苗裔、炎黄的子孙,不是什么所谓的英雄不问出处的南蛮。

熊绎封地为偏僻的丹阳,起初也不过区区50里,后沿着汉江流域发展,中心逐渐移到江汉平原及武昌周边3000年前的一天,当熊绎接到周成王岐阳会盟的通知时,心情很是激动,他兴冲冲地赶着柴车,载着楚的土特产:桃弧、棘矢和苞茅,趟汉水、翻秦岭,跋山涉水、风尘仆仆地赶到岐阳参会。没曾想会上却安排他干些苞茅缩酒、守燎添柴和设望表摆席卡之类的服务工作,根本没有把他当正式会议代表,受到应有的礼遇。会后带着郁闷的心情回到楚的熊绎,明白了一个道理,自己的地位要靠自己、靠实力去争取。从此带领楚地先民发奋图强,经过多代人的艰苦奋斗,将楚从一个蕞尔小国,发展成横跨大半个中国,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的泱泱大国。

宋代黄鹤楼画作

城之根 文武黄鹤楼

黄鹤楼是武昌的城市之根,黄鹤楼以武而建,因文而名。后汉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吴国孙权为了抵御魏、蜀,定都武昌(今鄂州),在今天的武昌蛇山修筑夏口城,方圆二、三里,西观巴蜀、北控豫州,并在此安营扎寨,于城西南角蛇山头长江边的黄鹄矶上建了军事瞭望楼-黄鹤楼。

三国吴孙权年少有为、成就一番霸业。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独据一方,统治江东,赤壁之战大破曹操,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后汉三分天下有其一、三国三大战役其二,参加的两场都赢了,独赢两大对手,成为流芳百世、武功盖世的大英雄。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南宋豪放派词家辛弃疾把曹操和刘备请来给孙权当配角,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 生子当如孙仲谋,与孙权惺惺相惜的辛弃疾这是在借古讽今,感叹于当时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即位者不思进取,子孙一代不如一代,借孙权的成就来针砭时弊,抒发胸臆。

《唐才子传》和野史笔记所传,诗仙李白有一年临武昌黄鹤楼看到崔颢被后世誉为唐诗七律之首的《黄鹤楼》一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本是诗性大发的他,只好罢笔十分不爽地由衷感叹道: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就是这几句话,为今天的黄鹤楼公园景区,留下一个名为“搁笔台”的景点。

虽然李白当时在武昌还是写了一首《鹦鹉洲》,但被好事者讥为有模仿之嫌,更加使他心意难平后来到南京,他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终于了却了这桩心愿,也为文坛增添一段流传千古的的佳作和佳话。

与武昌黄鹤楼有关的神仙传说故事不少,如费祎说、子安说、吕仙说、老马说等等,我今天要讲的是其中一则有点神奇韵味的辛氏说。 从前有个姓辛的小老板,在武昌蛇山头开了一家小酒馆。有一天来了一位衣着褴褛的客人,对他说“可以给我一杯酒喝吗?辛老板没有因对方衣着褴褛而有所怠慢,急忙盛了一大杯酒奉上。如此经过半年,辛老板并不因为这位客人不付酒钱而心生厌倦,依然每天请这位客人喝酒。

有一天这位客人拿出一张橘子皮,在酒馆墙壁上画了一只黄鹤,接着手打节拍唱起了歌,墙上的黄鹤也随着歌声,合著节拍蹁跹起舞,酒馆里其它的客人看到这种奇妙的景象都来围观,一传十十传百,酒店生意日益兴隆。十年后的一天,那位衣着褴褛的客人又来到了酒,取出笛子吹了几首曲子,只见一朵朵白云自空而下,黄鹤随着白云飞到客人面前,客人便跨上鹤背,乘白云飞天而去。辛老板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神仙下凡相助,为了感谢及纪念,便在此盖了一栋楼,取名“黄鹤楼”。黄鹤楼屡毁屡建,也因为这些故事,越传越神,赢得“江南三大名楼之首、天下江山第一名楼的美誉

