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端午节,一切从避瘟开始

 彭心融国学 2023-08-03 发布于北京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乙卯重五诗》宋·陆游
端午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
网传,“端午”本名“端五”。到了唐朝,因唐玄宗出生于685年农历八月初五,丞相宋璟为讨好唐玄宗,以避讳为由,将“端五”改为“端午”,并沿用至今。

其实此种说法可能并不确切。此种说法的出处可能是源自宋·洪迈的《容斋随笔》。其原文为:

唐玄宗以八月五日生,以其日为千秋节。张说《上大衍历序》云:“谨以开元十六年八月端午赤光照室之夜献之。”《唐类表》有宋璟《请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表》云:“月惟仲秋,日在端午。”然则凡月之五日皆可称端午也。

《容斋笔记》
宋璟说:皇帝您出生的日子真是太好了!八月初五,“八月”是中秋节的月份,“初五”是端午的日子,又占中秋又占端午,真是好的不能再好了!您的生日必须定成“千秋节”!真是拍的一手好彩虹屁~~
端午实际是个较早的融合性节日。
先秦时期,各文化圈的节日风俗各异。
中原文化圈有每年午月首个午日蓄兰沐浴的“浴兰节”;
楚国有为纪念屈原而吃粽子的“五月初五投江日”;
吴越则有为纪念伍子胥而划舟的“五月五日迎伍君”;
以及闻一多先生在其《端午考》中所论,为南方上古先民的祭祀龙的活动。
可见在五月五日这个时间段,中华各地乃至各文化圈,都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祭祀活动。
但随着秦朝一统,各地方的节日也有所融合。加之西楚霸王的横扫中原及刘邦以汉中为后援统一全国。荆楚、吴越的文化同原中原文化融合在了一起。
而端午节也随着历法的确定,最终定格在了五月五日。
这也就是为什么陆游的这首描述端午节的诗叫“乙卯重五诗”了。这里的“重五”就是指农历五月五日。

清·富察敦崇在其《燕京岁时记》就曾说到“按《荆楚岁时记》: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忌曝床荐席及修盖房屋。夫荆楚之与燕京,相去远矣,而自昔风俗有相同者。”

在“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古代,风俗的相似性便可说明“端午节”是一个多么历史悠久且传播广泛的节日。
【女儿节】
六月盛开的花有很多,为什么陆游在《乙卯重五诗》中只写石榴花呢?因为这个和端午节另外一个名字有关,那就是——女儿节
明·沈榜的《宛署杂记》有载:“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所以这天少女要佩灵符,簪榴花。所以可见“榴花忽已繁”是多么的应景。
而五月初出嫁的少女回娘家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了清代。
清·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有载:“饰小女尽态极妍,已嫁之女亦各归宁,呼是日为女儿节。”
而“端午归宁”的原因在禁欲系眼中,则变成了是为了“五毒月”避免夫妻同房~~
【端午辟瘟】

阴历五月,天气湿热,以至蛇虫繁殖、“五毒尽出”,多病毒瘟疫之疾。

而“端午”作为“九毒日”的第一天,自然要备受重视,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嘛~~

苏轼的一首《六幺令·天中节》,将端午节防疫驱毒的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描述。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六幺令·天中节》(节选)
雄黄酒、佩香囊、挂菖蒲艾草、拴五色丝线、挂五毒图、挂天师符/钟馗像等,都是为了能驱除灾害、瘟疫,祈求平安、安康。

雄黄酒


在没有驱蚊剂和花露水的古代,人们会用雄黄酒来辟蚊虫。
明·冯应京《月令广义》有载: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
《燕京岁时记》有云: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晒之。用涂小儿额及鼻耳间,以避毒物。
《帝京岁时纪胜》亦载:午前细切蒲根,伴以雄黄,曝而浸酒。饮余则涂抹儿童面颊耳鼻,并挥洒床帐间,以避虫毒。
在现代医学看来,喝雄黄酒对身体是有害的,会损失肝脏。
但是,难道古人连“雄黄有毒”这个道理都不懂吗?!
《本草纲目》明载:气味夺、平、寒、有毒
而且谁说饮雄黄酒要按日常饮酒的方式来饮的~~而且将雄黄合酒进行爆嗮,也是为了减少雄黄的毒性。而且在爆嗮之余,随着酒气的散发,将雄黄散至全屋,也达到了驱虫辟瘟的目的。
而且就是因为古人知道雄黄酒不能多饮,所以才会有“饮余”,而对小孩也只是涂抹而已。


菖蒲艾草


“五月五端午,天师骑艾虎,手持菖蒲剑,瘟神归地府。”
同雄黄酒的效用,古人会在门前悬挂菖蒲和艾草用以驱虫辟疫。
《燕京岁时记》有云:“端午日用菖蒲、艾子插于门旁,以禳不祥,亦古者艾虎、蒲剑之遗意。”
艾草,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物。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有浓烈的香气。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也能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粗壮,叶从基生,剑形。亦可利气通窍,祛避邪疫、消散蚊蝇。
作为五瑞的成员,艾草和菖蒲必然在端午有着重要的防暑避瘟的作用。

天师符


端午佩符渊源古老。早在商周时期,人们便在门前挂桃符辟邪。
《后汉书·礼仪志》有载:仲夏之月,万物方盛......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
后至魏晋时期,随着道教的兴起,时人将桃印换成了灵符。
《抱朴子》载,时人问抱朴子辟五兵之道。抱朴子答曰:或以五月五日作赤灵符,著心前。
后渐成为常俗。
《燕京岁时记》有云: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画天师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争相购买,粘之中门,以避祟恶。
宋《梦粱录》有载:以艾与百草缚成天师,悬于门额上,或悬虎头白泽。或士宦等家以生朱于午时书"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
现今在家中挂钟馗像或五毒符咒的已经很少了。取而代之的,人们会将辟邪符同中药一起放入香囊中,以便达到同样的效果。

彩丝线


青、赤、黄、白、黑,对应五行木、火、土、金、水。
所以古人会在端午系五色索,以避灾祸。
相传此习传自齐景公。
明·张载《夜航船》有载:齐景公制,五日百索悬臂及钗头符。
汉·应劭《风俗演义》有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温。
而其名曰“辟兵”,实则“令人不病瘟”尔。
此俗一直延续到清朝。

《燕京岁时记》有云:“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椹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

在此预祝大家端午安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