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光发于北运河(2023年8月3日)

 大师之道 2023-08-04 发布于北京

赵光发于北运河(2023年8月3日)

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北段,是隋炀帝大业元年至六年(575-605)开凿的永济渠,唐宋时改称北运河。隋代永济渠沿线地势低洼,水源不足,且与永定河交汇,水势湍急,不能通航,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隋炀帝动用百万民工挖成永济渠,并引沁水、淇水、济水注入,以水带船,从洛阳通航至涿郡(今北京),此段运河称永济渠。唐代永济渠沿线也多因地势而起伏,并向东稍折而略北,航道不顺,不能通大船。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由天竺(印度)自长安返回洛阳,欲经洛阳至太原,至潼关,入陕径西返回长安。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玄奘从天竺回到长安后,上表建议重开砥柱河,因砥柱河在今三门峡西黄河中,无法与洛水相通,他建议从西京洛阳开凿龙门石佛爷向东至砥柱,再开三门峡南岸石壁至三门,以通水路。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三门峡以东黄河水流湍急,神门、鬼门均为天险,工程难以实施。因此玄奘又建议自洛口之东王成南入济至柏崖山西入瀍河而东疏于洛,通过这一改道避开三门之险。这个方案是一个大胆的设计,避开三门之险是正确的选择。洛河在宜阳县寻村向东北流入上戈和南村之间,受砥柱山阻挡而转入南阳山东流。玄奘建议的洛口王成当为上戈之西的故王成,这个地方是洛河转折之处。洛河东岸有一支流名涧河,其源出嵩山南麓,东流经登封县入伊河。玄奘建议柏崖山西入瀍河的方案可能是指从洛阳向东南经伊阙入伊河而上至柏崖山。这个方案可能在李唐时实行了。由于北控太行、南临嵩岳,并有伊、洛、瀍、涧四水贯流其间,北运河具备了通航条件。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发徐、兖等十州丁男凿山引导淮水,由泗水至甄城(今山东甄城)入黄河,命名为永济渠。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为避黄河之险,开通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

宋代永济渠沿线已无水可引,只能靠自然水源补充。北宋时规定船只自洛口入水过浮桥至泗州城东上溯至楚州入黄河。由于泥沙淤积和黄河泛滥致使泗州城多次被淹没,河道淤塞。北宋徽宗大观年间(1107-1110年),开凿清河闸至柳口至淮河的清汴运河,用以挽舟于此地挽舟过沙湾入汴河或黄河。但这只能减轻黄河对泗州城和淮河的影响,而且也不利于京师开封的通航。北宋时期还开通了广济渠(汴河)和蔡河(自河南中牟至开封注入汴河),作为京都和中原通往河北及河南、山东的水上交通线。

元代永济渠称为御河或卫河,明代以后北运河成为京杭大运河的组成部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