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十八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最后的封建王朝——大清,正处在它盛世的末期,已逾花甲之年的乾隆皇帝正享受着这个帝国最后的光辉岁月。 某日,在乾隆的书案前,一封远自南洋婆罗洲(印度尼西亚)的“国书”呈在了他的面前。 从内容上看,这是一个自称为“兰芳”的华人国家,由于感念天朝圣恩,希望能够以番邦身份并入大清版图,年年纳贡,岁岁称臣。 ![]() (晚年的乾隆皇帝) 对于他国称臣这件事,大清一向是喜闻乐见,而面对这样一封从天而降的“降书顺表”,乾隆皇帝的心中却如有百万羊驼奔走:哪儿来的无父无君的二臣贼子,也来和我套近乎? 一、落第秀才,驾临印尼给乾隆递来国书的,正是“天地会的海外大哥”、“大唐总长”、“婆罗洲人民的坤甸王”、“兰芳共和国国父”——罗芳伯。 1738年,广东嘉应州(今梅州)的一户普通客家罗姓家庭喜添贵子,作为家中长子,父母对这个孩子寄予了厚望,取名为罗芳柏,希望孩子未来能够有着芳兰的品格和松柏般的意志。 事实证明,小罗芳柏的成长完全对得起父母给起的名字,小小年纪就展现出了超出其他小朋友的念书天赋,堪称清朝的“小镇做题家”。而且更难得的是,罗芳柏不仅念书有一套,习武也是一把好手。 ![]() (梅州罗芳伯故居) 后世评价罗芳柏的青少年时代为:“自幼学文习武为群儿冠。”年纪轻轻,就在私塾和武场上和当地小朋友们“打成了一片”。这样文曲星、武曲星双Buff加持,堪称魔武双修的全面人才,自然受到了乡里的普遍期待,成了全村的希望。 然而,也许命运就是喜欢和有能力的人开玩笑,虽然像父母期待的那样,罗芳柏成为了能文能武的人才,却并没有在仕途上获得成功。 时间飞快,年过三十的罗芳柏虽然满腹经纶,却一直没有考取功名。作为当时天下读书人惟一的出路,通过乡试成为举人才算是摸到了仕途的边,而这一关罗芳柏始终没有过,只能在乡里当个教书先生。 正所谓“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黑社会里住”。罗芳柏这人虽然不太受翰林院待见,但他识文断字有头脑,武德充沛又能打,关键还有着一定的群众基础,这条件放在清朝不去搞反政府社会运动,简直是丧心病狂。 ![]() (香港电影中的天地会) 于是,罗芳柏顺理成章地受到了当时各路反社会运动组织的青睐,并加入了当时最大的“黑社会”——天地会。没错,就是那个左脚反复,右脚清明的那个天地会。 然而,罗芳柏入会的时机却不太好,彼时的天地会经过了康熙、雍正、乾隆爷孙三代的铁拳制裁,实力已经大不如前,在大清内部基本上已经掀不起什么风浪了。 所以,当时很多失意的天地会成员选择奔走南洋,而当时还被称为婆罗洲的印度尼西亚作为很多华侨南洋兴业的落脚之地,自然也成为了天地会成员,南下壮大组织的主要目的地之一。 于是,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在罗芳柏经历了又一次乡试失利后,“奔四”的罗芳伯明白了一点:“跟官场上那群只知道尸位素餐虫豸在一起,如何能够治理好国家,南洋的热土才是大丈夫施展拳脚的宝地!” ![]() (南洋地区地图) 也许是体内客家人精神的苏醒,亦或是天地会发展的需要。同年罗芳柏“乃怀壮游之志”地与百名同乡亲友踏上了下南洋的船,准备前往印尼的加里曼丹——这破大清爷不混了! 而此时的婆罗洲还不知道,这位清朝来的落第秀才将会彻底改变当地的历史。 二、“教书匠”、“黑社会”、“开公司”连跳三级来到加里曼丹的罗芳柏迅速后悔了,虽然当时的加里曼丹的确如罗芳柏想象,是一片“热土”,但那个热,主要指的是当地热情的土匪和海盗。 初来乍到的罗芳柏,目睹了华人在当地被欺侮的现状,虽然以自己的身手跟这群贼子动手短期内不会吃亏,但人生地不熟的他,加上当地华人一盘散沙,甚至偶有内斗的环境。让他认识到,此时急着给自己人讨要公平还不是上策。 思前想后,他决定还是先站稳脚跟再图大计,于是开始从自己最熟悉的行当干起——教书。 ![]() (配图与文章无关) 出人意料的是,教书这份职业反而成为了他后来事业起飞的基础,由于交出了很多优秀的弟子,罗芳柏和他的弟子们在当地华人圈子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成为了后来他团结婆罗洲华人的基础。 而要壮大在婆罗洲的华人,除了需要领袖人物,稳定而丰饶的财富收入必不可少。 好在婆罗洲当地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华人们自古传承的勤劳工作精神,让罗芳柏和它的同乡们很快就获得了经济回报。既然有了经济基础,罗芳柏就开始自己着手组建华人自保社团。 ![]() (早期华人) 罗芳柏在创建华人社团的过程中,参考了天地会的创会思路。同样将朴素的平等思想和互助共济的精神引入了组织。 他先是按照天地会的结盟拜会形式组成了“十八兄弟会”,后来又根据天地会洪门中“洪英出世在金兰”的隐语,改名为“兰芳会”,成为了天地会分会。 而这个兰芳会就是后来兰芳共和国政府组织的雏形。 经济基础稳定,团队凝聚力高涨,再加上有罗芳柏这样有能力的领导,让兰芳会迅速成长为当地数一数二的华人势力。罗芳柏本人也跟着人望大增,被当地人尊称为“罗芳伯”。 当然,罗芳伯的做大,自然让老上级天地会感到了压力。实力壮大的兰芳会开始了与天地会的竞争,最终摆脱了天地会的领导,成为了当地真正独立的华人社团。后来社团也由帮会色彩较重的兰芳会,更名为“兰芳公司”。 ![]() (兰芳公司印) 顺带一提,这里的公司,与现代的公司概念略有不同,因为它实际属于一种华人自治的经济实体,从某种意义上讲,其存在的形式更接近于政府。 比如,当时的兰芳公司可以在华人地盘上面收取各种形式的税金、开办中文教育的学校。对内负责当地的治安维护及刑罚、对外则要抵抗外敌的骚扰。 总之,政府干的事儿,公司是一样不少都能干,更重要的是,它帮助当地华人们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分配,减少了华人内部的冲突。可以说那时候的兰芳公司已经做好了建国的体制准备,剩下的就是开疆扩土了。 ![]() (海外华人) 三、公司建国,天地会“大哥”闪耀婆罗洲不过老实地说,即使是成立了兰芳公司,在当地也有了一定的威名,当时的罗芳柏恐怕也没有想过要自己成立国家,毕竟想要在人家老婆罗洲土著的地盘上搞自己的政权,人家婆罗洲的苏丹能干吗? 然而事实证明——还真能。 当时, 加里曼丹的东万律面临内忧外患:一方面,印度尼西亚的荷兰殖民者联合东印度公司, 曾多次向坤甸一带发动武装侵略。另一方面,国家内部匪盗横行,土著叛乱不断。当地苏丹对与政权的掌控水平跟东汉末年的汉献帝差不多,都是属于有心无力。 面对混乱的治安环境,势单力孤的当地苏丹也只能寄希望于外援了。于是罗芳伯被邀请平定土著人叛乱。 ![]() (罗芳伯坐像) 由于从小习武,作战勇猛,加上兰芳会这群“社会大哥”们上下用命,罗芳伯和他的兰芳会很快就给当地的叛乱分子,带来了一点小小的“华夏震撼”。 他先是牵头组织了华人同乡会,迅速平定了南方叛乱。后来又集合了其他14家公司,形成了3万多人的部队打击叛乱。 虽然这个数字在以万为单位的中国战争史上不算什么,但对于那些打惯了“村落战争”的土著叛军来说,无疑形成了降维打击,可以负责任地说,当时留给叛军的时间不多了。 军事上的胜利很快给罗芳伯带来了政治上的影响力,在平定叛乱后,他的人望达到了顶峰,当地甚至有过这样的传说,说是罗芳伯通过祭河,让鳄鱼横行的河流一条鳄鱼都没有了,当地人再也不用担心自己的牲口或是自己成为鳄鱼的饲料了。 ![]() (配图与文章无关) 虽然这个南洋版的诸葛亮祭河的故事,多少有些神化罗芳伯的味道,但也从侧面反映了他当时在加里曼丹社会中的影响力。 直到平定叛乱后,又有20多万的当地人和华人主动归附罗芳伯。眼看着罗芳伯的势力如此之大,当地苏丹也是妙人,主动将东万律划归罗芳伯管辖,同时请求和他结拜,要罗芳伯称王。 毕竟见识了罗芳伯“砂锅大的拳头”后,苏丹心里也明白——主动献出土地,总比被罗芳伯用刀请下大位要体面得多。 虽然接受了土地,但罗芳伯还是婉拒了称王的请求,毕竟拿土地是贪,称王是反,理论上还是大清逃犯的他不敢。回到封地后,他一边解决掉不肯依附自己的华人帮会,一边筹划“建国”的事宜。 ![]() (兰芳共和国国旗) 1777年,也就是乾隆四十二年,美利坚合众国成立的一年后。