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至:别让“节”成为“劫”

 彭心融国学 2023-08-03 发布于北京

璿枢无停运,

四序相错行。

寄言赫曦景,

今日一阴生。

《夏至日作》唐·权德舆
夏至,是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四个节气。
2021年的夏至为6月21日11点32分,届时大家记的换月将。
《淮南子》:“斗指午,则阳气极,故曰有四十六日而夏至。”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

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左右,太阳会运行至黄经90度的位置。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
而日渐短,阳气渐衰的现象,古人也很早就认识到了。
《黄氏逸书考》所集南朝·梁·崔灵恩所撰的《三礼义宗》中有云:“夏至为中者,至有三义:一以明阳气至极;二以明阴气之始至;三以明日行之北至,故谓之至。”
夏至就代表这夏天中的天象极“至”。阳气鼎盛之极;阴气萌生之始;太阳从北向南移。
【夏至·三侯】
夏至有三侯:一候鹿角解;二候蜩始鸣;三候半夏生。
自然界也在响应着阴气的到来。
一候鹿角解
“夏至一侯鹿角解”,“冬至二侯麋角解”何也?
麋虽为鹿属,但麋与鹿之性,阴阳异也。
鹿,形小山兽也,角支向前与黄牛一同,属阳;麋,形大泽兽也,角支向后与水牛一同,属阴。
解,角脱落之意。
夏至阳之极,冬至阴之极,物极则必反,故此夏至一阴生,冬至一阳生。
夏至一阴生,阳气始衰,鹿角朝前生,属阳,故鹿感阴气而角解。冬至一阳生,阴气始衰,麋角朝后生,属阴,故麋感阳气而角解。

注:鹿指坡鹿,麋指麋鹿即四不像
二候始鸣
蜩,蝉也。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知了”。
正所谓“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
雄性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
现在我们可以了解到,雄蝉鸣是为了吸引异性交配。蝉性寒,待阴气生后,才是到了最佳的生育期,故此夏至后蝉鸣。

注:蝉鸣实则是因腹盖下鼓膜震动产生的,翅膀只是被带着震动,古人误以为是“震翅发声”
三候半夏生

半夏是一种喜阴的多年生有毒的草木,因其夏至后生,而此时夏天过半,故称“半夏”。

而此“”非“苗始生”,而是“倒苗”,茎叶枯萎而根茎生长,此时便可采收。

由此可知,夏至之后,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生长,而喜阳的生物便开始衰退。

【“节”与“劫”】

古人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称之为“四季八节”,是季节变换的重要节点。
而“夏至,一阴生”,同“一阳生”的冬至更被视为一年中阴阳巨变的节点。
所以“节”过不好的话,就很可能就变成“劫”。
《汉书》有载:“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夏至阴气起,君道衰,故不贺。”
因为夏至阳气始衰,所以相对冬至,连基本的庆贺也免除了。
《礼记·月令》:“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齐戒,处必掩身,毋躁。止声色,毋或进。薄滋味,毋致和。节嗜欲,定心气,百官静事毋刑,以定晏阴之所成。”
故此只保留了一些天地、土皇地祗的国祭活动。此外则需全员静养。
《荆楚岁时记》载《风土记》佚文:“仲夏端五,端,初也。俗重此日与夏至同。”

以至于最后一些原本夏至的活动内容都前移到端午过了。

尤其是有慢性病或旧病的人,在这种节气阴阳转换的时候,多会发病。
因此,古人在注重夏至养生的同时,也加入避瘟的内容。
汉代之前就将夏至多病的原因归结为“夜游神”做恶。
汉《风俗通义》有载:“野仲、游光兄弟八人,恒在人间作怪也。”
游光,厉鬼也。故此夏至着五彩,辟兵,题曰游光。而知其名者无温疾。五彩,避五兵也。
可见夏至对于人们来说是多么的痛苦。
而且每至两至,都会有一些人熬不过去。
因此在夏至前后,人们一定要注意身体保养,能少动换就少动换,避免剧烈运动。
对于久病之人的预防上,需要把一些应急的药提前备好,并调理下自己的身体,做到“未病先治”。
夏至虽然一阴生,但是并不意味着天气变凉。夏至后的二三十天,气温仍然会有持续上升的态势。
即便天热,也切不可贪凉猛吹空调。尤其是湿热的时候,开除湿即可。减低空气中的湿度即可感觉到清爽。如高湿度时再猛吹冷风,势必造成湿邪入侵,冬日病痛缠身。
【附:夏至数九】
冬至数九,夏至亦数九。

一九和二九,扇子不离手;

三九二十七,饮水甜如蜜;

四九三十六,拭汗如出浴;

五九四十五,头带黄叶舞;

六九五十四,乘凉入佛寺;

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

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

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