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常常在傍晚时驻立村口远眺,细数着那寥寥几户人家透出的微光。心里面失落、无奈、彷徨。曾经那种人们忙碌的身影,那荡漾在田间的欢声笑语,丰收时期的机器鸣叫声都去哪儿了?
曾几何时,我跟在爸爸妈妈身后去田间玩耍,采野花、锄杂草,玩泥巴。
曾几何时,和伙伴们一起放牛,任由牛儿细细的啃草,我们就在旁边跳绳。
曾几何时,在农忙的时候,赤着脚在田间捡稻穗,任由泥巴弄脏了衣服。
然而现在,路上行人寥寥无几。田土里杂草丛生,那些多年没人住的房屋因为无人修葺倒塌、逐渐杂草蔓延,又成了新的荒地。
人们去了更大更广的城市,因为这里交通的闭塞阻碍了他们的发展,限制他们的思想。这就像一股潮流,一户接着一户的人家往外搬。剩下的只是一些没有能力出去的老年人,少数不愿离开的老年人。
我家在刚准备建房子的时候,出不出去这个问题?也困扰了我们一大家,一方面确实交通不方便,另一方面爷爷不愿离开这个他奋斗了一辈子的地方。他说他的根就在这里,他哪儿都不去了。最后尊重爷爷的心愿,建起了新房子。出去的事情也不再提了!
“外面是个村,进村不是村。老屋没人住,荒地杂草生。”这大概就是现在中国大多数农村呈现的一副凋敝景色,空巢老人成了农村的唯一驻守人。
“从《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大同世界”的理想,到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对中国乡土村落理想景象的绝美描绘,再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乡村文明让人心驰神往。
闭着眼,沉睡着。梦里云雾缭绕山间,白袅袅中略有些淡蓝的炊烟,涓涓流淌的溪水在我心里荡漾。
雁南飞,东风归,岁月的年轮又沉淀下斑驳的印记。夜寂人静时,客居他乡的游子,是否也被苍穹的圆月深深打动泛起层层涟漪。人生不该只有城市的霓虹也应该有乡村的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