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暑期读古文10-14

 错的多美丽 2023-08-03 发布于河北

《左传》 10 《子鱼论战》(僖公二十二年)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宋襄公】将战。大司马固【掌管军政官员。公孙固,姓,名别名子鱼,宋庄公的孙子,宋襄公的堂兄弟,宋国大司马谏曰:天之弃【宋是商朝后人】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违背天命的做法是不可饶恕的】弗听。

【评:春秋战争发起太容易,关系盘根错节,名义牵强附会。襄公轻易应战,不理进谏。】

及楚人战于今河南省柘zhè这城县西。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渡过泓水】。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摆好阵势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宋襄公卫队】歼焉。

【评:敌众我寡,正面交锋必落于弱势,把握时机,一击即溃,不失良策,可惜襄公阵前做君子,要等对手好整以暇再战,是君子大义可赞佩,还是迂腐造作可叹息?】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chóng,再次伤,不禽”,俘虏二毛头发斑白的人,指代老人。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不攻击处在险隘处的敌人】。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评:国人怪责,在情在理:在情,一国君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国君做战中决策,关系国民存亡,因此情在根系相连;在理,两军对垒,还讲繁文缛节,导致国民受累,因此理在君王谋事不理性。襄公振振有词:自命君子,就该以君子风范律己,君子讲宽仁,所以不能恃强凌弱,不能趁火打劫,要打,就光明正大,正面较量。民有民理,君有君理,各持己见,可见上下不能同心。】

子鱼曰:君未知战。qíng【强大】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辅助】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gǒu年纪很大的人,获则取之,何有于【还管什么】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怜悯】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春秋时,诸侯大国有三军,即上军,中军,下军。这里泛指军队。利用【抓住有利时机采取行动】也,金鼓古时作战,击鼓进兵,鸣金收兵。声气振作士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chán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可也。

【评:做事,讲究干什么吆喝什么,忌讳得便宜卖乖,又当又立,何况事关生死存亡?宋楚交战,原本就是要分胜负,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偏偏宋襄公在敌我厮杀之际摆出了堂堂君子的谱,表面上礼义仁厚,其实给敌人可乘之机,是沽一己之誉,慷一国之慨,可谓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做法。子鱼说得好,强敌在前,显露弱势,是天助我也,乘势进击还怕打不赢,却放任良机溜走,只能是愚昧。作战求胜,天经地义,哪里管得上年纪大小?若是要行悲悯慈善,不如拱手予人,战也不战;偏要打着仁义怜悯的幌子,又要决一死战,除了愚昧还有虚伪。

宋襄公泓水一战中的做派,后人见仁见智。当然不乏赞誉,认为他就是仁义君子,阵前不忘礼让,但大概更多人都能看出他的不合时宜。】

《左传》11 《寺人披见文公》(僖公二十四年)

即阴饴甥他的采邑除阴外还有吕今山西霍县西、瑕今山西临猗附近,故又称吕甥、瑕甥即郤芮,吕郤二人都是晋惠公、晋怀公旧臣畏逼,将焚公宫而弑晋侯【晋文公】

【评:臣弑君,任何时候都不合礼义,除非是“杀”,不是“弑”。】

寺人【内官,后世所谓宦官】披请见。公使【训斥】之,且【拒绝接见】焉,曰:蒲城之【晋献公欲立骊姬之子奚齐,逼死太子申生,捉拿公子重耳和夷吾,派寺人披攻打重耳驻地蒲城】【惠公】一宿【一晚上赶到】,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打猎】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三天后赶到】,女中宿【过了第二天】至。虽有君命何其速【那么快】也?夫【衣袖。寺人披攻打蒲城时,曾割断重耳衣袖】犹在,女【还是,祈使语气】行乎!对曰:臣谓君之【回国】也,【大概,揣测语气】【为君之道】矣。若犹未也,又将及难【遇到灾难】君命无二【对君王的命令不存二心】,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就看自己有多大力量】。蒲人、狄人余何有焉【对我又有什么关系呢】?即位,【难道,反问语气】无蒲、狄乎!齐桓公【放下】射钩【桓公不计管仲射钩之仇,仍然重用管仲】,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要逃走的人】甚众,岂唯刑臣?公见之,以【即将发生的叛乱】告。

晋侯【暗地里】会秦伯于王城。己丑晦,公宫火。瑕甥、郤芮不获公,乃【逃到】河上【黄河边】,秦伯诱而杀之。

【评:这是一则有关忠诚与信任的故事。寺人披曾是献公臣,忠于献公,受献公命追杀当时的公子重耳,后来重耳即位为文公,寺人披又为文公臣,忠于文公,欲告文公吕郤叛乱事。起初,文公念念当年被追杀的旧恨,不肯相信寺人披,经寺人披阐述为君之道在不计私仇,才接见他,从而得以避祸。