位于武昌蛇山山脊中段的岳飞亭

城之殇 一代悲情英雄

南宋岳飞,精忠报国,却壮志未酬,是中国历史上一代悲情英雄,他一生最辉煌的阶段在武昌。他在武昌驻军7年,三次北伐:1134年,第一次北伐,收复中原6郡;1136年,第二次北伐,连克数州,废掉伪齐;1140年,第三次北伐大败金兀术,打到都城开封脚下的朱仙镇,本待直捣黄龙,收复中原,却被宋高宗和秦桧为首的投降派,一日连发十二道金牌召回,十年心血,功亏一篑,武昌见证了岳飞军事生涯的辉煌和壮志未酬的愤懑。他后因秦桧构陷,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毒死于风波亭,时年39岁,与他一同蒙难的还有其长子岳云、部将张宪。

岳飞死后,有个湖北人作诗:“自古忠臣帝王疑,全忠全义不全尸。武昌门外千株柳,不见杨花扑面惜”“过旧时壁垒,荆鄂有遗民,忆故将军,泪如倾!”为岳飞蒙受的千古奇冤叫屈、流泪。

通过《岳飞传》,岳飞的故事广为人知。但鲜为人知的是,岳飞的那首壮志凌云,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主义的、著名的《满江红》,其实是写于武昌的黄鹤楼:“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怒发冲冠,凭栏处”,凭的是黄鹤楼的护栏、“抬望眼”,望的是寥廓楚天…。

岳飞还有一首《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标题就很直接点题,只是没有前一首名气大。张艺谋的电影《满江红》,说岳飞著名的《满江红》写于他屈死前,正如电影开头字幕交代“纯属虚构”。

据《宋史》记载,岳飞作为儿子是很孝顺的,他当年征战四方时,母亲留在黄河以北,他就派人去寻找他母亲,并且接来武昌。他的母亲有病,经久难愈,岳飞就亲自给母亲喂药。岳飞的母亲去世,岳飞三天不吃不喝,他甚至赤着脚扶灵,从武昌小东门出城,一路送母亲至庐山安葬。武昌城明代重修时多个城门改名,其中小东门被改名为“忠孝门”,以此纪念岳飞为母守孝之举。精忠报国可谓忠,奉母如斯可谓孝,一代忠孝两全之士,不但自己被陷害致死,还牵连其长子抗金名将岳云等为其陪葬,千百年来,不知道有多少人为之扼腕叹息!

江汉揽胜图,左前方为武昌城

城之兴 明清与民国的城建

公元223年,“城夏口(今武昌),都武昌(今鄂州)”。武昌古城1800年,先后经历三国夏口土城、南朝郢州石城、唐宋鄂州陶城、明代武昌砖城、晚清鄂督扩城、民国十年兴城等6次较大规模的建城、扩城、兴城运动。晋代,在今天武昌设沙羡县治;唐代,设武昌军节度使;宋代,设荆湖北路;元代,设湖广行省;明代,设湖广布政司;清代,设湖广总督府…,历史演绎武昌,最终成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武昌亲征陈友谅之子陈理,攻克武昌时,其六子朱桢恰好出生,朱元璋认为是好兆头,如愿夺得江山后,朱元璋把六子朱桢封为楚王,在武昌大兴土木,按北京、西安的规格,修筑周长20里的武昌砖城,22里的护城河和九座城门,奠定武昌古城今天的基本格局。

明洪武四年,开国功臣、江夏侯周德兴执掌武昌,周德兴是朱元璋同乡和发小,虽是一员武将,但他很能理解朱元璋的意图和想法,明代的楚王府建于今天蛇山南麓,以南京故宫为蓝本,缩小规制而建,坐北朝南,背依蛇山,东西宽2里,南北长4里,殿堂屋宇800余间,占地8平方里,规模宏大,民间流传“一座楚王府,半座武昌城”。蛇山南麓的相关机构和原居民,也于此时迁往城北昙华林一带重新安置,昙华林从此时开始兴盛起来。

