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4年高考备考(1):新高考背景下高三复习的“五个备考”

 leeechen64 2023-08-04 发布于海南

现在各高中学校对高三的复习备考工作越来越重视,越来越精准。随着新课标和新教材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题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更加注重弘扬学科核心价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加注重素养导向,考查学生的关键能力;更加注重教考衔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加突出服务选才,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同时,高考题也更加紧扣时代主题,关注青年成长,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旨在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干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简言之,为适应新高考,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学校新课程育人体系建设要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宗旨,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基点,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实施“五育”并举,培养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时代新人。

这些变化一方面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和教育改革的趋势,另一方面也对2024年的高考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让高三教师充分做好2024年的高考复习工作,笔者就此提出五个方面的备考。

一、政策备考——把握高考的方向

随着新高考和统编教材的实施、推进,使用新课标考卷的省份越来越多,包括一些“老高考”模式省份。新时代高考改革有三个转变:

一是由考试评价工具到全面育人载体的转变。在过去,高考被视为一种评价工具,主要用于评估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但在新时代,高考的定位已经发生了变化,它不再仅仅是一种评价工具,而是一种全面育人的载体。高考的内容和形式都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转变具体体现在:

(1落实立德树人。高考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由考试评价工具转变为全面育人载体,就是要将高考的考查内容、考查方式与德育相结合,注重考查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素养,选拔出具有正确价值观、道德品质优良的人才

(2)科学服务选才。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手段,要实现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转变。这意味着高考不仅要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要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选拔出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人才。

(3)有效引导教学。高考由“以纲定考”到“考教衔接”的转变,旨在引导中学教学更好地贴近高考考查要求,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考内容的改革也将推动中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考教的有效衔接。

(4)推动改革完善。考内容改革需要教育部门从质量标准建设、命题工作体制机制完善等方面为高考内容改革提供全方位保障。这不仅有利于高考本身的改进和完善,也有利于推动整个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完善。

综上所述,高考由考试评价工具到全面育人载体的转变,不仅体现在考查内容、考查方式的变化上,更是一种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模式的转变,旨在培养具有时代性、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

二是由“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转变。在过去,高考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解题能力,即学生能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给出的问题。然而,在新时代,高考已经发生了变化,它更注重考察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思维。这种转变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1)提升选才效度,考查关键能力。优化考查内容、丰富呈现方式、创新设问角度,注重考查支撑学生未来长远发展和适应社会进步要求的关键能力,让善于独立思考、认知能力强的学生脱颖而出。

(2)注重学用结合,创设真实情境。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产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把课本知识与具体真实世界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建构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养。

(3)突出思维品质,强调开放灵活。从材料信息的丰富性、试题要素的灵活性、解题路径的多样性等方面增强试题的开放性,强调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多角度主动思考、深入探究。比如新高考英语推出读后续写的题型,将"阅读"与"写作"深度结合,深入考查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中学反馈:新高考命题反套路、反对背素材;材料来源于生活,接地气;死记硬背、机械刷题、题海战术难以发挥作用。

三是由“以纲定考”到“考教衔接”的转变。在过去,高考主要是根据考试大纲来制定考试内容,而现在,高考已经发生了变化,它更加注重与基础教育的衔接。高考的内容和形式都更加贴近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旨在促进高考与基础教育的有效衔接,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1)遵循课程标准,引导中学依标教学。限定在课标内,注重全面性,突出主干和重点内容的考查;依据学业质量标准,深度不超过其规定的层次,引导中学做到应教尽教。

(2)注重以考促教,服务教学提质增效。注重考查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深刻理解,引导教学把精力放在讲透课程重点内容上,强调在深刻理解基础上的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不考死记硬背、不出偏题怪题,引导中学把教学重点从总结解题技巧转向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升课堂效果和作业的效率。

教师认为:高考注重基础性,强调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就是对"双减"的最好呼应。

(3)坚持稳中求进,助推育人方式改革。新老高考衔接、新旧课标交叠。在考试内容覆盖上保持平衡,在命题素材选择上保持平实,在设问上保持平和,在试卷结构设计上保持平稳。

教师认为:高考命题结构科学合理,稳中有新,增强了中学把握课标理念、用好新编教材、构建有效课堂信心。

总之,新时代高考改革的三个转变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更全面地评价学生,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实现高考与基础教育的有效衔接。

1.《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解读

新高考评价体系即《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该体系从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内容、考查要求三个方面回答“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考试本源性问题,从而给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在高考领域的答案。

高考评价体系的核心功能是“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这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也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高考评价体系由“一核”“四层”“四翼”组成,全面考查考生的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旨在实现高考评价目标与素质教育目标的内在统一。

