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宵节 | 今日最宜天官赐福,相守团圆

 彭心融国学 2023-08-03 发布于北京

俗话说,“不出十五都是年”。只要没有出正月十五,拜年都不晚~~
如明《宛署杂记》所载:时元旦拜年:晨起当家者,率妻孥,罗拜天地,拜祖祢,作匾食,奉长上为寿。烧阡张:各家祖先,俱用三牲熟食,货草纸细剪者为阡张,供其前。俟三日后焚而之。惟佛前则供用果面,阡张至元宵罢,乃焚。
可见在古代,直到元宵节过后,春节的相关活动才算告一段落。
元宵节,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
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而元宵节的节俗形成则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
相传,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后至南北朝时期,梁武帝笃信佛教,命宫中正月十五大张灯火。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亦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故此正月十五大张灯火遍布民间。
虽然正月十五在如今是重要节日,但早先虽盛大但并不普及,属于宫中事物。
后按《朝野佥载》载:唐睿宗先天二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夜,于京师安福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被以锦绮,饰以金银。......妙简长安万年县年少妇女千余人,衣服花钗媚子亦称是。于灯下踏歌三日夜。观乐之极,未始有之。
可见唐睿宗时,元宵节欢庆三天可谓是前所未有。但也同时说明,在唐睿宗时,元宵节已是普天同庆的节日了。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元宵节的庆典时长也逐渐延长,并与春节逐渐相接,白昼为市,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热闹非凡。
按《帝京景物略》载:张灯之始上元,初唐也,睿宗景云二年正月望日,胡人婆陀请燃千灯,帝御安福门纵观。上元三夜灯之始,盛唐也,玄宗正月十五前后二夜,金吾弛禁,开市燃灯,永为式。上元五夜灯之始,北宋也,乾德五年,太祖诏曰:朝廷无事,年谷屡登,上元可增十七十八两夜。上元六夜灯之始,南宋也,理宗淳佑三年,请预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而上元十夜灯,则始我朝,太祖初建南都,盛为彩楼,招徕天下富商,放灯十日。今北都灯市,起初八,至十三而盛,迄十七乃罢也。
明代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才落灯,这十天的“元宵节”成为了中国各朝中最长的灯节。
【闹花灯】
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花灯黄,花灯红,雪打花灯好年景。”
民间开灯祈福作为元宵节的渊源之一,正月十五赏灯必然是不可缺少的节俗环节。
灯节期间,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观灯的人们驻足观看。
如《西游记》中所描写的:
三五良宵节,上元春色和。花灯悬闹市,齐唱太平歌。又见那六街三市灯亮,半空一鉴初升。那月如冯夷推上烂银盘,这灯似仙女织成铺地锦。灯映月,增一倍光辉;月照灯,添十分灿烂。观不尽铁锁星桥,看不了灯花火树。雪花灯、梅花灯,春冰剪碎;绣屏灯、画屏灯,五彩攒成。核桃灯、荷花灯,灯楼高挂;青狮灯、白象灯,灯架高檠。虾儿灯、鳖儿灯,棚前高弄;羊儿灯、兔儿灯,檐下精神。鹰儿灯、凤儿灯,相连相并;虎儿灯、马儿灯,同走同行。仙鹤灯、白鹿灯,寿星骑坐;金鱼灯、长鲸灯,李白高乘。鳌山灯,神仙聚会;走马灯,武将交锋。万千家灯火楼台,十数里云烟世界。那壁厢,索琅琅玉韂飞来;这壁厢,毂辘辘香车辇过。看那红妆楼上,倚着栏,隔着帘,并着肩,携着手,双双美女贪欢;绿水桥边,闹吵吵,锦簇簇,醉醺醺,笑呵呵,对对游人戏彩。满城中箫鼓喧哗,彻夜里笙歌不断。
好不热闹~~
而除了热闹外,还有闹剧。
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便是因元宵节放灯而产生的典故。

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
元宵节赏灯不但有闹剧,还曾产生过悲剧。
相传,朱元璋在当上皇帝之后,一年的元宵节,他决定带着自己的侍从微服出访,到南京城中游玩一下。当时家家户户都有在门口挂花灯猜灯谜的习惯。朱元璋走过一户人家时,发现这户人家门口挂的灯笼上面画着一个大脚女人抱着一个西瓜,要求猜当地一俗语。原来,在女子裹脚成风的明朝,淮西女子并不热衷于裹脚,所以此谜底为“淮(怀)西女子好大脚”~~朱元璋看后,大为恼火,认为这是在讽刺马皇后,因为马皇后就是淮西人,而且有双大脚,人称“大脚马皇后”。所以回宫之后,便下令将出灯谜的这家人全部杀掉,并屠了整条巷子!可谓凶残之极。
此故事虽是野史,但也告诫我们玩笑要适度。
【元宵与汤圆】

提到元宵节的美食,就不可不提“元宵”,这可是直接用节日名称命名的食物。

吃一碗的糯糯元宵,是元宵节必备的仪式感。

那么元宵与汤圆有什么区别呢?
虽然元宵和汤圆主要原料都是糯米和馅料,但除了名字不同外,还是有较大区别的。
首先在命名上。在古代,北方糯米产量较少,元宵只能作为正月十五的特定节令食品食用,所以取名“元宵”,体现了中国古代“不时不食”的传统。而南方的糯米产量丰富,用糯米夹馅做食物很适宜,所以这“热水中的圆球”也就被命名为“汤圆”了。
另外在制作工艺上,元宵的做法是以馅为基础,先拌馅料,和匀后摊成大圆薄片,晾晒后再切成比乒乓球小的立方块。然后把馅块放入大筛子中,倒上江米粉,“筛”起来,江米粉会沾到馅料表面逐渐变成球状,就成了元宵。
而汤圆则是“包”出来的。先把生糯米粉用水和成面团,然后再把各种馅料包进去,团成圆。
因为汤圆用的是和好的面团,所以表面光滑黏糯。而元宵是直接用干粉一层层滚起来的,所以表面干燥松软。
总结来说,北方是“滚”元宵,南方是“包”汤圆。

而在汤的外观上,因为元宵用的干粉,煮的时候干粉会融入汤中,所以元宵的汤水比较浑浊;而汤圆用的和好的面团,汤更清澈

【上元节】

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道教认为“天、地、水”是产生天地万物的三个基本元素,即“三元”,而统管三者则称“官”。

天官紫微大帝赐福,诞于正月十五,称“上元节”,谓天官赐福
地官清虚大帝赦罪,诞于七月十五,称“中元节”,谓地官赦罪
水官洞阴大帝解厄,诞于十月十五,称“下元节”,谓水官解厄
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亦故燃灯祈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