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能治病的经典读书方:清代张潮,是中国第一个开出阅读疗法书方的人,小品文《书本草》,模仿本草一类药典的体例,用揭示中药药性的方法来分析中国几乎所有典籍的药性、疗效及副作用,耐人寻味:处方一: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药性:俱性平,味甘,无毒。疗效:服之清心益智,寡嗜欲。久服令人醉面盎背,心宽体胖。处方二:五经--《易经》《诗经》《尚书》《春秋》《礼记》,药性:俱性平,味甘,无毒。 疗效:服之与四书同功。处方三:诸史--《史记》《汉书》《三国志》《唐书》等史书, 药性:唯《史记》《汉书》味甘,余俱带苦。疗效及副作用:服之增长见识,有时令人怒不可解,或泣下不止,当暂停,复缓缓服之。但此药价昂,无力之家往往不能得。即服,亦不易,须先服四书、五经,再服此药方妙。必穷年累月方可服尽,非旦夕所能奏功也。官料(正史)为上,野(史)者多伪,不堪用。服时得酒为佳。 处方四:诸子--墨家、法家、阴阳家、兵家、纵横家等。药性:性寒,带燥,味有甘者、辛者、淡者。副作用:有大毒,服之令人狂易。处方五:诸集--(欧阳修文集、苏轼文集等)。药性:性味不一。疗效:服之助气,亦能增长见识。副作用:须择其佳者方可用,否且杀人。处方六:释藏、道藏--(佛教书籍和道教书籍)药性及副作用:性大寒,味淡,有毒,不可服,服之令人身心俱冷。疗效:唯热中者宜用,胸有磊块者服之亦能消导,忌酒,与茶相宜。处方七:小说、传奇,药性及副作用:味甘,性燥,有大毒,不可服,服之令人狂易。疗效:惟暑月神气疲倦,或饱闷后风雨作恶,及有外感者服之,能解烦消郁,释滞宽胸,然不宜久服也。在文末张大才子补充道:费此度曰,药已顾所用何如耳,用之而当,虽蛇蝎亦足以奏功。韩信之背水阵,岳飞之不学古兵法是也。用之而不当,即茯苓亦足以殒命,赵括之徒读父书,王安石之信用周礼是也,此又用药者所当知。
用砒霜治白血病:张亭栋在使用砒霜(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上作出了奠基性贡献。乡间老中医有个秘方,是用中药砒霜、轻粉、蟾酥几味剧毒之物配制的,最初用来下药捻治鼠疮—淋巴腺结核,后来被一位药剂师用此药治好了自己母亲的皮肤癌,后又改成针剂肌肉注射攻治各种癌症。这个被命名为“713”的抗癌新药在当时的黑龙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很多被判死刑的癌症患者慕名而来,有的奇迹般康复。子宫癌患者用药后分泌物明显减少,肝癌患者用药后疼痛感消失。还有一位食道癌患者,医生已无能为力,听说此种药后,死马当活马医就来试试看,结果用药后不但能喝水,还能吃饭散步了。砷剂是癌症的克星。
“人参杀人无罪 大黄救人无功。”莫枚士《研经言》说:“凡药能逐邪者,皆能伤正;能补虚者,皆能留邪。于此知无药之不偏矣。何必朋参芪而仇硝黄哉。”郑钦安诫:“病之当服,附子、大黄、砒霜是至宝;病之不当服,参芪、鹿茸、枸杞皆是砒霜。”《寿亲养老新书》谓:“安乐之道惟善保养者得之。一者少言语养内,二者戒色欲养精,三者薄滋味养血气,四者咽精液养脏气,五者莫嗔怒养肝气,六者美饮食养胃气,七者少思虑养心气。人由气生,气由神往,养气全神,可得真道。”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神补不如锻炼。食补、神补与锻炼三者结合诚乃养生保健、强身壮体之根本。