高考评价体系考查内容

1.核心价值指标体系

表1  核心价值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指标内涵

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

理想信念

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 。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重任。

爱国主

义情怀

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认同中华民族,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维护国家尊严与利益。认同中华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

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立志扎根人民、奉献祖国。

法治意识

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能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能够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维护公平正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世界观和

方法论

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坚持无神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相信科学,尊重事实,追求和传播真理。坚持唯物辩证法,发对形而上学,坚持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修正错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分析社会历史现象,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顺应改革发展潮流。

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

品德

修养

培育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大爱大德大情怀。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崇尚家庭美德,培育个人品德。理性面对当代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环境等方面的伦理问题与伦理冲突,自尊自信、意志坚强。

奋斗

精神

树立高远志向,认同奋斗成就幸福、奋斗者最幸福的观念。历练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责任

担当

具有社会责任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履行义务。具有集体主义精神,以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为先。积极维护公共利益,关注并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行使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权利。

健康

情感

具有健康意识,注重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具有高雅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意识,在生活中能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

劳动

精神

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认同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坚持以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愿意为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而辛勤工作。

2.学科素养指标体系

表2 学科素养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指标内涵
学习掌握

信息获取
      适应社会信息化趋势,通过各种方式与渠道获取信息,根据应对问题情境的需要,合理地组织、调动各种相关知识与能力,完成信息获取活动。
理解掌握
      根据应对问题情境的需要,合理地组织、调动各种相关知识与能力,系统化、多层面、多角度地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融会贯通地把握新信息的实质,把握新旧信息的联系,形成对新信息的准确判断、分析与评价。
知识整合

     根据应对问题情境的需要,合理地组织、调动各种相关知识与能力,对获得的学科知识和相关信息进行概括整合,形成与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对应的产生式系统,能够将新获得的知识纳人已有知识结构或知识体系,对原有的知识结构
进行合理的调整。
实践探索
研究探索
     根据应对新的问题情境的需要,合理地组织、调动各种相关知识与能力,实施调研、探究或实验活动。分析结果,提出新观点或发现新问题,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
操作运用

      根据应对问题情境的需要,合理地组织、调动各种相关知识与能力,运用实验等动手操作方法,探究所要解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情境中的各种问题。综合各种技术方法进行组合创新,将创意或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优化,创新性地解决现实情境问题。
语言表达
      根据应对问题情境的需要,合理地组织、调动各种相关知识与能力,准确传达信息并进行交流沟通。能够根据具体情境的不同,选用口语、书面语等不同语体并灵活转换。熟练运用图像、图表、图片表达思维、观点,借助口语、书面语或绘图等方式表达抽象的概念。灵活运用各种文本形式准确表达个人的情感、思维和观点。能够根据情境需要,运用外语进行交流。
思维方法
科学思维
      采用严谨求真的、实证性的逻辑思维方式应对各种问题。能够根据对问题情境的分析,运用实证数据分析事物的内部结构和问题的内在联系,以抽象的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运用抽象与联想、归纳与概括、推演与计算、模型与建模等思维方法来组织、调动相关的知识与能力,解决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情境中的各种问题。
人文思维
      运用历史的、辩证的、审美的、系统的思维方式应对各种问题。能够根据对问题情境的分析,从多元性、情境性、关联性、层次结构性、动态平衡性、开放性和时序性等方面把握问题与事物的本质。综合运用联想、类比、引申等思维方法,组织、调动相关的知识与能力,解决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情境中的各种问题。
创新思维
      运用开放性、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应对问题情境,组织相关的知识与能力,注重独立性、批判性、发散性的思考。综合运用直觉的、顿悟的、灵感的、形象的、逻辑的方法,提出新视角、新观点、新方法、新设想,创新性地解决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情境中的各种问题。


3.关键能力

知识获取能力群,主要包括:语言解码能力、符号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信息搜索能力、信息整理能力,等等。

实践操作能力群,主要包括:实验设计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信息转化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应用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

思维认知能力群,主要包括: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演绎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等等。

 4.必备知识

理解并掌握人文社科的基本问题、原理与思想,尤其是人文思想的正确立场、观点与方法。

理解并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术、科学精神与思维方法。

掌握运用语言或其他符号形式进行表达的知识。

所谓的“一核、四层、四翼”具体是指:

“一核”为考查目的,即“立德树人(高考的根本任务)、服务选才(高考的基本功能)、引导教学(基础教育对高考的现实要求)”,是对素质教育中高考核心功能的概括,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

“四层”为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是素质教育目标在高考中的提炼,回答“考什么”的问题。

查阅各学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相关文献,我们总结了9门学科在“四层”上具体的考察内容。