晚清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武昌除了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外,主要是外建铁路、内修市政。沿长江他主持修建了武昌到上游金口的武金堤、武昌到下游青山的武青堤;在解放路附近建规模很大,占地面积达575平方丈的两湖劝业场;开办电报局、电话局、水电厂等市政公用设施;在蛇山中部开凿武昌洞,打通武昌南北交通,将山南的武珞路与山北的民主路联通;修筑南向通往粤汉铁路火车站的通湘门,成为武昌城第十个城门…。 

民国黄金十年(1927年-1937年)建设期,在湖北省建设厅规划和主导下,武昌市区中心兴建、扩建了近现代化的八条马路,道旁修排水沟、两旁人行道种植行道树;还同时修建了通往武昌市郊各个出口的、如武昌至豹澥的武豹公路等六条近郊公路;在平湖门建自来水厂,蛇山武昌洞上方附近修具有水塔功能的大型蓄水罐,城区街头巷尾,设置一批带水龙头的自来水桩;建设纪念辛亥革命的首义公园和修建、新建一批有历史意义的公共建筑,如在蛇山头建大型上山台阶和平台、司门口原南楼处、跨越解放路上方建蛇山桥、蛇山上建纪念张之洞的张公祠、纪念辛亥元勋黄兴的铜像、湖北省立图书馆主馆大楼…。武昌古城终于有了现在的基本城市格局和近现代化的初步样貌。

历史的奇妙之处在于,晚清湖广总督张之洞与民国黄金十年建设期湖北省建设厅规划省会武昌城建设的主持者、湖北省建设厅技正(总工程师)兼园林处主任卢立群,两代武昌城市建设者之间还有一层亲缘关系,张之洞是卢立群夫人朱世濂祖母的姑父。朱世濂原籍浙江萧山、寄籍北京大兴,是清嘉庆帝师、体仁阁大学士朱珪之后。

张之洞被历史誉为洋务运动后期领袖、晚清“中兴名臣”和武汉“城市之父”。卢立群湖北红安人,早年参加武汉“五四”学生运动,两次留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毕业于建筑和土木工程专业,投身北伐和大革命,任北伐15军政治部负责人和武汉黄埔军校教官、《农工日报》执行委员和鄂东农民运动特派员。1931年“九一八”后归国,学有所长,立志建设报国。

1933年11月2日,卢立群与朱世濂在纪念张之洞的抱冰堂前,举办了轰动一时的、被媒体喻为“湖北上流社会风情画”的那场著名婚礼,这同时也是他们主持建设的蛇山大首义公园初步落成的一个庆典。今天纪念卢立群的“卢立群旧居”纪念馆与纪念张之洞的抱冰堂,都位于黄鹤楼东区的首义公园园区,相距不到百米,历史的机缘巧合,不能不让人心生无限感概!

清末,武昌城鸟瞰图


城之魂 敢为天下先

武昌因辛亥革命武昌首义闻名天下,在谈到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爆发的原因,我以为应追溯到张之洞主政时的湖北新政。

作为洋务运动后期大清的中兴名臣,张之洞在两湖,特别是在武汉包括武昌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建设,使武汉武昌一时领全国风气之先。但其结果是种豆得瓜,无形之中为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准备了一切必要条件:如办教育为革命准备了大批人才;搞经济为革命准备了大量钱粮;抓军工为革命准备了枪炮弹药;特别是组建湖北新军,则是直接为革命准备了武装力量…。所以,后来孙中山先生无限感慨地评价张之洞是“不言革命得大革命家”。

