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热的时候只要把这个痛点刮通了,比吃人参补药强百倍!

 准提药师安般禅 2023-08-03 发布于四川

《素问·六节藏象论》中,中医指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从中可见,中医认为夏季与心脏密切相关,因此在这个季节养心事半功倍。

心与肾

心阳不足,会导致肾气不足。

一般人听说肾阳虚,往往认为是肾脏本身出了问题,但实际上,肾阳虚与心脏密切相关

中医常说“心肾相交”,形象地描述了心脏与肾脏之间的关系。心属火,位于上方,属于阳;肾属水,位于下方,属于阴。中医认为“阴阳平衡”“水火相济”,即心脏与肾脏之间的交流必须畅通无阻。心脏通过下降将阳气送至肾脏,使其保持温暖;肾脏也必须通过上行将阴液供应心脏,保持心阴不过旺。

肾阳虚患者几乎都会有心阳不足的症状,心脏无法将阳气送至肾脏,导致肾脏长期处于寒冷状态,消耗有限的肾气。久而久之,肾阳虚就会发生。在中医经络技巧中,经常建议服用一些补药、膏方、药膳来补肾,但效果不明显。对于这种情况,应该先补充心阳,振奋心脏的阳气。

心与脾

心思过重,会导致脾失健运。

过度思虑会损伤心神,进而导致心阳不足

脾主运化,食物必须经过脾的运化才能被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血液。然而,如果没有心阳的支持,脾的运化功能就无法实现。因此,长期过度思虑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导致少食、腹胀、乏力等“心脾两虚”的症状。因此,对于脾失健运,需要从病因论治,如果是因过度思虑所致,建议减少心理负担。

心与肺

心血不行,会导致肺失宣降

《太平圣惠方》中说:“肺居膈上,与心相近,心主于血,肺主于气,气血相随,循环表里。”

心脏主管血液运行于脉管之中,依赖心脏的搏动来保持循环。肺主司呼吸,而血液是气的载体,所以肺吸入清气后需要通过血液循环分布全身,同时,浊气也需要依附于血液才能被排出。

换句话说,只有心脏功能健全,心血充盈通畅,体内的浊气和大自然的清气才能正常交换。这就是中医所说的“血为气之母”“血以载气”的原理。否则,就会出现心悸气短、咳嗽喘息、口唇发青等气虚症状。如果心脏本身有疾病,再加上体内的不足,就会导致气虚。因此,年轻人很可能因为先天不足加上过度情绪而导致心血耗散,影响到肺气,提前离世。

心与肝

心血瘀阻,会导致肝失疏泄。

正如前面所说,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而肝脏是重要的血液储存器官。因此,只有心脏正常泵血,心血才能充盈,肝脏才能贮藏充足的血液,并供养筋脉。如果心血不足或心脏功能异常,就会导致血液亏虚,肝脏也因此失去滋养。

很多年长的人,尤其是心脏功能不好或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常常伴随着筋绎痉挛、手足发麻、抽搐等症状。这些人可能错误地认为是腿脚出了问题,于是只补充骨关节的营养,但效果并不显著。实际上,这是因为心血过耗导致肝失所养,血液不能滋养筋脉所致,所以治疗上必须从心脏着手。

心包经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经络。其中的阻滞点位于上臂的心包经上,具体位置是在天泉穴与曲泽穴之间的三分之一处。不同人可能会略有差别,有的人偏上一点,有的偏下一点,但最准确的判断方法是根据是否出现痛点。

在这个阻滞点的位置按压时感到剧痛,可能意味着心包经在此处受到阻塞,与此相关的心血管问题也可能出现。有些人可能经常感到胸闷、心绞痛,或在进行医院检查时发现患有冠心病或早期心肌梗塞,这个阻滞点可能会非常疼痛。因此,可以通过触察阻滞点来诊断是否存在心血管疾病

如果确实有痛点存在,应当采取刮拭阻滞点的方法来消除淤阻。通过刮拭,淤血将会被刮出,形成大青包。例如,一位心绞痛的患者向我求治,我按压她的阻滞点时感到非常痛苦,左右手都刮出了大青包。后来,她坚持经常刮拭这个穴位,并刮拭整条心包经,以保持心包经的通畅。

此外,刮拭这个阻滞点也可以作为心肌梗塞、心绞痛的预防调理措施。在急救情况下,由于心脏位于左侧,常常选择对左臂进行急救。

对于那些逐渐年长、经常出现胸闷、心慌、心痛症状,或者耳垂有皱纹的人(据说约80%的耳垂皱纹者存在心脏冠状动脉堵塞不同程度),务必要检查上臂心包经是否存在痛点。如果发现痛点,务必刮拭阻塞点,直到不再疼痛。

平时,每天抽出几分钟时间来刮拭这个阻塞点,并刮拭整条心包经,对心脏的保养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都有极大的益处。因此,养成这个简单而有效的习惯,将有助于维持心脏健康,提高整体身体的健康水平。

⊙注:本文内容仅为普及中医常识或学习参考,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操作使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点下面标题继续阅读(点击标题即可查看)

   一起为健康点赞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