说“医学就是科学”完全是误区!医学不是纯粹的科学,也不是单纯的哲学,医学充满了科学和哲学,还涵盖了社会学、人学、艺术、心理学等。因而不可笼统地用科学的范律来解释医学,也不能简单地用科学的标准来要求医生。医学既研究病也研究人:医学要比科学起源早。科学一词的出现也才1000多年,而医学已有数千年甚至更早的历史。因此,应该是医学的积累、进步以及需求催生了科学。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医学研究的是“知人扶生”,知人当然需要格物,科学上只要格物就可致知,但医学上只有格物难以知人,更难以扶生。因此将医学视为科学的一个分支或隶属于科学、服从于科学,甚至把医学视为医学科学的简称,是不恰当的。医学研究的不仅是疾病本身,而且要研究疾病这种现象的载体--人。因此,医学不仅重视高度普遍性,而且重视人体结构、功能及疾病的异质性。医学是通过长期、大量、不间断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检验,最终形成最可能适合人体保健、康复和各种疾病诊疗的知识体系。因此,医学要远比科学复杂。据经典医学书籍记载,现有病种已达4万种之多,加之不同疾病有不同的分期和分型,而且又发生在不同人群或不同个体身上,这就更为复杂。因此,我们认识医学不能千篇一律,对待病人更应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医生不仅治病还要救命:医学关乎生命。医学研究的对象是有着高级生命形式的人类及其组成形式,而科学研究的对象并非是如此高级的生命形式,甚至是无生命的普通物质。科学研究再复杂,最终的定律是物质不灭;医学除了物质不灭外,更要回答“为何生死有期”。医学目前由于对生命本质的无知,故多数理论和实践还是盲人摸象、雾里看花。显然,在生命起源奥秘没被揭示之前,所有关于生命现象本质的解读和认识都是狭义、 片面和主观的,充满了随意性。对生命的思考和解读,中医和西医充满分歧,甚至南辕北辙。这并不奇怪,实际上是观察角度不同所致。西医的整个体系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所以常有医学科学的提法。中医的整个体系是建立在实践经验的归纳分析和总结之上的,所以不常有中医科学的提法。西医和中医双方对科学和经验的重要性都无异议,可对经验之科学或科学之经验则认识迥异,这恰恰说明了医学和科学的区别。临床医学,说到底是做两件事,一是治病,一为救命。二者相互关联,但也有些差别。治病是“治”物质,以物质改变物质;而救命是在调节物质表现的特殊形式,以确保这种形式正常存在。这就是我们中医所说的整体中的平衡,或西医所说的内环境的稳定。人总是希望越来越好的结果,但生命却是一个越来越差的过程。医学不是万能的,医生是人不是神。所以,人类对医学和科学的要求应该不一样。科学的巨大进步,把科学推上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导致了科学主义的出现,于是乎什么学科都把自己往科学上靠,似乎一戴上科学的帽子,就会更接近真理,会名正言顺。但医学自从戴上科学的帽子后,其实好多问题不仅解决不了,反而导致医学与人疏离了,甚至越拉越远。“医学就是科学”已成为当下大众的普识,也是近百年来一次又一次、一步又一步,逐渐形成并锁定的习惯性概念。正是这种普识与概念,导致时下医学实践出现了难堪的现状:我们不仅在用科学的理论解释医学,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医学,用科学的标准要求医学,也正用科学的规律传承医学。最终的结果是,医学的本质将被科学修改,医学的特性将被科学转变,复杂的医学将被单纯的科学取代,医务工作者将成为科研工作者,医学院将成为科学院。