这则故事中,寺人披始终忠君,文公一时的狭隘,是混淆了君臣之道与私人恩怨,寺人披当初追杀是忠于君命,不是因为私仇,而文公却当作了私仇,可见虽在君王位置,思维还在常人,幸而及时醒悟了。但后来是否能继续信任寺人披,也难说,毕竟君王也是人。

同一件事,于公于私,往往初衷与作为都有所不同,因此,把握分寸,心存界限就考量到做事的智慧。于公可大言不惭大公无私,于私却常常要揣度利益得失,无人能免俗。所以在公言公,行事讲问心无愧,在私言私,丑话要说在当面;就怕假公济私,公私纠缠,一面借口为公,一面中饱私囊,虽然可得短期好处实惠,却非长久明智。】

《左传》12 介之推不言禄(僖公二十四年)

晋侯赏从亡【跟随逃亡】者,介之推【姓介,名推,之是语助词,晋国贵族】不言禄,禄亦弗及。

【评:名禄在前,能不言而却之,是介子的高洁,也是为人难能可贵。】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惠公,怀公。惠公是文公重耳的弟弟,是怀公的父亲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立】之,而二三子【那几个人】以为己力,不亦【欺骗】?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在下之人把冒贪天功的罪过当成道义,在上之人反而奖赏这种奸诈行为】。上下相【欺骗】,难与处矣。"

【评:介子认为献公生九子,颠沛流离之后,只有晋侯在位为君,是天意为之,不是人力之功,如果为人臣子冒贪天功,就是欺骗奸诈之行,而君王还要奖赏这种行为,则是上下互相欺瞒,有违道义,不能再与之相处。莫贪天功为己有,恐怕早晚有清算,是教人不忘敬畏之心。】

其母曰:"【何不】亦求之?以死谁怼duì【抱怨谁】?"对曰:"【罪过】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评:介子推的母亲是世俗代言:既然别人能求赏赐,为什么你不能呢?做过同样的事,却这样平白无功死去,有谁知道呢?如果你要高洁,不应该把这种高洁的意愿告知君王吗?这番话类似屈子行吟泽畔,渔父劝他随波逐流的说辞,但是介子认为明知有错还去效仿,或者已经有所指责还去效仿,罪过更大,何况身为人臣,口出怨言,就不该再食君禄,而且,所谓“言语表白”,都是身外装饰,立意要隐,却又要表白清高,那就是求取显耀,是另一种虚伪。母亲理解儿子,与之偕隐。

这一段对话,切中世俗一弊。端起碗来吃饭,放下筷子骂娘,于人是过错,于己是当然,是典型的双标。一面自命清高,一面又沽名钓誉,古今不知多少伪君子假风雅,都是这样做的。以为说得漂亮,做得也漂亮,却不知道,只要表里不一,言行相悖,早晚露出马脚,惹人耻笑。这是告诫世人,要么求名利坦荡,要么命高洁真实,千万别掩耳盗铃,欺世盗名。】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记载】吾过,且【表彰】善人。"

【评:晋侯真心表彰功臣,自有他的道理,介子推不食君禄,决意隐居,也有他的道理。最后晋侯认为自己有过失,介子有节操,算是明智宽厚之君。】

《左传》13 展喜犒师》(僖公二十六年)

齐孝公【齐桓公之子】【鲁僖公】北鄙,公使展【鲁大夫】【慰劳】。使受命于展禽【名获,字禽,谥号惠。据传食邑于柳下,又称柳下惠】

齐侯未入【境】,展喜从之。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邑,使下臣执事"齐侯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齐侯曰:"室如县罄【“县”通“悬”,罄,中空乐器。形容家中空无一物】,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股肱【辅佐】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言,指盟约】在盟府,太师职【掌管】之。桓公是以纠合【联合】诸侯而谋其不协【不和谐】弥缝其阙弥补他们的缺失而匡救其灾,【显扬】旧职也。及君即位,诸侯之望曰:'【继承】桓之功。'我敝邑用不敢保聚保城聚众。曰:'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以不恐。"齐侯乃还。

