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汪晴 一.指导“连词成句地读”的方法 1.出示学习提示,知道本课要学习的方法——“连词成句地读” 2.做游戏,体会扩大视域的的方法 学生准备一些带有词语或句子的卡片,课上展示,秒钟闪现,看谁能一眼看完卡片上所有的内容。 如:出示词语(5秒钟)——和氏璧 无价之宝 诚意 推辞 完好无缺 出示句子(10秒钟)—— 秦国的国君军历来不守信用,我怕有付赵王所托,我已经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了。如果您有诚意,先把十五座城给赵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我们怎么敢为了一块璧而得罪强大的秦国呢? (设计意图:体会“连词成句地读”就是一眼扫过去,要尽可能多的看到词语或句子) 二.实践“连词成句地读” (一)完成阅读记录单 1.记录阅读时间 本课共1600余字,我的阅读时间约______________分钟 要想加快阅读速度,除了集中注意力,不回读外,我的诀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回读的情况下,完成下面习题。 (1)《将相和》的故事发生在( ) A.春秋 B.战国 C.秦朝 (2)渑池会上,蔺相如要求秦王( ) A.击缶 B.鼓瑟 C.唱歌 (3)“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这句话是:( ) A.蔺相如对廉颇说的 B.蔺相如对手下人说的 C.蔺相如对赵王说的 (4)蔺相如和廉颇都是赵国的重臣,且两人的官位一样高。( ) A.正确 B.错误 (5)“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无缺地送回来”,说明蔺相如已经做好了应付秦王的两手准备。 A.正确 B.错误 三.交流阅读体会——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课件出示: 1.不明白“渑池、缶、瑟”等词语的意思,但能猜出是表示地名、乐器的名字,不影响理解课文,继续读。 2.一眼看一句话“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而不是“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扫视时,合并标点,扫一整句话——“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 3.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无缺地送回来”,就知道蔺相如已经做好了应付秦王的两手准备。 思考:从出示的内容中,可以总结出哪些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1.遇到不懂的词语暂时忽略,不要回读。 2.连词成句地读,尽可能扩大视域。 3.集中注意力,阅读和理解同步进行。 四.再读课文,把握故事的发展脉络 (一)结合课后第三题,思考:将相之间是怎样由“不和”到“和”的?故事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完成下列表格。 三个故事之间的顺序不能调换。“渑池会面”是“完璧归赵”的发展,而“完璧回赵”和“渑池会面”又是“负荆请罪”的原因。 (二)结合关系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细读故事,体会人物形象。 再读课文,限时阅读,借助具体事例说一说对蔺相如、廉颇的印象。
(设计意图:根据人物语言、动作等,感知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特点,) 小结:赵国之所以成为战国七雄之一,正因为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回到课题中的“和”,不仅可以理解为“和好”“和睦“和谐”的关系,更是“政通人和”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体现。 六.自主学习生字词 认字方面:可以根据汉字特点进行记忆 “蔺”前鼻音,“诺”以“n”开头。区分形近字:“璧”和“壁;“袍”和“抱”;“廉”和“谦”以及“兼” 另外,结合词语记忆:抵御(抵挡)、推辞(躲避、推脱);侮辱(使羞耻);认识“擅长”和“善于”,注意不能写成“善长”。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记三个多音字“强”“划”和“削”。 (学生自主认字需要在预习笔记本上留痕部分识字方法) 写字方面:关注笔顺:臣、典、拒 关注结构:诺、荆 (学生自主书写会写的字,需要组词,关键笔画或者笔顺需要在笔记本上有标记) 如何理解儿童,如何创建理想班级 建议读一读《儿童成长的秘密》 长按图片或点击文末“原文链接”直接购买 京东、淘宝、当当均可选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