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圣罗马帝国》

 三个石头读书 2023-08-04 发布于广东

神圣罗马帝国,起初是一个法兰克王国,最终变成了真正的德意志帝国。

——约阿希姆·惠利《神圣罗马帝国》

1

引子

十几年前的一个深秋,在布达佩斯待了快一个月。Hercules说,这个周末我们去布拉格吧,去看看曾经的神圣罗马帝国首都。

说到神圣罗马帝国,避不开的几个人物之一,就是波西米亚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他在1346年发布《金玺诏书》,在中世纪长期以来政权和教权的斗争中,首次以承认诸侯的自治权,从而团结中西欧的诸侯来对抗罗马教皇拉开了序幕,直到1806年帝国落幕。

而布拉格作为当时的帝国首都,在查理的治下的13~15世纪,成为了神圣罗马帝国境内最辉煌的城市。

布拉格查理大桥,photo by 三个石头

远处布拉格城堡和圣维特大教堂在蓝天和红墙的映衬下熠熠生辉,兼具哥特和巴洛克风格的查理大桥(发布“金玺诏书”的查理四世所建),作为当年皇帝登基的加冕御道稳健深沉,只有桥下的伏尔塔瓦河缓缓流淌,无声地记述诉着千年波西米亚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沧桑。

2

《神圣罗马帝国》
牛津通识读本

这是本中英双语小册子,只是一本薄薄的通识历史著作,短短150页。

都说书要越读越薄,尤其是对中世纪欧洲这样政治宗教关系纠葛、人物浩如烟海,历史事件纷繁复杂、王侯林立,而且国家和民族意识尚未完全建立的历史时代,这本小册子,简洁精炼,串起了从800年到1806年这一千年帝国从诞生到灭亡的主脉络。


在本书中,约阿希姆·惠利概述了神圣罗马帝国迷人的千年历史。帝国建立于800年,以查理曼大帝的法兰克王国为基础,1500年左右,“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这一称呼正式出现。帝国的进程和历史始终受到欧洲重大发展的影响,从宗教改革到三十年战争,再到法国大革命,直到1806年拿破仑摧毁帝国。一千多年的共同历史感和帝国建立的法律传统塑造了欧洲德语区的过往图景。

根据本书的内容,尝试按照时间轴梳理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主线——

1)从查理曼到奥拓王朝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西罗马最后一位亡国之君,叫罗慕路斯·奥古斯都,竟然和1200年前罗马的创始人罗慕路斯有着相同的名字,似乎冥冥中有历史的宿命,令人唏嘘。

但古罗马已不仅成为意大利人的永远图腾,也成为欧罗巴大陆高度默契的文明血脉,甚至是现代西方共和思想的奠基、民法典的核心要义、以及普世价值观的精神继承。这也为后来中世纪的日耳曼人创建的帝国冠以“罗马”之名的渊源所在。

6世纪,法兰克人在高卢建立的法兰克帝国。

800年,矮子丕平的儿子查理大帝(查理曼)统一了西欧,复辟“西罗马帝国”,利奥三世在梵蒂冈圣彼得教堂加冕,开创“神圣罗马帝国”,尽管此时还没有正式冠以“神圣”之名,但从宗教仪式上,已经恢复了君士坦丁“君权神授”的传统。

这个查理大帝,也是扑克牌中红桃K的原型,看看四个花色King的原型(大卫王、亚历山大大帝、凯撒大帝、查理曼大帝),就能理解查理大帝在西方人心目中众多君王中的重要性了。

843年:法拉克三家分晋,分为西法兰克(法国)、中法兰克(意大利)、东法兰克(德意志)。

962年:教皇为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加冕,开创“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德意志国王兼任意大利国王,经教皇加冕后成为皇帝”从此成为惯例——德意志得到了皇权,意大利得到了教皇权,法兰西得到了艺术和学术。)有点挟教皇以令诸侯的味道(不太准确,实际上教皇和皇帝是互相利用的关系)。

2)从萨利安王朝到霍亨斯陶芬王朝

紧接着进入三王朝时代:萨克森王朝、萨利安王朝(亨利四世“卡诺莎之辱”)、霍亨斯陶芬王朝——政教之争,形成诸侯割据,逐渐形成诸侯国联邦国家的体制。

3)哈布斯堡王朝

1250年:腓特烈二世驾崩,进入“大空位时代”