【评:特别有意思且在《左传》记载雷同率很高的一番说辞,大意是齐孝公想讨伐鲁国,鲁国派展喜跟他说:不,你不想。

古人外交辞令大多都是低姿态高需求。展喜一见齐侯,第一句话就卑微到尘埃里,称自家君王为“寡君”,称对方出兵侵略为“亲自抬起您高贵的脚,降尊纡贵来到我们这个破败的小国家”,称自己为“下臣”,明明是来出使游说,偏要说是来“慰劳”,甚至不敢直面君王陈词,只好麻烦对方的随从“执事”。伸手不打笑脸人,如此卑躬屈膝的辞令,齐侯就不敢马上发作了,当然他还是傲慢地问道:你们鲁国人害怕了吧?没想到,前面那么卑微的展喜竟然不卑不亢地回答:小人害怕,君子却不怕。真正执掌国策的还是君子,等于说鲁国并不怕。齐侯不以为然,追问:你们鲁国已经那么空虚贫乏,仗着什么不害怕呢?展喜说,倚仗先王之命啊。接着给齐侯说了一段双方都明了的历史,大概是说我们两国原本是兄弟之邦,先王早有训命,让我们两国世世代代,保持友好和谐,白纸黑字的盟约,至今还有据可查。您的父亲齐桓公履行了成王遗命,一直恪守他的职责,与诸侯友邦保持和谐,您现在刚刚即位九年,应该会懂得要继承父亲基业,履行职责的道理,所以必然不会轻举妄动。

展喜这番话,摆事实讲道理,晓以情动以理,表面上对来意不善的齐侯极尽恭敬,却字字句句都在敲打齐侯,你要三思而后行,如果一意孤行攻打鲁国,不但违背先王成命,违背先君嘉行,在道义的立场上就会站不住脚,会遭到诸侯舆论谴责,而且我们鲁国也曾与你齐国一起作为辅佐周王室的股肱之臣,也不是没有实力的,所以决意要打,你得掂量掂量。齐侯必然听得出弦外之音,权衡利弊,最终决定还是要谨慎行动,不能贸然攻伐。

另外需要注意,交代展喜犒军之前,有一笔提到展喜曾经到展禽那里“受命”,也可以认为是去接受展禽的外交辞令培训,所以这场化干戈为玉帛,消战乱于无形的成功外交行动,背后还有个高人,是柳下惠。所以,这段历史也告诉世人一个道理,有时我们眼前所见,未必是事实全部,台上聚焦,也未必是全员演出,有些神秘人物可能始终隐在幕后,出于各种原因,台前推出代言或傀儡,为的就是让观众偶尔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还是教人敬畏与谨慎,不可行事轻率,沾沾自喜。当然能在历史舞台上成功演出的,大多也非简单傀儡。】

《左传》14 《蹇叔哭师》(僖公三十二年)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停丧】曲沃晋国旧都,晋国祖庙所在地,在今山西闻喜。出晋国国都,在今山西翼城东南,柩有声如牛。卜偃掌管晋国卜筮的官员,姓郭,名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指战争。古时战争和祭祀是大事。将有西师过轶越过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派人】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钥匙】,若潜师【悄悄派兵】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征求意见】诸蹇叔。

蹇叔曰:“劳师【让军队辛勤劳苦】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防备】之,无乃不可乎【恐怕不行吧】?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勤而无所【辛勤劳苦而无所得】,必有悖心【叛逆念头】。且行千里,其谁不知?【没听从】。召孟明、 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发】而不见其【回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讽刺蹇叔现已年老昏聩,要是你蹇叔只活个差不多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

蹇叔之子【跟随出征】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抗击我军】必于崤,崤有二【山头】焉。 其南陵,夏后皋夏代君主,名皋,夏桀的祖父。后:国君。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也,必死是间【这两座山之间】,余收尔骨在那里秦师遂东。

【评:文公丧礼的灵异事件怕是人为,必是人为。杞子之告,更明确君臣早有预谋,明明有预谋,还要问蹇叔,穆公老谋深算,跃然纸上。蹇叔所虑,符合实际,劳师袭远,必劳而无功,但穆公好大喜功,不以为意,继续做军事部署。蹇叔见劝谏未果,直接“哭师”,希望穆公深思谨慎,没想到穆公非但不听,反做讥讽,先前礼敬老臣的假面一经撕破,穆公为逞野心,先是道貌岸然,后来一意孤行的形象就更加鲜明起来。蹇叔之子也参军出征,蹇叔再哭,不为国家为私情,年迈老父预设为子收骨,是真人间惨事。

春秋历史写满杀伐抢夺,虽然有许多达人志士,早有先见之明,却没办法阻止统治者的扩张野心,虽然是历史流转的必然,却将时代的灰落在众多个体生命的肩上,生命无法承受之重,只留下许多无可挽回的唏嘘与感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