9门学科在“四层”上具体的考察内容


在“四层”的考查标准之下,势必会影响到中小学的教学摸索。除教科书的基础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那些看不见的综合素质,这对教师教学无疑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仅仅满足知识传授的课堂教学将远远不够,教师必须要能够盘活知识,让学生能够对学科知识和能力内部进行整合与综合运用,并且学以致用,能够迁移课堂所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能够在新颖或陌生的情境中主动地思考,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得出新结论。

专业教师将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第一,须具备专业眼光、社会生活实践眼光和价值眼光;第二,须具备专业知识、学科思维方法与思想方法、专业表达三项基本功;第三,须具备情境筛选能力与设计能力,基于内容和行为表现的操作能力,以及知识整合能力。

核心价值(引领)——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世界观和方法论、道德品质与综合素质

核心素养(导向)——应对生活实践、应对未来的学习或高等教育的学习,聚焦于应对生活实践与学习探索情境

关键能力(重点)——支撑学生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能力

必备知识(落实)——基本知识、概念、原理等基本知识体系

“四翼”为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是素质教育的评价维度在高考中的体现,回答“怎么考”的问题。

在备考过程中,学生需要全面准备,包括共性知识和个性准备,同时注重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也需要根据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科学备考,注重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总之,《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是一个以价值为引领的、系统的、科学的、创新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在高考的各项工作中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解读各学科《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学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该文明确了学科高考内容改革的理论基础、学科考试的功能定位(如“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学科考查内容(如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学科考查要求、学科考查载体等一系列实施路径,旨在将高考评价体系与学科考试内容改革相结合,实现高考评价目标与素质教育目标的内在统一。

以《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化学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为例

3.学科课程标准解读

结合高考解读学科课程标准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核心素养与高考考查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的基本目标,高考考查目标是高考评价的核心要素,两者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因此,在解读学科课程标准时,需要深入理解学科核心素养和高考考查目标之间的关系,以及高考命题如何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和高考考查目标来设计。

(2)学科知识体系与高考考查内容。学科知识体系是学科课程的基础,高考考查内容是高考命题的核心要素之一。因此,在解读学科课程标准时,需要理解学科知识体系的构成和特点,同时深入理解高考考查内容的设计和特点,以及高考命题如何围绕学科知识体系和高考考查内容来设计。

(3)学科思想方法与高考考查方式。学科思想方法是学科课程的灵魂,高考考查方式是高考命题的重要方面。因此,在解读学科课程标准时,需要理解学科思想方法的内涵和特点,同时深入理解高考考查方式的设计和特点,以及高考命题如何围绕学科思想方法和高考考查方式来设计。

(4)学科评价标准与高考评价标准。学科评价标准是学科课程质量的重要保障,高考评价标准是高考命题的质量标准。因此,在解读学科课程标准时,需要理解学科评价标准的构成和特点,同时深入理解高考评价标准的设计和特点,以及高考命题如何围绕学科评价标准和高考评价标准来设计。

总之,结合高考解读学科课程标准需要深入理解学科核心素养、学科知识体系、学科思想方法和学科评价标准与高考考查目标、高考考查内容、高考考查方式和高考评价标准之间的关系,以及高考命题如何围绕这些要素来设计。同时,需要结合具体的高考实例,深入分析高考命题的特点和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学科课程标准和高考之间的关系。

二、信息备考——把握高考的变化

高考信息备考主要关注两个方面:

一要把握高考政策的变化。如招生指标、考试内容、考试趋势及导向等。

二要把握时事热点的变化。如:

(1)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社会热点事件,例如环保、科技、教育、文化、医疗等,了解相关政策和事件对高考考试的影响。

(2)关注国家政策。关注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变化,例如税收政策、就业政策、教育政策等,了解其对高考考试的影响。

(3)关注国际形势。关注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际关系的发展,例如贸易战争、地区冲突、国际合作等,了解其对高考考试的影响。

(4)关注科技发展。关注科技发展的最新进展,例如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技术等,了解其对高考考试的影响。

(5)关注文化现象。关注文化现象的变化和流行,例如流行文化、传统文化、艺术等,了解其对高考考试的影响。

在关注时事热点时,要注意与高考文件的结合,了解高考考试对时事热点的考查方式和考查角度,为备考高考提供更有价值的指导。

学科教师通常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收集高考备考信息:

1.研究历年高考真题和答案。通过研究历年高考真题,可以了解高考的出题规律和考试方向,掌握高考的最新动态和变化。同时,可以参考历年高考的答案,了解评分标准和常见错误,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备考。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研究:

2.参加高考备考培训和会议。参加高考备考培训和会议,可以获取有关高考备考的最新信息和动态,学习备考技巧和策略,并与同行交流和分享经验。

3.关注高考官方网站和媒体。关注高考官方网站和媒体,可以获取有关高考的最新信息和动态,包括考试政策、考试安排、招生计划等,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备考。

