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纳博科夫《洛丽塔》

 三个石头读书 2023-08-04 发布于广东

“洛丽塔是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同时也是我的罪恶,我的灵魂。”

——纳博科夫《洛丽塔》

1

除夕那一天,在市图书馆二楼“本月名著推荐”架上,摆满了纳博科夫的作品,于是顺手拿起加入书单已久的这本《洛丽塔》。


《洛丽塔》是著名的俄裔美国作家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的作品,位列20世纪100部最佳英文小说之列。也是纳博科夫的成名作,这部作品给他带来非常高的荣誉,也因其具有巨大的道德争议而陷入舆论漩涡之中。



2


这是一个大叔爱上萝莉却以悲剧结尾的一个非常离奇的狗血故事。

男主角亨伯特是一个中年男子,但是却迷恋上了一位12岁的少女洛丽塔。为了靠近洛丽塔,亨伯特娶了洛丽塔的母亲夏洛特,在夏洛特在一次车祸中死去后,亨伯特带上洛丽塔进行长达一年的疯狂旅行,这次旅行是以洛丽塔的逃脱而结束的。亨伯特疯了一样地寻找洛丽塔,但是令亨伯特失望的是他找到的洛丽塔已经身怀六甲邋里邋遢,并且一再坚持不跟他回去。于是亨伯特就对帮助洛丽塔逃脱的情人,剧作家奎尔蒂展开了报复,最终亨伯特杀死了洛丽塔的情人奎尔蒂,亨伯特最终也因此坐牢。

这是一次神奇的阅读体验。

说神奇,是想说这部小说很有特色。作者选择了这个极具争议甚至有道德风险的主题,并且在构思、写作上有极具辨识度的风格。有时候读起来昏沉欲睡,因为作者大量引用文学、哲学及历史故事的隐喻,没有译者的注释会完全不能理解,以至于读完后一周还在不断触发你的思考,最终有些情节在1997年版本的电影《洛丽塔》中才得以印证。

而仅仅说神奇而不是说“喜欢”,是因为这个主题和故事本身令人有一点点不安(一个畸形而不道德的故事),故事主人公聪明、受过教育、机智,他工于心计,显然是这部文学作品中最有害、最虚荣、最可悲的邪恶人物之一(小说中其他人物也不是什么善类)。

但更不安的是,在作者的巧妙铺陈中,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你竟然可能会对亨的行为产生一丝丝的怜悯。

这可能就是这部小说因其巨大争议而导致多次遭出版社拒绝发行命运多舛的原因之一吧,对于中国读者来说,习惯了中华文化价值观在文学作品中,一定要遵循“文以载道”的传统,可能会更难以接受。


3

纳博科夫说过一段话,也许有助于我们了解纳博科夫的审美观念和小说家在小说中的角色——“对于说教小说,我既不想读,也不想写。”

在作者的观点中,《洛丽塔》除了表现同生活本身十分相符的混乱和复杂的情境之外,他什么都不证明,也不是任何的心理学现象,纳博科夫强调写作中的愉悦,而人物不再刻意承担社会责任,作家不再在作品中充满道德说教。

没有意义,就是他写作的最大意义。

也许,这就是所谓最混沌的写作,也是最纯洁的写作。

4

4.部分摘录

  • I looked and looked at her, and knew as clearly as I know I am to die, that I loved her more than anything I had ever seen or imagined on earth ,..I insist the world know how much I loved my Lolita,this Lolita,pale and polluted,and big with another's child,but still gray-eyed..I would go mad with tenderness at the mere sight of her dear wan face..“我望着她,望了又望。一生一世,全心全意,我最爱的就是她,可以肯定,就象自己必死一样肯定…苍白、混俗、臃肿,腹中的骨肉是别人的。但我爱她…她可以褪色,可以枯萎,怎样都可以。但我只望她一眼,万般柔情,便涌上心头......”.引自 page 58

  • 人生有多奇怪啊!我們急於擺脫的正是我們想要追求的命運。引自第86页

  • 洛丽塔是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同时也是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摘自page 1.

三个石头    2021.03.13


吹灭读书灯    一身都是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