病人不再是医生关怀呵护的人群,而将成为科学家实验研究的对象。这既不是医学发源的初衷,更不是医学发展的目的。医学的本质是人学,若抽去了人的本性,医学就失去了灵魂;若抽去了人的特性,只剩下其中的科学,就成了科学主义。它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将不堪设想。曾经,科学脱胎于自然哲学,其后获得了巨大发展;现在,医学出现科学化,导致出现不少难解的问题;将来,医学如果能从科学回归医学本源,必将引起医学发展史上的一场革命。
少吃人造的,多吃天造的:人们追求食品色、香、味和口感本来无可厚非,但当食品的所有良好口感都来自人为制造并添加的廉价化学物质时,这种追求已经极端了!不要拿美味换取健康,这7种人造食品千万要少吃(1)人造奶油:心脏病的罪魁祸首。代表食品:蛋糕、奶茶、速溶咖啡等。天然奶油是从鲜奶里提炼出来的。除了鲜奶中的脂肪,其他的就是水分或者奶里面的成分,吃起来口感比较香甜,但价格比较贵。而人造奶油是把植物油经过加氢处理后把它变成固体,模仿天然奶油的形状和味道,加入一些防腐剂、香精、色素等等,达到和天然奶油口感差不多的效果。人造奶油广泛的存在我们日常饮食中,例如奶油蛋糕、奶茶、速溶咖啡中都含有人造奶油。是导致心脏疾病高发的一个重要原因。长期超量食用人造奶油除了会导致心脏疾病,还会诱发肿瘤。(2)派酥类食品:添加剂里加食品。代表食品如巧克力派、蛋黄派、奶皇酥...相信这些食物大家都没少吃,但你只要花1分钟看看其成分表,就会发现除去基本成分,其余20种原料均为添加剂。毫不夸张地说,这是往“添加剂”里加食品。派酥类食品虽然美其名曰“非油炸”,但脂肪含量并不低。人类美味公式是:高脂肪+甜味+酥软的口感。符合此公式的食品,无论中西风格,毫不例外地美味难挡。这些派酥类食品是典型的高能量、高脂肪、高钠、低蛋白的垃圾食品,营养素极少,各种口味基本都靠香精调和,多吃必然有害健康。(3)人造黄油:易患心脑血管病。代表食品如饼干、巧克力派、沙拉酱、冰淇淋、珍珠奶茶:人造黄油又名植物奶精,是1869年由法国化学家发明的。天然黄油是从牛奶或奶油中提取的淡黄色固体油脂,而人造黄油用的是将植物油加热到高温,通入氢气冷却后就变成固体黄油。由于人造黄油涂抹方便,口感也细腻,很快就代替了传统的黄油。人造黄油也是反式脂肪酸,对心血管的危害比天然黄油的饱和脂肪酸还要厉害,会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的发病率,并影响婴幼儿的发育。每天也不可避免地食用含反式脂肪酸的食品,像饼干、面包、巧克力派、沙拉酱、冰淇淋、珍珠奶茶等都是反式脂肪酸的重灾区。(4)人造海味食品:营养差危害大。代表食品如鱼丸、虾丸、蟹棒。人造海味产品大受欢迎,如各种的鱼丸、虾丸、蟹棒等,这些以低值鱼为原料经加工的人造海味产品,不仅营养差,而且吃多了对人体也有一定危害。这些鱼丸、虾丸、蟹棒,肉的含量很少,甚至都不含肉。一颗肉丸中含有食用明胶、香精、色素、增白剂等十几种添加剂。既然肉的成分少,为何吃起来却香味浓,口感Q弹呢?要做到这些很easy,只要加入“高弹素”等就可以让丸子“弹起来”,再加入些“卡拉胶”可以让丸子吃起来有肉的感觉;再加点鱼肉香精就可以做成你钟爱的各种美味的“鱼丸”了。这些食品添加剂调配出来的人造海味食品,营养价值极低,对身体健康危害大。(5)人造加工肉食:亚硝酸盐致癌。代表食品如火腿肠、培根、肉罐头...它们又被称作“最差的肉食”。这些人造加工肉制品中都含有亚硝酸盐,尤其是罐装肉制品含量更高。过量摄入亚硝酸盐会导致食物中毒,出现头痛头晕、胸闷气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长期食用甚至会致癌。