1346年:查理四世“金玺诏书”:承认诸侯的自治权,团结诸侯来对抗教皇。

4)从马克西米利安到三十年战争

1459年马克西米利安:改正式国号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此后便免去了“由教皇加冕”这道手续。此后皇权与教权之争愈演愈烈,加之西部虎视眈眈的法兰西,东面还有步步蚕食的奥斯曼土耳其。

1517年,外患之中又起内乱,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引发新教和旧教的利益冲突(路德宗、加尔文宗和正统天主教)

1618年,三十年战争,始于波西米亚起义(掷出窗外事件);1620年,白山战役,帝国联军打败波西米亚军。其后法兰西也介入(始作俑者就是那个卢浮宫三大展馆之一命名的黎塞留,天主教支持新教诸侯,在国家理性面前,没有新教旧教之分),因此三十年战争就这样从“宗教战争”发展成了决定帝国政体(是确立中央集权国家体制,还是维持诸侯联邦国家体制)的大战,牵扯到了全欧洲。

1634年,帝国军惨败于瑞典国王,华伦斯坦功高震主惨遭反间计所杀。

1648《威斯特法伦合约》,这一合约的基本成果是:在新教各派内部达成了和解,在新教与天主教之间则划清了界限。按照当时新教与天主教的实际控制范围而划定的分界线,基本上确定了欧洲大陆的宗教格局。合约之后,人们对国家(王朝)和政治的关心超过了对神学或教规的关心,欧洲彻底摆脱了中世纪,进入现代社会。据此,可以认为,欧洲大陆的宗教改革运动至此结束。

1763年,路易十四连续发动战争,出于均势的需要,诸侯需要神圣罗马帝国的存续与法兰西抗衡多年战争之后,形成了奥地利、普鲁士为主的二元体制。

1791年,法国大革命之后,形成了七次反法同盟。初衷是为了防止法国大革命的精神渗透到其他国家,其后演变成了激烈反抗拿破仑对欧洲的统治。

1804年,拿破仑称帝,弗朗茨二世接受拿破仑提出“奥地利皇帝”的头衔。

1806年,佛朗茨二世宣布神圣罗马帝国终结。

3

伏尔泰三非论

伏尔泰曾在《风俗论》中如此评价神圣罗马帝国:

Neither holy, nor Roman, nor an empire.

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

按照本书的观点,伏尔泰的论断使得帝国的历史和意义在很大程度上遭到了误解。

通过还原历史语境,我们了解到伏尔泰针对的主要是1356年的《金玺诏书》,这份重要法律文献的出台折射出时任帝国皇帝的查理四世权力悉化的处境雷纳指出,“三非评价”夸大了帝国的软弱。——《神圣罗马帝国·序言》王涛

实际上,伏尔泰的三非论断与其说是一个理论判断,更像是一个导引,引导我们在对历史重新的审视中,构建出一幅更客观独立的视野中帝国的形象。

从制度的构建、社会的发展、文化的特质等角度,会发现帝国丰富多彩的面相,在千年的历史变迁中,不仅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宪政框架,还逐渐构筑了德意志统一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认同。

4

结语:以史为鉴

在本书的最后,作者也提到了当前欧盟的危机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对比,“如果欧盟失败,不难想象另一种比较方式,即神圣罗马帝国的解体已经预言了欧盟的失败”。

这段话颇有些语焉不详而欲言又止。

我以为,从中世纪欧洲大陆的争斗历史中,均势思维(the balance of power)已经成为欧洲稳定的压舱石,不论是皇帝与诸侯、皇帝与教廷、神圣罗马帝国与西面的法兰西和东面的奥斯曼,还是后来英国奉行数百年的“大陆均势政策”,凡是各方力量均衡的时代,就是和平降临的时代。反之,则是血雨腥风的战争和杀戮。

欧洲千年以血换来的教训,到今天的北约,还在不断打破这个均势,只能说,人心不古啊。

三个石头    2022.6.8


吹灭读书灯    一身都是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