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嫦娥与中山国似乎也不是八竿子打不着

 司敬雪书院 2023-08-05 发布于河北

此文的考据并不充分,算是一次尝试,抛砖引玉,仅供大家讨论。

先聊嫦娥。

嫦娥的原名是“恒娥”,最早见于《归藏》,因避汉桓帝讳而改为“嫦娥”,后世也常写作“姮娥”。

“恒”的本字是“亘”,“亘”是一个地名,而地名往往也是氏族名,商代尚有此方国,称“亘方”,见于殷商卜辞,其地理位置相当于今天的山西垣曲,那么,“垣曲”的“垣”应该是由“亘”演化而来

如此一来,“恒娥”一名似乎也就能通过字面意思来解读了,即:恒(亘)氏之女。

用现在的话来讲,嫦娥(恒娥)应该是山西垣曲人,建议垣曲人民顺着这个思路继续挖掘,兴许也能搞出一个嫦娥故里。

这种结论貌似有点荒诞,但如果结合后羿的事迹,这个结论又显得有几分可靠性。

后羿是夏朝初期的有穷氏的首领,其部族应该比较靠东,暂时存疑,但他的成就却是在山西,其事迹主要记载在《史记·夏本纪》里。

后羿联合寒浞推翻了夏王太康的统治,而自禹至太康,夏的都城都在晋南,对应的是陶寺文化晚期,其都城很可能就是晚期的陶寺遗址。

这里需要简单解释一下,陶寺遗址并非是被某个王国或部族从始至终占据,而是同中国古代的大多数都城一样,不同时期归属于不同的部族,而其晚期归属于夏后氏。

因为太康的失国,夏王室余部南渡黄河避难,后羿代政,《尚书·夏书·五子之歌》记载的就是这件事,而陶寺遗址最后损毁也是这个时期。

襄汾的后羿,垣曲的嫦娥,一个是举世的英雄,一个是绝代的佳人,仅就地理位置来看,凑成一双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我们接下来要聊的是“姮姓”。

在周代,“亘”是作为姓存在的,但却未见于先秦史料,倒是《潜夫论》里有提到:“隗姓赤狄、姮姓白狄”,其中“姮”是“亘”作为姓的另一种写法。

聊“姮姓”之前,需要先辨识一下周代所谓的“狄”,“狄”是周人的一种笼统的族群归类,并非是指单一部族,所以“狄”本身又分为多个部族,常见的如赤狄、白狄、长狄等,《左传》和《国语》里提及的“狄”通常是对赤狄、白狄和长狄的简称,不做区分,所以在《左传》和《国语》中狄人似乎无孔不入,到处都有,原因正在于此。

而赤狄和白狄各自又分化出多个支系,也建有城池和诸侯国,彼此之间也相互攻伐。

在春秋时期,赤狄主要活跃于今山西中部、南部和河北境内,同上古的鬼方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与中原诸侯交流频繁,而白狄主要活跃于今山西北部和陕西北部,同秦国和晋国接壤。

赤狄和白狄统称为北狄,为黄帝之后,此说最早见于《山海经》。

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山海经》

需要补充的是,在周代,“戎”与“狄”并非是按区域划分的,而是以文化特征和生产生活方式来辨识的。相对来说,狄人的渔猎文化更多一些,而戎人的畜牧生产更多一些,但他们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农业生产,甚至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相互混杂,也有城池。

戎人中有姬姓和姜姓部族,如骊戎、姜戎等,但狄人却与姬、姜无关,前面已经说过,赤狄隗姓,白狄姮姓,在夏、商时期即有方国,在周代遭受排挤。

这里的重点是姮姓白狄。

白狄建有多个诸侯国,其中有一个翟国,翟国与晋国通婚,晋献公娶翟国二女,生重耳和夷吾,故多年之后,当晋厉公给秦桓公写《绝秦书》时有:“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仇,而我之婚姻也。”

这里却出现了两个矛盾,其一,晋献公娶的是白狄之女,《左传》记载的却是“娶二女于戎”;其二,大戎应该叫狐姮,但《左传》记载的却是狐姬。

又娶二女于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左传》

那么,结合后来重耳和夷吾逃难的情形来看,最可能的结论是:晋献公娶的的确是狄女,但出于某些原因,刻意称之为“戎”,因为“戎”有姬姓,故狐姮也改成了狐姬,因此《左传》中不见“姮姓”。

同样,作为白狄分支的鲜虞和后来的中山国,都应该为姮姓,始均一族,黄帝后裔,而非姬姓,这也是将石峁遗址称为“黄帝城”的理由之一,准确地讲应该是黄帝后裔之城。

那么,我们回过头来看嫦娥(姮娥),其族于夏代在晋南是合乎逻辑的,其一,涿鹿之战后,黄帝一族已经扩张到包括山西高原在内的古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其二,姒姓夏后氏也是黄帝后裔,二者同源,同在晋南也算合理。

那么,中山国与中原诸侯的某些共同的文化特征,并非是向华夏学习的结果,而是他们本来就是“华夏”,或者说,他们是更古老的华夏的一支。

此外,战国时期的最高水平的玉也出自中山国。





而龙与玉,恰是黄帝一族的重要特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