火腿肠、肉罐头为达到更好的口感,都会加入一定比例的肥肉和淀粉等,就导致了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质的低营养肉类。吃这些火腿肠等人造加工肉制品,没有什么营养的性价比,还不如就好好的吃点鲜肉。(6)人造胶冻食品:穿肠挂肚。代表食品如果冻、布丁。人造胶冻食品是许多小朋友的最爱,色彩缤纷、口感又嫩滑。果冻、布丁等胶冻食品是以水、糖和增稠剂等为原料加工而成的。为了使人造胶冻食品吃起来,爽滑Q弹都会加入海藻胶、卡拉胶等,这些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只是以胶冻的形式穿肠而过,对于消化能力差的人可能会在肠道残留。虽然这些胶状物质本身虽对人体无害,最终都会被排出体外,但却会影响人体钙、锌等矿物质的吸收,对健康不利。(7)膨化食品:多吃会变傻。代表食品如薯片、爆米花、虾条等。膨化食品以淀粉为主料,在高温高压膨化处理后,喷上油脂及各种调味品。市场上很多膨化食品因人工色素、甜味剂、铅含量、铝残留量超标等原因成为问题食品的重灾区。人造膨化食品一般都会使用膨化剂,而膨化剂中会含有大量的铅和铝,对神经系统造成伤害,长期摄入主要会损害大脑功能,严重者可能发生痴呆。儿童食用过多膨化食品,可导致孩子发育迟缓、骨软化症等,甚至会损害儿童的神经系统。
古人夏日消暑三境界:第一种境界是物理消暑法。古代的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纳凉,扇子多是用竹编的,古人称之为“摇风”,又叫“凉友”。第二种境界是饮食消暑法。据宋代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人已较注意用清凉的饮食消夏防暑了。清热防暑的食物已很丰富:西瓜、荷叶、绿豆汤、银苗菜、新莲、避暑汤等。至明清,伏日最盛行吃莲子羹汤。除上述以外,古代伏日消暑食品还有绿荷包子、杨梅、鲜藕、鲜菱等近十余种。其中以水果、蔬菜和中草药为多,这些食物大多性味甘、寒、温、平、辛。功能清热消暑、除烦止渴,或泻火解毒、养心宁志、健脾益胃。第三种境界是休闲静心法。“六月红云不肯移,清心自合胜炎曦。”古人认为,清心静气才是避暑的最高境界。酷热高温之际,古人常常以垂钓、品茗、弈棋等休闲方式,来做到“心静自然凉”。如唐朝储光羲曾作诗曰:“垂钓绿弯春,春深古花乱;云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人在临死前的诡异变化·预测死亡:每个人都会有气场,而这个气场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比如情绪,健康状况,思想等等都会使气场发生改变。而这些微妙的变化,我们是感受不到的,现代化的科学仪器也是测不出来的。气场的变化就是中医所说的卫气的改变,同时也受魂和魄的影响。人在临死前的诡异变化就说明了这一点。魂和魄在我们的精神活动和生命中占有非常独特和重要的地位。我们知道许多成语、词汇都会与魂魄有关,比如魂不守舍,魂飞魄散,灵魂出窍,摄人魂魄,阴魂不散,追魂夺命,丧魂落魄,勾魂摄魄等等,说明魂魄是何等的重要,而且往往和魂魄有关的人和事都会带上神秘的色彩。在这里讨论魂和魄的特性、本质、表现以及与我们身体、日常生活的相互关系,使我们在养生、养心的问题上有梢许清醒的认识,帮助我们更好的养生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随从神气往来的精神活动叫做魂。依附于精气出入的本能反应叫做魄。