罗芳伯正式取消兰芳公司的称谓,改称兰芳大总制共和国,成为了继美国之后的又一民主共和国家, 这一年被定为兰芳元年,罗方伯担任首任国家首脑——大唐总长。但更多的当地人尊称他为坤殿王。 四、奇妙的“共和国”国情从失意奔走婆罗洲到东万律建国,罗芳伯只用了五年时间。虽然貌似“全不费功夫”,但如果了解到兰芳共和国的细节,人们会发现,罗芳伯的这个“坤甸王”绝对不是草头王。 首先是国家规模,兰芳共和国巅峰时期的国土面积约为11万平方公里,大概是150个新加坡大,比韩国的面积还要稍微大一点。人口近400万,在当时的南亚绝对属于大国了。 ![]() (兰芳共和国疆域图) 更难得的是,国家采用了类似于民主共和的政治制度,设置了一套完整的行政、立法、司法体系。全国分省、府、县三级,由各级公民选举投票产生当地行政机关负责人。至于“国之大事,皆咨决众议而行”,类似于后来西方民主共和国家的议会制。 军事上虽然设有国防部,但并不常设军队,而是采用了“工农兵一体化”的全民皆兵军事制度。同时建立了兵工厂,多造枪炮以武装民兵。 在经济上,兰芳共和国也有完善的赋税体系,税金除了用于支付政府开销,还用于生产生活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另外,由于东万律有丰富的金矿及其他矿产资源,兰芳共和国将其收归国有,统一经营,提高了矿产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极大扩充了国家收入。 ![]() (配图与文章无关) 除了内政上励精图治,兰芳共和国在外交上也体现出了一定的格局。当时兰芳最主要的威胁来自于荷兰殖民者,对于荷兰人来说,新生的兰芳共和国无疑是殖民道路上的阻碍。 而荷兰当时在远东最为顾忌的存在,好巧不巧正是罗芳伯这些“天朝弃民”的故乡——大清。于是便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曾经支持反清复明的罗芳伯向乾隆皇帝上交国书,请求成为大清的藩国。 虽然后来乾隆皇帝用一句“天朝上国,无所不有”,不咸不淡地回绝了兰芳共和国的归顺,但罗芳伯能够根据形势,灵活处理国家关系,借用大国的力量借力打力,同时又不失自己华人身份认同的外交格局,是当时很多自诩为大国领导人做不到的。 至于为什么一群来自封建帝国的侨民,能够在印度尼西亚的土地上成立了共和制国家。理由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罗方伯虽然贵为兰芳公司的首领,但是整支队伍是由许多华人团体组成的,成分复杂,各有势力。 ![]() (配图与文章无关) 五、共和国的末路新生的兰芳共和国是幸运的,因为在建国之初,国家的主要威胁:荷兰殖民者们,就遭遇了一点小麻烦——法国有个叫拿破仑的矮子打过来了。 19世纪初期,整个欧洲被拿破仑玩的和漏气的气球一样,但随着拿破仑战败,获得独立的荷兰人告别了共和,又一次有了自己的国王 新生的荷兰王国为了更加有效地掌控,开始着手解决西加里曼丹的问题,插手兰芳共和国事务。 ![]() (画像中的欧洲殖民者) 自1823年开始,兰芳共和国第六任领导人受封“甲太”,不再称为“大哥”,自治权逐渐受荷印当局影响。 1884年兰芳共和国抵抗荷兰侵略以失败告终,残余势力逃到了苏门答腊,后迁往马来半岛定居。据说后来新加坡的开国总理李光耀的祖先也在其中。 侵略成功的荷兰人并没有宣布对兰芳共和国的主权,而是扶植了一个傀儡政权,玩起了垂帘听政的把戏。直到1912年清朝灭亡,荷兰才正式宣布占领兰芳共和国。 ![]() (兰芳历代首领年表) 至此,兰芳共和国正式从历史中消失,享国祚107年,甚至比元朝还要长久一些。 罗芳伯和他的兰芳共和国,在东南亚一带的影响相当深远。现在, 东万律还有纪念罗芳伯的“兰芳公学”。 ![]() (后人为罗芳伯所立墓碑) 在坤甸还有一座纪念罗芳伯的纪念厅和墓园, 在厅内挂着一副对联: 百战据河山, 揭地掀天, 想见当年气概; 三章遵约法, 经文纬武, 犹存故国冠仪。诉说着当年共和国缔造者的光辉过往。 参考资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