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应用之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医案

 AB向往神鹰 2023-08-04 发布于陕西
图片



导读



       本虚寒下利而复感外邪,医者不解虚实,误用吐下,致使脾气更虚,下利更甚,且外邪内陷,入里化热,邪热被下寒格拒,形成寒格于下,拒热于上的“寒格”。上热则胃气上逆而呕吐或食入口即吐,下寒则脾气下陷而下利。治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清上温下,辛开苦降。寒热相格得除,则呕利自止。一般来说,食入即吐,属于胃热;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属于胃寒。本条之“食入口即吐”乃胃热气逆之证,也是辨别本证“上热”的主要依据。




图片

组成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

         干姜三两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  人参三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泽,分温再服。

图片

方义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的药物组成同方名。方中黄芩、黄连苦寒清泄胃热,干姜辛温散寒开格,人参甘温补中益气。上热清则呕吐止,下寒除则下利止,中气复则升降有序而寒热相格之势得解。诸药合用,清上温下,调和脾胃,为仲景治疗寒热错杂,虚实互见呕吐、下利之基础方,论中治疗脾胃不和,寒热错杂痞证的三泻心汤均含有这一用药法则。

图片

临证要点



主症:食入口即吐,下利便溏。
病机:胃热脾寒,寒热相格。

治法:苦寒泄降,辛温通阳。方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图片

图片
医案举例

01

呕吐泄泻

     林某,50岁,患胃病已久。近来时常呕吐,胸间痞闷,一见食物便产生恶心感,有时勉强进食少许,有时食下即呕,口微燥,大便溏泄,一日2~3次,脉虚数。与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处方:潞党参15g,北干姜9g,黄芩6g,黄连4.5g。水煎分4次服。本案属上热下寒,如单用苦寒,必致下泄更甚;单用辛热,必致口燥、呕吐增剧。因此寒热苦辛并用,调和上下阴阳。又因素来胃虚,且脉虚弱,故以潞党参甘温为君,扶其中气。药液不冷不热分4次服,是含“少少与微和之”之意。因胸间痞闷热格,如果顿服,虑药被拒不入。服1剂后,呕吐泄泻均愈。因病者中寒为本,上热为标,现标已愈,应扶其本,乃仿《内经》“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之旨,嘱病者购生姜、红枣各500g,切碎和捣,于每日三餐蒸饭时,量取一酒盏,置米上蒸熟,饭后服食。取生姜辛热散寒和胃气,大枣甘温健脾补中,置米上蒸熟,是取得谷气而养中土。服一疗程后,胃病几痿大半,食欲大振。后病者又照法服用一疗程,胃病因而获愈。(《伤寒汇要分析》第173页)

02

冒风伤胃

         某患者,女,6岁。1965年1月5日初诊。前日注射百日咳疫苗,当夜发寒热。经某医给服下剂后,反见饮食入口即吐,胸痛,大便三日未解。察其神志昏沉,体温(肛门)38℃,舌苔黄白,舌尖红,脉沉细。证属发热冒风,复伤其胃所致。拟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加味:干姜6g,黄芩6g,黄连4.5g,党参6g,川桂枝4.5g,法半夏4.5g。服一剂。药后神志清醒,体温(肛门)37.5℃,吐止,胸痛除,知饥索食,腹中雷鸣,时转矢气,此宿食欲去之兆。舌苔转薄白,脉转弦。当和其表里,上焦得通,津液得下,必能汗出便通,拟小柴胡汤一剂而愈。[伤寒论方运用法.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03

上热下寒

       李某,女,39岁,教师。平素脾阳虚弱,大便经常溏泄。因故生气后,情怀抑郁,出现头晕,胸胁满闷,呕吐。自购开胸顺气丸,服之无效。求医予龙胆泻肝丸投之,2天后病势加剧,饮食入口即吐,头眩懒言,心中烦闷,饮食减少,口苦不渴。舌苔滑润中现薄黄,脉沉细无力。此系牌肾虚寒,格阻胸阳不得下行之上热下寒证。治宜苦寒降泄,辛温通阳。方用干姜芩连人参汤加味:干姜9g,黄芩9g,红参9g,黄连9g,清半夏9g,陈皮9g,甘草6g。1剂呕减,稍有食欲。3剂后吐止,知饥能食。后以健脾和胃药调理而愈。[江苏中医,1996,(9):43]

现代临证

图片
现代临床主要将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应用于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肠炎、痢疾等病证属中虚夹热,寒热夹杂之证。亦有用于治疗尿毒症性胃炎、肾炎、慢性痢疾、小儿秋季腹泻等,辨证属于上热下寒者。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