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荐一本改变思维模式、加速成长破局的好书

 碧海蓝天kx32di 2023-08-04 发布于四川

今天是日更写作的第 543/600 天

你好,我是西陆华胥。

今天和你聊聊最近读过的一本很棒的书:《最小阻力之路》,作者是罗伯特·弗里茨。

这是一本畅销全球30年的经典著作,是终身学习鼻祖、《第五项修炼》作者彼得·圣吉的理念基石,影响了很多人。

这本书揭示了日常生活中不易觉察的思维陷阱,提倡要塑造富有创意的思维模式,并告诉人们如何转换思路、激发创造力,从而改变人生。


01

# 核心内容

01)


作者罗伯特·弗里茨极富创意,身兼多重角色,既是音乐家,又是课程和公司的创办人,他结合自己的创作之路,基于结构动力学的基本常识,揭示了这样一个现实:

生活或者说人生中,存在着结构,这种结构由现实情况与个人认识、信念、期望构成,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

在这个结构中,内嵌着一个思维方式的陷阱,那就是「反抗—顺应」取向。

面对某种情况或者问题,人们要么努力反抗,依靠有限的意志力,但并不能持久,要么就被迫顺从,最后习得性无助。

也就是说,在改变生活习惯,或者改变自我过程中,有些失败经历之所以反复出现,是因为人们在默认的「反抗—顺应」取向下,采用解决问题的模式:

遇到了问题,于是采取相应的行动,去解决问题,去改善情况。

一旦问题得到缓解,心态就会松懈,不再采取行动,结果问题再次出现,长期解决不了问题,索性任由问题存在下去。

而后某一天又痛定思痛想要解决顽疾,开始了新一轮的循环。


02)

如何破局?

书中提出要从底层重构思维方式,跳出来回摆荡的困境,那就是目标导向,去创造性地寻找达成目标的道路,通过改变来达成目标。

不是被动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在某个阶段或某种状态下循环,而是想清楚自己想要的生活、想去的远方、想实现的目标,集中精力于此,发挥创造力,实现破局前进。

通过「选择—创造」的积极结构来改变「反抗—顺应」的消极结构,用「创造成果」的思维模式取代「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这需要:

第一,对想要创造的成就有明确的愿景,第二,对现状有清楚的认识,然后专注在真正想要的结果上,让渴望的结果发生。

简单的说,如果你不能按照你所想的去生活,那么你只能按照自己现实生活那样去想。

03)

创造的过程存在3个周期,分别是萌芽期、同化期和完成期。

萌芽期:作出重点选择,集中投入所有资源。
同化期:开始广泛地学习,大量地同化知识。
完成期:坦然地接受成果是当前做到的程度。

基于此,我们想要创造某个成果,有5个基本步骤,分别是:

*从结果着手,把希望创造出来的东西想清楚。
*正视现实,掌握进度。
*采取行动,边做边学。
*遵循创造历程的节奏。
*累积不断增加的动能。

02

#
精彩观点


01)三大洞见


这本书建立在三大洞见的基础上,它们分别是:

*你的生命就像一条河。你所走的人生道路都是最小阻力的。

*最小阻力之路是由你生活中的潜藏结构决定的。

*人生的根本潜藏结构是可以被你改变的。

02)

认清现实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有人是因为生活所迫,被迫去接受现实,也有人用主动的方式去接受。

03)

做选择是需要练习的,选择是一种培养出来的能力。做选择的次数越多,你就越会选择。

你应该练习选择,而我建议的方式,则是先做一些迅速而微不足道的选择,因为后果涉及的风险较小。

04)

你是希望透过财富、名声、退休或者死亡而获得立刻解脱,还是想把你所拥有的时间当成资源,设法让你能够创造的事物问世?

对于创造者来讲,一辈子的时间何其珍贵。我们不但利用时间创造,也利用时间来欣赏与体验事物。

05)

创造的本能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它总是在寻找表达的机会。当你在创造时,你所善用的是你最自然的一种特长。

如此一来,许多人生的难题若非随之消失,就是会变成无关紧要的问题。

06)

许多人对自己与别人都力求完美。但我们活在一个不完美的世界里,讽刺的是,唯一能够百分之百确定的,就是没有任何人事物是完美的。

03

#
读书感想


01)


为什么懂得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为什么那么多改变的尝试,最后都不了了之,甚至以失败告终?

为什么有的人身心俱疲,陷在当下的循环里,而有的人能收获成果,走出自己的路?

并不是道理不对,也不是努力没有意义,而是我们的思维模式错了。

正因为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所以看到的都是问题,以及努力过后又复发的问题。

立足现实,也往往想的是如何解决当下的问题,而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以及更深远的,未来要往哪里去,并不知道。

类似于于人在森林中迷路,却没有指南针指引,一直绕来绕去,白白浪费力气……

就像作者在书中所说的,这不是一本教我们解决问题的书,它的目的是要教我们创造出想要的东西,比如一个作品、一份事业、一段经历、一种人生。

02)

人们习以为常的「反抗—顺应」的取向,潜台词是面对环境压力,或者问题所迫,要么反抗后漂亮翻身,要么逆来顺受下去,只能如此,这是一个封闭循环的结构。

这里面的思维陷阱实在是个大坑,为什么非得如此呢?就不能有第三选择吗?有的。

那就是从「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切换到「创造成果」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

想清楚想要的结果、想去的远方,把时间、精力、创造力投入其中,让生命力如流水一般顺势而为,按照最小阻力之路顺流而下。

生活就是苦中作乐,与其被动应对问题,不如积极主动地设定一个目标,而后努力去实现它。

毕竟有没有目标,问题都会发生,阻碍我们前进的路,不断消耗我们的时间和精力。

被动处理问题,或者下意识地逃避,问题不会自己消失,反而会越来越多。

主动奔着目标去,遇到的问题,解决的问题,会成为一个个的坐标,标记我们前进的方向,它们或许还能成为前进的阶梯。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03)

当然了,创造不易,明确了想要实现的目标、梦想,也不会一下子就梦想成真,还需要脚踏实地的做事情。

不是说要跟问题死磕,卡在某个环节,而是选择最小阻力之路,哪怕会走弯路,但不停下脚步,也能走出一条路来。

从大处着眼,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想创造、拥有什么成果。

从小处着手,持续做成事,获得正反馈,这会让我们能越来越有动力,有足够的勇气和定力去挑战更高的目标。

就像阅读,想要掌握快速阅读能力,想要一年读100多本书,固然是好的初衷,可实际操作起来,设定详细指标都不如开卷有益。

我们可以从1页书、1本书读起来,从每天下班后、临睡前开始,从利用好碎片化时间读书开始。

可以在细微处用读书的好习惯去替代浪费时间的其他习惯,自然而然会爱上读书,就能越读越多。

又如写作,如果我们想要培养写作的习惯,不是一上来就设定写多少万字、写多少篇文章、日更多少天这种指标,那样只会让自己焦虑。

而是从50字、100字、1000字开始写起来,不断升级,慢慢地也就习惯写作,就能越写越多。

立足当下,放眼未来,跳出思维模式的陷阱,找到前进的方向,从小处着手,走最小阻力之路,就能从小到大,就能持续创造。

如此一来,坚持不再是难事,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整个人沉浸在正反馈中,不亦乐乎。

生活中那些烦人恼人的问题,便不再是问题了,因为我们有更重要、更爽的事要做,不是吗?

以上内容是今天的分享,希望对你有启发。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