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霞:暑假生活之疙瘩面

 乡情记 2023-08-03 发布于湖南

1

        碗放好,风扇打开。我和益康迅速将脸埋进碗里,飞快地扒拉起筷子,咕噜咕噜,吞得畅快淋漓。三两分钟之后,碗,光了。

        我们一把一把地抹去脸上的汗,盯着益平。

        益平翻过来拔过去,细细挑起一两片韭菜叶子,在那悠悠地舔,点点的辣椒丁也被他挑出来搁在桌面上。

        “你是不是不想吃呀?”我一脸的不高兴。

        “不吃——给我!”我话音还没落,觊觎已久的益康一个激灵,抄起空碗筷,起身,迫不及待地扑向益平。

        “我吃。我留着好吃的慢慢吃。”说时迟那时快,益平架起双臂一把护住,扭头委屈地怼回去。

        益康只得悻悻落座。

        看来,我今儿中午的选择是对的。

2

        已近十二点,益平煮的米饭早就熟了。我走进灶房,嗅了又嗅,望了又望,肠胃疲沓沓的,没精打采。单调重复的饭食,对人真是个煎熬。尤其在这样的酷暑。

        忽然想起疙瘩面,不禁口舌生津。夏秋时节,奶奶最喜欢做疙瘩面。每每才十多点,奶奶就开始和面,和得稀稀软软的,揉成光滑的面团,连洗手的那点面汤水,奶奶都拍在面团外面,瓦盆四周更是光溜溜的不沾一点面渣。

        “让它醒醒吧。”盖上高粱杆纳成的锅盖,在手巾上擦擦手,奶奶就走出灶屋,该忙啥就忙啥去了。当然,扇疙瘩必备的荆菜、小葱、番茄等必定早早地都预备下了。

        每过十几二十分钟,奶奶必定回去揉揉面,扯一扯面的韧劲儿。面,柔韧有力,才能扇得薄而牵连不断,嚼起来才有劲道。家里人,有爱吃薄的,有爱吃厚的,奶奶顾忌到每个人的喜好,薄得似轻纱,厚的就像一条条肥硕的泥鳅,中厚的类似于拉面。

        公鸡的啼叫声渐渐稠密,估摸着已近正午,奶奶总会喊上我。我烧火,她煮饭。

        想想,那样的日子好似还在昨天,其实,恍然已有十多年。

3

        让面醒着。

        我将葱姜蒜辣椒切碎,以备油爆呛味儿;黄瓜切丝儿,凉拌,取其清新之香;番茄切片,以使疙瘩汤,鲜酸开胃。荆菜,南方这边是没有的,那就退而取其次,以霍香嫩芽替代吧。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揉第一道面;继续醒。磕一袋瓜子,再揉,再醒。又陪益平看了十几分钟《中国地理》才起身进厨房。

        喊上两个小家伙围观助阵。

        先爆葱姜蒜辣椒丁,辣味一出,放番茄片,简单翻炒一二,加水。几个人的分量就几碗水。

        水一开,我就撕扯起面团,喊上益平,撒网一样,轻轻地又拉又扇。扇扯的面片,入锅即熟。

        益康拿起锅铲搅拌汤汁。

        起锅前,滴几滴芝麻油,撒一把葱花,再来一把霍香的嫩芽。

        起锅。

        夹上几筷子黄瓜丝。

        一尝,果然果然,乡味出来了。

4

        细细想来,所谓的乡味,不过类似于牛的反刍。你小时候吃过的一粥一饭,一汤一面,总有一天会在记忆的味蕾上苏醒,重新熠熠生辉。

        想起往日,奶奶每每喊我去厨房里帮忙,我总是不情不愿,觉得她简直是小题大做,明明一个人就能做好的事,为什么偏偏喊上我?嘟嘟囔囔怪她误了我手下的事。

        现在,存于心底的只有感激和理解。正如,我喊益平益康在旁帮忙一样。

        我希望,等他们长大,我今天做给他们的饭菜、他们参与的这些饮食生活,也能成为他们记忆里的乡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