鉴于湖北自立军起义的失败和孙中山、黄兴领导的中国边疆地区的起义长期不能得手,湖北革命党人从中得出教训:革命要成功依靠与会党的松散联盟和少数留学生的奋不顾身,终究成不了大事!他们认为只有运动新军,将革命党人打入政府军队内部,从窝里造反,才能一锤定音,他们将此举称为“抬营主义”,意为对新军工作的策略是打进去拉出来-从里面把新军抬到革命这边来!在这一明确的指导思想下,两湖地区的知识青年大量参军,湖北新军中遍布革命党人,这成为辛亥革命武昌首义最终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辛亥武昌首义的故事也广为人知。我曾经在凤凰卫视和《大武汉》杂志讲过和写过辛亥革命第一炸、第一枪、第一炮、第一火、第一旗、第一山、第一门、第一营的武昌首义第一系列故事。其中既有广为人知第一炸、第一枪的故事,也有鲜为人知的第一火、第一旗的故事。武昌首义第一火是怎么烧起来的?烧的结果如何?

在汉口共进会机关意外发生第一炸,起义计划暴露后,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面对满城戒严、风声鹤唳的严峻局面,决定提前起义、放手生死一搏,打响了武昌首义第一枪。占领楚望台兵器库后,起义军集合队伍、选出了首领、分发了武器,分兵三路进攻湖广总督府和第八镇司令部。

第一路蔡济民等沿王府口搜索前进,第二路马荣等沿水陆街攻击前进,第三路熊秉坤等沿津水闸向保安门正街发起进攻。当时湖广总督瑞澂及第八镇制统张彪手下有负隅顽抗的清军约5000人,起义军方面约4000人,双方大体上势均力敌。但进攻方起义队伍手上拿的主要武器是一次单发的汉阳造,防守方清军凭借工事,架起多挺德国克奴伯生产的马克沁重机关枪,也称水机关枪,每分钟连射达600发子弹。因此,战斗处于十分激烈的胶着状态,起义军伤亡不断,局面一时难以打开。

大家十分焦急,于是不约而同想到了起义前与炮兵的约定,此时起义军的炮兵已经按照计划,将大炮、山炮架上了蛇山、起义门城楼等地,只等步兵举火为号,为他们提供靶标。当时已到晚上11点钟,整个武昌城黑漆漆的一片,在哪里点火?由谁去放火?

义军找到位于第八镇司令部附近名为“乾记衣庄”的裁缝店,敲开店门,与老板商量借他的店子点火的事,并承诺起义成功后照价赔偿。老板一听说“这说哪里的话?推翻满清人人有责”,于是自己动手点着了他的衣店。

剩下来谁去总督府点火?“我去”一个名叫纪鸿钧的起义士兵自告奋勇报名,他身背两桶洋油,冒着枪林弹雨冲向总督府,当他冲进总督府的签押房,在房中四处浇油后,想退回时,回去的路已经被机枪完全封死。时间刻不容缓,为了减少后续进攻的起义军的伤亡,早点让炮兵找到目标,纪鸿钧毅然决然点燃大火,自己也葬身火海壮烈牺牲,大火腾空而起,照亮了整个武昌城的夜空!

炮响了,起义军的炮弹雨点般地砸向总督府及第八镇司令部,经过一晚激战,第二天大清的龙旗不见了,武昌城头升起了起义成功的九角十八星旗。武昌城及全中国,都应该记住这位舍小家为国家的“乾记衣庄”的老板,更不能忘记纪鸿钧这位慷概赴死的大英雄,他们为亮点中华民族的未来,置家财和生死于度外!他们代表着这座英雄城市普通人中无数的有名、无名英雄。

2021年10月10日,我在湖北省暨武汉市辛亥革命11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言“110年前的那一枪,射落了千年的皇冠;110年前的那一火,照亮了历史的至暗;110年前的那一炸,炸醒了沉睡的中国;110年前的那一炮,让世界记住了铁血的武汉。湖北武汉是英雄的城市,我们的先辈是这个城市的英雄,是国家的英雄儿女、民族的有功之臣。110年前,武昌的先辈以'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干出了一番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大事业,给我们留下了如天下为公的家国情怀、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奉献牺牲的英雄气概等十分丰厚、无比珍贵的精神遗产。”,我认为这些正是武汉,也是武昌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英雄之城及武汉人、特别是武昌人的精神气质!