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又说:肺藏气,气舍魄。意思是说,肝藏血,而魂是依附于血的;肺主气,而魄是寄附于气的。这就使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了魂和魄的属性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在正常情况下,我们的魂魄是藏在体内的,比如血舍魂,气舍魄。在非常时期,比如临近死亡或者精神崩溃,魂魄就会飘移到体外,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成语魂不守舍、魂飞魄散,灵魂出窍。所以我相信,人在临死前,其魂魄一定是先期于生命而离开的,其后代表死亡的表征才会出现。许多人临死前还会说话,还有一定的思维,那不过都是一种回光返照,不过是残余的魂或者是神气在完成最后的使命罢了。从这点来看,一些人,或者说一些聪明的人在死前就能知道自己死期将至就不足为奇了。而一般凡人往往对外界,对身体内部的细微反应早已麻木不仁,故临死之前即便是有明显的征兆,也不会引起警觉。下面要讨论的问题就是延伸的话题了。为什么有的人即使是华佗再世,也无力回天,最终还是选择了死亡,而一些看起来毫无希望的人却能起死回生呢?我认为,这就要看其魂魄所在了。当一个人魂不守舍、魂飞魄散,灵魂出窍时,即便是人还清醒,谈吐自如,当时终究挡不住死神的降临。反过来,虽然一个人看起来已经将死,或者已经死掉,但是,如果其魂魄安在,只要施以援手,便可起死回生,再度辉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扁鹊,在他身上我们正好可以找到正反两方面的实症。其一,魂魄安在,虽死能生。扁鹊过虢。虢太子死,扁鹊至虢宫门下,问中庶子喜方者曰“太子何病,国中治穰过于觽事?”中庶子曰:“太子病血气不时,交错而不得泄,暴发于外,则为中害。精神不能止邪气,邪气畜积而不得泄,是以阳缓而阴急,故暴帇而死。”扁鹊曰:“其死何如时?”曰“鸡鸣至今。”曰“收乎?”曰“未也,其死未能半日也”他治好虢太子的尸蹶证后,虢君十分感激,大家也都称赞他有起死回生之术,扁鹊却实事求是说“这是患者并没有死,我只不过能使他重病消除回复原来的状态而已,并没有起死回生的本领”说明虢太子虽已死半日,但魂魄未散,方可起死回生。其二,魂飞魄散,虽生已死。扁鹊见蔡桓公出自《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说明虽然表面看起来蔡桓公还很健康,但魂魄已飞,病入膏肓,死亡是早晚的事。我们之所以探讨死亡的事,以及与魂魄的关系,是因为周围有许多不该死的死了,如果明晓了生死的奥秘,就可以避免许多无畏的死亡,为生命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再来说说自我预测健康。总的来说,越是健康的人对于自身的细微变化越是敏感;越是不健康的人对自身的变化越是不敏感。对于身体健康,卫气十足的人来说,睡觉时,飘落下来的尘屑落到脸上都会有感觉;而对于不健康的人来说,即使是大块砖石带着风声呼啸而下砸到脑袋还没反应。这就是卫气孺弱不足、魂魄漂移不定。长期的锻炼身体是增强卫气,固守魂魄的最好方法。在这方面,智商没有任何作用,完全是动物的本能,是体格的强健在起作用。顺便说一下题外话。中国人有个习惯,就是人死了,需要停尸三天。这是古代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更是中国人的智慧所在。因为一些人,暴死,其实魂魄未散,三天之内都能够起死回生的。比如,上吊的,中煤气的,气绝身亡的等等,这些人是命不该绝。但是,如果人死了立即就埋了或烧了,那可就是真的没命了。
