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热的辩证论治思路

 bearmedic 2023-08-03 发布于北京

按:发热是常见病,尤其是小孩子尤为常见。所谓:小孩一发烧,全家都发慌。能治发热病,善治发热病,就会成为当地最受欢迎的医生之一,就是老百姓眼里的名医。

各个城市的中医里面,往往都有什么张小儿、王小儿、赵小儿、李小儿等,这些名号可不是自封的,是老百姓送给他们的美誉,这些小儿名医,一般都有一个专长,能治小儿发烧。能退小儿烧,能安大人心呀!

以下内容来自林佳明先生学生李明运和陈军对老师直播课《发热辩证思路》整理。

今天早上林佳明老师以视频的形式再次讲述了发热的辨证论治思路,反复学习了三遍,现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分享给大家。

1、首先,最基础的思路是要辨伤寒还是温病

发烧肯定要辨证,辨什么呢?就是我们所说的辨伤寒还是温病,这是大家一定要具备的最基本的一个思维。

伤寒跟温病的思路是不一样的,伤寒主要表现为外感类的疾病,但是温病其实在《伤寒论》里面可以说是阳明病,只是关于温病描述在《伤寒论》里面没有《温病学》里那么丰富。

如果大家做不到伤寒温病一统的话,就很难转变这个思维,比如说我们病房里面的很多病人,在发热过程中,实际上表现出来的多数是温病为主。这个时候你可能用到了清阳明的药,对于治疗温病可能会有点效果,温病属于阳明病,它也是一个里热证,但这个里热阳明病不足以解释这个温病。

在《伤寒论》里面第6条讲的比较清楚,这个湿温在《伤寒论》里面有一些描述,在《金匮》里面也有一些描述,但是它的内容不够《温病学》描述的那么多那么细。在《温病学》里面也已经提供了这个治疗法则给大家,大家心中一定要有这个概念。

怎么去辨这个伤寒跟温病呢?

临床上很多单纯发热的小孩,加上患者没有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没有身痛,腰痛,关节痛等明显的表证,使用退热药退热不稳定,口干口苦、烦呕、点刺舌、舌苔腻浊、舌质红等等一般就考虑温病。

你不管西医的说法是疱疹性咽喉炎,还是化脓性扁桃体炎等等,所谓的这种咽喉咽炎所引起的发热,它是反复的,高热的,西医的治疗是用抗生素,还是抗病毒也罢,要3到4天这个湿热才能够退得下来。但是如果我们用中药的话,一般一剂都能够退得下来了。

治疗方面一般要用到柴胡达原饮,合三仁汤,清除伏于三焦膜原的邪热。其中槟榔、草果、厚朴是关键的药,是其他药不可代替的,这三个药能清除膜原下的湿热邪,用来去浊腻苔。

有湿的要用杏仁、蔻仁、薏仁“清”三焦的湿,杏仁“清”上焦,蔻仁“清”中焦,薏仁“清”下焦。这里面最最重要的是淡竹叶和滑石,让邪从小便而解,其用量分别是15克和30克以上,量小了达不到效果。

另外合的一首重要的方就是升降散:僵蚕、蝉蜕、大黄、姜黄,一升一降,宣透郁热。其中大黄不管便干便稀都可以用,而且量可以大一点。

2、寒温一统的思路

有些患者热退以后,遗留有咳嗽、咳痰、咽痒等症状,我们要再根据症状反应,运用六经辨证的思路去分析,辨证施治,常常会用到半夏厚朴汤、喉科六味等等。

3、三阳病的治疗思路

1)有表证一般会考虑葛根汤,大家在临床中再具体辨证治疗。

2)舌边尖红、高热、白细胞不高,直接用小柴胡汤加石膏,其中柴胡一般要用到24、30克及以上,黄芩15克,石膏用量呢,有一个我们在临床上参考比例。如果发热温度在38-38.5℃,可以用到45-90克;如果发热温度在38.5/39.5℃,可以用到90-120克,如果发热温度在39.5℃以上,可以用到120到150克。

3)三阳合病一般用到桂枝汤合小柴胡(柴胡桂枝汤)加石膏,或合麻杏石甘汤等等。

4、三阴病的治疗思路

三阴病一般要加附子,或合四逆汤,合四君子汤等。里虚寒严重,又有上呼吸道感、肺部感染、心衰、多脏器功能衰竭等脱症,解表发汗退热之前一定要考虑先用破格救心汤、虚化小青龙汤等“托住底”。

老师最后强调在临床上一定要有阴阳思维,多实践、多体会、多运用、多反馈、多总结,要把学到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临床经验,帮助到更多的患者朋友。

分享者:陈军,李明运

陈军:来自洪湖最基层的一名医生,崇尚仲景医学,六经辨证,坚持“疗效就是硬道理”的宗旨,每天都在用纯中医思维为当地及周边的老百姓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

李明运:来自南宁,醉情中医,勤研经方。运用经方给很多人提供了帮助,是仲景医学的忠实践行者。

供稿|李明运、陈军

编辑|刘德祝

校对|温睿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