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
寥寥数语,主人公的情感跌宕极尽曲折,其怒哀伤绝无不令人动容。其情状神态,历历如摹,如在眼前。“僵卧长愁”,中的“缰”和“长”尤其用得妙。形神兼备,无奈、愁苦之态可谓极致。还深深记得一个词“红装艳绝”,“艳绝”,该是美得多清丽脱俗,美得何等的耀眼夺目!
其实,我古诗文的储量很小。很多年以来,对它,多有漠视。近来,也不敢说喜欢,因为喜欢必须以了解为基础,了解,我,不敢妄断。我只能说,观望,然后敬畏。
如,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 寥寥数语,主人公的情感跌宕极尽曲折,其怒哀伤绝无不令人动容。其情状神态,历历如摹,如在眼前。“僵卧长愁”,中的“缰”和“长”尤其用得妙。形神兼备,无奈、愁苦之态可谓极致。还深深记得一个词“红装艳绝”,“艳绝”,该是美得多清丽脱俗,美得何等的耀眼夺目! 还有张岱的《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意境苍茫清绝。字字珠玑,句句如临纸泼墨。其语言功力简白如此,惊为天人。 还有《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三峡》《满井游记》《岳阳楼记》《滕王阁序》等等,太多了,太多了! 有一点毋庸置疑,对文字把握的力度肯定来源于他们贴近生活的深度。诗与生活结合,诗,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诗。 佛语云,一花一世界。到现在,我都不能确切地知道其深意,但,我想说,古诗文里,一句一天堂。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想将我的感受传达给我的学生。想让他们和我一样沉醉于古诗文的美妙里。所以,很多时候,课堂上,全是我一个人热血沸腾高谈阔论,即使声音嘶哑,口干舌燥,热汗倒流,仍是刹不住嘴。但也因我个人文学底蕴的浅鄙往往词不达意,声不言心。学生呆呆地看着我一个人手舞足蹈、狂乱表演而莫名无辜。也许会有学生从鼻子里冷笑一声,以嘲弄我这个疯子。 我热力地鼓动他们:来,让我们深情地品读品读,是不是妙不可言?是不是?! 很多时候,我的学生面对古诗文只剩下一句:老师,这个可不可以不背。品读的时候,只剩下有气无力慵懒乏味的呻吟。这往往令我倍感悲哀和无奈。好像,我是学生,他们都是我的看客。 意犹未尽地上完课,静下心来,也觉出自己的浅白和自私。只顾一己倾诉而置学生的茫然于不顾。很多时候,出于急功近利,剥夺了让学生尝试着去品读分享的机会。我迫切地希望能为他们打开一扇发现自然生活之美的大门。尤其是那些自暴自弃、终日碌碌的孩子。他们太需要一股清新流动的空气。 很大程度上出于应付功利性的考试。其实,语文更应该传递的是一种情感的共鸣,是对美的发现和感悟。从而发掘、体悟、珍惜我们身边的生活之美、自然之美。有人说,教育应该着眼于十年、二十年后的人生。也许就是出于以上原因。 对于我的孩子,我也是最近才让他背一些诗,诗意他不甚明了,但我们带他去梅龙山顶峰山上转悠,他会情不自禁地高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到瀑布如练,随口“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闻听泉水细流,马上“泉水无声惜细流”。暮春,,人家池塘里的荷叶刚冒出新叶,他来句“莲叶出水大如钱”……
其实,一首小诗,就是一件小事、一种心情、一处小景的记录。一经诗人的妙手天成,别具一种深美,一种可意会而不便言传的美。如“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不过,是一件小孩偷采莲蓬的小事,在文字里,孩子的童真、可爱不言自明。那情景,不描摹,自成一副画。
微信名称:夜半思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