民国时期,武昌首义公园蛇山头部分

城之 书香武昌与昙华林

武昌是闻名全国的文化教育大区,尊师重教源远流长、读书兴学蔚然成风。据史料记载唐朝大诗人李白曾在武昌蛇山的头陀寺读过书,当年的“乡贡进士”还可以参加推的方式担任七品以下官吏。

宋代理学家朱熹所作《鄂州州学稽古阁词》提到了武昌的一所著名的藏书楼-稽古阁,阁内藏有宋高宗《孝经》的御笔等镇阁之宝,可以管见当时崇尚读书的风气。宋代还有一个武昌江夏人冯京,醉卧沙湖芦苇荡,被渔夫请到舟中喝茶醒酒的故事流传甚广,他就是传说中连中解元、会元、状元,三元及第的学霸状元郎,成为所谓的“天子门生宰相婿”,中国传统戏曲中著名的“冯三元。

元中湖广行省参知政事元明善所作《武昌路重建武昌路庙学记》记述,当年大力兴建武昌路学、规模宏大,全省之冠。明初湖广提学葛寅亮在武昌创建的江汉书院存世540多年,是明代闻名全国的著名书院。武昌作为湖广会城,也成了明清两代两湖生员进行乡试的考试中心,考场“贡院”的设立,标志着武昌成为湖广的文教中心,这些都是武昌这个文化教育大区承续千年文脉和悠久历史的底蕴

今年652岁的昙华林,肇始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到了清中后期,张之洞在武昌办教育,成绩斐然,领一时风气之先;晚清西风东渐,西方传教士来武昌传教,在昙华林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教会学校-文华书院。

1861年,依据中英《天津条约》武汉开埠,汉口有了武汉外滩“万国建筑博物馆”的租界区,武昌昙华林形成华中地区传教中心的四大教区,传教士们在这里建医院、办学校,今天武汉诸多知名的高校和医院,源头都可以到昙华林来寻根,中西文化在这里交融。

辛亥武昌首义著名的“花园山聚会”、“日知会谋反”和标志武昌首义成功的铁血九角十八星旗,都发生、诞生于昙华林,辛亥文化在这里发轫;中共建党十三个一大代表中参会的五个湖北人,来自武昌昙华林,红色文化在这里传承。

昙华林之所以能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引领一时风潮,留下浓墨重彩的几笔,被称为“活的武汉近现代史”,究其原因,是知识传播启迪了民智,先进思想冲破了藩篱,现代教育无疑是这里一切辉煌之滥觞。

很多人都在问昙华林的名字的来历,民间有很多传说,有的说昙华林这里以前家家户户喜欢用坛子种花、还有人说昙华林是因昙花一现而得名莫衷一是

武汉抗战期间,郭沫若在国共合作的国民政府政治部第三厅任职时,办公地点就在昙华林,他认为昙华林应该与佛教有关。华中师范大学严昌洪沿此思路考据,查到1864年黄冈人刘溱的一篇《重游昙华林小记》,证实昙华林当年确实有规模宏大的寺庙,后毁于太平天国攻占武昌的战火,汉传佛教往往将大型庙宇称为佛教丛林,由此更加认为昙华林的名字与佛教有关。昙华林名字的不俗来历,进一步印证了武昌是一个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地方。

1800年来,滚滚长江东流水,浪花淘尽了多少人文韵事、风云人物?武昌古城的历史大事和精彩故事实在太多、太多我这里写的不过九牛一毛、冰山一角!
 

打捞江城记忆  串起散落的珍珠

钩沉三镇往事  回眸过眼之烟云

汉阳晴川阁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