4.参加学科专业委员会或教研组的讨论。参加学科专业委员会或教研组的讨论,可以与同行交流和分享学科教学和备考的最新成果和经验,了解学科教学的最新发展和变化,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备考。

5.与其他学科教师交流。与其他学科教师交流,可以了解不同学科的备考信息和动态,学习不同的备考技巧和策略,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备考。

总之,学科教师需要时刻关注高考的最新动态和变化,不断学习和研究高考备考的相关信息,积累经验和技巧,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备考。

三、真题备考——把握高考考什么、怎么考和考到何种程度

人们常说,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因此,研究高考题才能预测高考题。高考题是最好的备考资料。认真研究历年的高考题就很容易找出命题的轨迹,从而把握高考的难度。怎样研究高考原题呢?

1.历年试题,整体研究找共性。通过对历年高考原题进行整体研究,可以找到考试科目、考试形式、考试时间、题型难度等方面的共性,这些共性反映了高考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可以为备考高考提供基础和指导。

2.近年试题,重点研究找趋势。通过对最近几年的高考原题进行重点研究,可以找到考试内容和形式的趋势,例如考试内容的更新、题型的变化、难度的调整等,这些趋势反映了高考的发展方向和变化趋势,可以为备考高考提供更加准确的方向和指导。

3.相同试题,对比研究找变化。通过对相同科目的历年的高考原题进行对比研究,可以找到题型的变化、难度的变化、考点的变化等,这些变化反映了高考的出题规律和考试特点,可以为后续的备考提供更加精准的指导和复习方向。

4.不同试题,分类研究找差别。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年份的高考原题进行分类研究,可以找到考点的差别、难度的差别、文化背景的差别等,这些差别反映了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的考试特点和发展趋势,可以为后续的备考提供更加全面的指导和复习策略。

5.外省试题,集中研究找动态。通过对外省的高考原题进行集中研究,可以了解其他地区的考试动态和考试趋势,例如教育改革的趋势、考点变化的趋势、题型难度的趋势等,这些动态和趋势反映了外省高考的发展方向和变化趋势,可以为后续的备考提供更加开放和全面的指导和复习策略。

四、学情备考——把握学生学习上的短板

学情备考是高三复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短板,为备考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学习短板是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可能是知识掌握不扎实、学习方法不当、思考能力不足等问题。这些短板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导致考试成绩不尽如人意。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的短板,例如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个别谈话、调查问卷等方式。

简单地说,高三复习就是提高学生高考的学科成绩。学情分析就是寻找学生的增分点。学生的增分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漏洞。学生对于某些知识点掌握不够扎实,需要加强理解和记忆。

2.技能不足。学生对于某些技能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加强练习和提高。

3.思维偏差。学生对于某些问题的思考存在偏差,需要纠正思维错误并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

4.粗心大意。学生对于某些题目粗心大意,需要加强审题和检查,培养细致耐心的解题习惯。

通过精准分析和针对性辅导,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增分点,提高学习效果和成绩。

在了解学生的学习短板后,教师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例如,针对知识掌握不扎实的问题,可以提供针对性的复习资料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针对学习方法不当的问题,可以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针对思考能力不足的问题,可以提供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教材备考——把握高考题与教材内容的关系

在教材备考中,把握高考题与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尤其是一些学科如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虽然材料在书外,但是答案却在书上。因此,在备考考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深入理解教材。教材是备考的基础,应全面、深入地理解教材内容,尤其是那些重要的概念、理论和实践案例。对于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应特别注意。如高中语文教材是一个丰富的知识宝库,蕴含着许多未被深入挖掘的素材。因此,我们应该在完成课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包括对作者、时代背景、艺术手法等方面的探究。

2.联系高考题。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需要将其与高考题进行联系。这包括对高考题的解析、比较和延伸,从中发现规律和特点,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注意教材内容在高考题中的显性呈现。高考题中有一部分直接来源于教材,或是明确要求联系教材寻求答案。对于这些题目,必须熟悉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并能够准确记忆和运用。

3.明确考点,延伸巩固。教材中存在着许多考点,应明确这些考点,并对其进行深入理解和巩固。同时,还应延伸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以扩大知识面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灵活运用教材内容。考题往往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在备考过程中,应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不断练习和总结。通过大量的练习和总结,可以更好地把握高考题与教材内容的关系,找出规律和技巧,提高备考效率和准确性。

总之,教材备考是把握高考题与教材内容关系的关键。我们需要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明确考试考点,联系高考题,积累知识和经验,从而更好地应对高考。教材是备考的基础,应通过大量的练习和总结,不断提高对高考题与教材内容关系的把握,以取得优异的成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