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柴胡劫肝阴”评议

 369蓝田书院 2019-02-11

温病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叶天士香岩先生在《三时伏气外感篇》和《幼科要略》中都提出了“柴胡劫肝阴,葛根竭胃汁”的论点。由于叶氏是温病学名家,对后世影响很大,尤以江南一带为甚。叶氏此言,是在论治小儿暑症中说的,对此历来有不同的见解。如徐灵胎在该段的眉批云“古人治疟,独重柴胡,此老独不用柴胡……历古相传之定法,敢于轻毁,即此一端,其立心不可问矣”。又在“柴胡劫肝阴”句下批注云: “ 此说何来? 此老终身与柴胡为仇, 何也? ! ”说明徐灵胎是不同意此说的。叶氏在《临证指南医案疟症》的一百七十多案中, 基本上没有用柴、葛( 只有一例用柴胡梢) , 而比较多用者则为青蒿、鸟梅、花粉、草果、知母、黄芩、麦冬、半夏、姜汁、别甲等药。徐氏在叶氏疟疾医案之后加具评语说:“ 古圣凡一病必有一方, 如疟疾, 小柴胡汤, 主方也。症象不同, 总以此方加减。或有别证, 则不用原方亦可。盖不用柴胡汤而亦可愈者,固有此理。若以为疟而断不可用柴胡,则乱道矣……夫柴胡汤少阳经之主方, 凡寒热往来之证, 非此不可。而仲景用柴胡之处最多。伤寒论云, 凡伤寒之柴胡证有数论,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其推祟柴胡如此。乃此老偏与圣人相背,独不用柴胡,譬之太阳证,独不许用桂枝,阳明证独不许用葛根,此必无知妄人,岂有老名医而有此等理论者,真天下之怪事也!”徐灵胎对叶氏这一理论,抨击甚烈,其中未免夹杂有崇古的偏见。其实,温病学派,就是具有突破伤寒论之范畴而创立新见。故王孟英反驳徐氏之言曰:“柴、葛之弊二语,见林北海重刊张司农《治暑全书》,叶氏引用,原非杜撰,洄溪(灵胎)妄评,殊欠考也。”对叶氏这两句话的评价,我认为需耍结合临床实践来加以考虑。

叶氏此语,是针对小儿暑疟的用药而发,且有纠偏之意,原非概论柴胡、葛根之性能。查柴胡气味苦平。《本经》谓用“主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本草纲目》谓其“治阳气下陷,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及头痛弦运,目昏赤痛障翳,耳聋鸣,诸疟,及肥气寒热,妇人热入血室,经水不调,小儿痘疹余热,五疳羸热。”柴胡有两个不同的品种,一为北柴胡,一为银柴胡,作用也有所差异,一般所说的柴胡,主要是指北柴胡而言。综合各家本草所言柴胡的作用和功效、可归纳为四:(一)升举阳气,(二)退热,尤其是往来寒热;(三)舒肝解郁、调和肠胃;(四)调理月经。据我个人的经验,柴胡是气分之疏解药,邪在气分而未入营伤阴者可用,并宜配伍黄、白芍、甘草等为佳。若热已伤营分,或肝阴不足,津液亏损,舌绛无津无苔者则忌用。暑疟容易伤阴,这可能是叶氏提出“柴胡劫肝阴”之所本,亦是对当时之人滥用柴胡之警惕语,因为当时每有辨证未清,而乱用柴胡者。如寇宗奭:“柴胡《本经》并无一字治劳,今人治劳方中,鲜有不用者,呜呼! 凡此误世甚多……若或无热, 得此愈甚, 虽至死, 人亦不怨,目击甚多。日华子又谓补五劳七伤,药性论亦谓治劳乏羸瘦,若此等病,苟无实热,医者执而用之,不死何待?!”据此,可见当时有滥用柴胡之流弊。故叶氏在此二语之前说:“若幼科,庸俗但以小柴胡去参,或香薷葛根之属。”继而才曰:“不知柴胡劫肝阴,葛根竭胃汁。”这些语气,都是纠偏之语也。

……

总之,叶氏对柴、葛的提法,虽不够全面,主要是针对滥用柴、葛者进行纠偏而说的。惟因此而至后人不大敢使用,影响柴、葛二药所能发挥应有的疗效,这点是叶天士始料所不及的吧。寇宗奭指出:“注释本草,一字亦不可忽。盖万世之后,一所误无穷,可不慎哉!”这些话,对科学工作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REF:罗元恺.对“柴胡劫肝阴、葛根竭胃汁”的评议[J].湖北中医杂志,1982 (01): 32 -3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