两款治疗泄泻的良方,一是黄鹤丹,二是香连丸。黄鹤丹:香附一斤,黄连半斤。做法:将香附和黄连用清水洗净,晾干。用水调成糊状,搓成梧子大小的丸子。用法:外感用葱姜汤送服,内伤用米汤送服,气病用香汤送服,血病用酒送服,痰病用姜汤送服,火病用白开水送服余可类推。香附、黄连一温一凉,一阴一阳,相得益彰。香附气平,味辛微苦微甘。功能:理气解郁,调经止痛,安胎。主治胁肋胀痛,乳房胀育,疝气疼痛,月经不调,脘腹痞满疼痛,嗳气吞酸,呕恶,经行腹痛,崩漏带下,胎动不安。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脘腹胀痛,消化不良,胸脘痞闷,寒疝腹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用量:6-9克。凡气虚无滞、阴虚血热者忌服。生用解表止痛,醋炒消积止痛,酒炒通络止痛,炒炭止血。黄连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香连丸:黄连、地榆、赤石脂各2两、生龙骨1两、阿胶1两、木香1两、艾叶1两、黄芩1两、肉豆蔻1两半、使君子3分、赤芍1两 。功效:清热燥湿,行气止痛。用于湿热痢疾,里急后重,腹痛泄泻,大便粘,菌痢,肠炎。适用症: 脏气虚弱,便泄下痢,日夜无数,倦怠乏力,米谷不化,脓血相杂,脐腹痛,气虚痞满,肠鸣里急,肛门热。用法:一次6克,一日3次。
自制米酒的方法:(1)1先用水将糯米泡半天,漂洗干净,然后蒸熟成米饭:在蒸锅里放上水,蒸屉上垫一层纱布,烧水沸腾至有蒸汽。将糯米捞放在布上蒸熟,尝一尝糯米的口感,如果饭粒偏硬,就洒些水拌一下再蒸一会,蒸好后盛到发酵用的容器中,用勺搅几下,凉至不烫手的温度(30左右利用中温发酵,米饭太热或太凉,都会影响酒曲发酵的)。2拌酒曲:用勺将糯米弄散摊匀,将酒曲均匀撒在糯米上(稍留下一点酒曲最后用)然后用勺将糯米翻动,将酒曲尽量混匀。3保存:用勺轻轻压实。抹平表面(可蘸凉开水)作成平顶的圆锥型,中间压出一凹陷窝,将最后一点酒曲撒在里面,倒入一点凉开水(目的是水慢慢向外渗,可以均匀溶解拌在米中的酒曲,有利于均匀发酵)水不宜多。4发酵:将容器盖盖严,放在适宜的温度下(30℃)如果房间温度不够,可以用厚毛巾等将容器包上保温);发酵。5中间可以检查,看有无发热,发热就是好现象。1天后就可以尝尝。完成发酵的糯米是酥的,有汁液,气味芳香,味道甜美, 酒味不冲鼻(时间根据个人口味,时间长,酒味酸味就浓,但太冲也不好)发酵一两天,将容器盖打开(有浓郁的酒香就成了)加满凉开水,再盖上盖后,放入冰箱(为的是终止发酵)或直接入锅煮熟(也是停止发酵)。注意事项1拌酒曲一定要在糯米凉透至30℃以后。否则热糯米就把菌杀死了。结果要么是酸臭的,要么就没动静。中间温度太低也不成,酒曲不活跃,杂菌就会繁殖,30℃最好。一定要密闭好。否则会又酸又涩。2做酒酿的关键是干净,一切东西都不能沾生水和油,否则就会发霉长毛(这和酒曲的生长条件有关,不洁的环境会促进杂菌生长)要先把蒸米饭的容器、铲米饭的铲子、勺子和发酵米酒的容器都洗净擦干,把手洗净擦干。3发酵中途(12小时、24小时)可以打开盖子看看(别经常开盖)如果没有酒香味、米饭还没有结成豆腐块的趋势,可将容器放30℃温水中水浴加热一下,使米不至于因温度不足而不能继续发酵。4酒酿的制作过程很干净,如果偶尔发现有一些长毛的现象(有时是因为发酵时间过长)除去毛毛,酒酿还是可以吃的。如果做出的酒酿都长满了长毛,又是五颜六色的,估计是哪个操作环节沾生水或油而不干净了,只好丢啦。5练习掌握一个度:如果发酵过度,糯米就空了,全是水,酒味过于浓烈。 如果发酵不足,糯米有生米粒,硌牙,甜味不足,酒味也不足。 拌酒曲的时候,如果水放得太多了,最后糯米是空的,也不成块,一煮就散。方法(2)将糯米淘洗干净,用冷水泡5小时, 笼屉上放干净的屉布,将米直接放在屉布上蒸熟。因米已经过浸泡,已经涨了,不需要象蒸饭那样,在饭盆里加水。蒸熟的米放在干净的盆里,待温度降到30-40度时,拌进酒药,用勺把米稍压一下,中间挖出一洞,然后在米上面稍洒一些凉白开,盖上盖,放在20多度的地方,经30小时即可出味。现时天稍凉了,如家里室温在20度,可用棉衣将盆包悟起来。中间可打开看看,可适量再加点凉白开。糯米酒做好后为防止进一步酒化,需装瓶放入冰箱存放,随时可吃。 苏州的酒药上面有用量的指示。做糯米酒的关键是器皿干净,绝不能有半点油花。最好在做前,将要用的蒸锅、笼屉、屉布、盆、盖、拌勺等统统清洗一遍。如沾了油花,肯定做不成功,米会出绿、黑霉,要不得。如米面上有点白毛,属正常,可煮着吃。下面的可直接吃。步骤:首先泡糯米3小时;沥干水分再用清水冲洗干净;蒸;用缸装好;用凉开水拌酒粉;把酒粉连水一起跟米混均匀,用手拌反复好几偏,要均匀;最后把它装起来,压紧,再把中间挖个洞,深点(出酒了那里才能看到)做酒最好要在冬天做(立春之前)做好的可以一直放着一年都不会坏,现在天很热做好了,一段时间就要喝要不然很快就坏了,如果冬天做酒要把他围起来放,也就是保温,要到一定的温度才会出酒,大概的温度就是用手摸感觉暖暖的就行,出酒了就可以把围的东西去了。
当归饮补血养血,祛风止痒治疗皮肤瘙痒:瘙痒不仅仅与外界的干燥、寒冷有关,还与人自身的体质有关。当一个人血虚并体内有风时,就会出现瘙痒。介绍当归带茶饮:当归10克,白芍10克,防风 6克开水泡茶饮。
古代哪个职业的男人不会患前列腺疾病?恐怕现代人很难回答。这就是太监。太监在古代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太 监也称宦官,通常是指中国古代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而成为不男不女的中性人,他们是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又称寺人、阉人、阉官、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等。常人想成为太监必先去势,即割掉生殖器,称为“净身”,使他们成为“六根不全”的人。太监如为自幼阉割,未经青春期第二性征发育,即没有胡须、喉结和变声过程,故声音较普通男子尖锐。太监并不是中国的特产,在古代埃及、希腊、罗马、土耳其、朝鲜,乃至整个亚洲都有太监。但中国的太监制度是在历史上占有相当分量的。所谓去势或者净身就是将男人的生殖器或睾丸阉割掉,使其不再具有男性的特征。解放后,吴阶平对仍活在世上的20多个太监做了一项调查,发现他们没有人患前列腺疾病。睾丸去掉后,雄性激素会迅速下降,而前列腺增生就是雄性激素堆积的直接结果。由于雄性激素的水平非常低,所以太监的前列腺就不会增生。
便秘的危害1可导致肛肠疾病2导致肠胃功能的紊乱3形成粪石,造成肠梗阻、肠穿孔4诱发肠癌5诱发心脑血管疾病、中风6造成性功能障碍,使性生活质量下降7导致神经衰弱,失眠8影响大脑功能,造成反应速度变慢,迟钝,注意力不集中9导致肥胖10造成皮肤晦暗、暗淡无光、起各种疙瘩,影响美容。
养生之道的“道”是什么?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说白了,道就是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