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的最终目标:以武入道

 新用户91566407 2023-08-05 发布于湖北

什么是以武入道

以武入道,说得简单。

自有“道”的概念以来,人们便称“得道”之人为“仙人”,所谓“得道成仙”即是如此。

“仙”的本义就是超凡脱俗乃至长生不死的人,然而长生容易不死难,长生不死不过是古人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所产生的一个美好愿望而已。所以当“仙”社会化,与人并列而生“仙人”之后,“仙人”也就成了拥有特异功能之人的代名词。

武的最终目标:以武入道

仙人

什么是特异功能?比如千里眼、顺风耳。换句话说,当今天的人拿着望远镜穿越到古代,他就是有特异功能的人,也就是所谓的仙人。所以特异功能换句话说就是“能人之所不能”。

而要做到“能人之所不能”,这恐怕就很难了。大家都是一个脑袋两条腿,凭什么你能我不能?只要搞明白原理方法,恐怕谁都可以。

但问题就出在这儿。譬如大家都会唱歌,但是又不是谁都能像维塔斯那样发出海豚音的。大家都会短跑,但又不是谁都像苏炳添那样快。大家都会八卦掌,可没人像董海川那样厉害。所以问题在于,当人人都能的时候,其中“最能”的那个就是标准。

换句话说,同一个领域,走在最前沿的那个人就是这个领域的“仙”,而他就是这个领域的“得道之人”。

那么什么是道?人们往往将“道”与“路”并列,合称“道路”,所以换句话说,道就是路。路在哪里?路在脚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就是说,道就是走在路上。人从出生开始,就走在死亡的路上。所以道就是绝对运动,就是天理。因此庄子说“道在屎溺”,就是此理。

武的最终目标:以武入道

道无处不在,但人却不能无所不包,“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计算机是道,写作是道,会计是道,当官是道,经商是道……但是人只有两条腿,只能走一条道。所以要么从商,要么从政,或者其他。一条道走到黑,必然阴极化阳,一法通而万法通,所谓触类旁通,必然是在已有类目的基础上才能做到。所以求道是得道的前提。

如何求道?对于普通人而言,求工作就是求道,但是工作非心意,又岂能痛快?己不由心,身又岂能由己?可是生活所迫,养家糊口又是责任担当所在,因此这种情况下,以武入道变成了人人触手可及的坦途。因为武道就是人道,人练武,武亦练人。这就和人养玉,玉养人是一样的道理。

  1. 人道就是生活

武道就是人道,人道就是生活。

无论易学还是科学,这个世界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的一切学问归根结底都是人的学问。人的学问就是生活的学问。

武的最终目标:以武入道

换句话说,人活着就是为了活着,而且是更好地活着。至于什么是更好,这个标准只存在于各人的心中。对于一国领导人而言,自然本国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就是更好。而对于个人而言,自然又有不同的定义。或许是更有钱更好,或许是有更多的朋友更好,或许是知足常乐更好……但无论怎样,不也就是生活么?财富身份地位在身死一刹,全然无用,而即便活着有用,也要受到各种各样的掣肘,难以肆无忌惮,所谓游刃有余,也不过是一个畅想。

但富有富的活法,穷有穷的活法,只要能心满意足,那就是幸福的生活。

  1. 以武入道就是用武功来生活

人们常说工作生活兴趣要分开,这是科学的观点。用易学的观点来看,不敢苟同。工作生活和兴趣,完全可以融洽自如。这其中的关键就是找到它们的平衡点。

平衡点有很多,武道是最简单的一个点。

生活能够联结所有,而武道就是整合所有。以武入道最简单的定义就是用武功来生活。

武功练得是人,是兵器。对于武者而言,手机,电脑,信息,都是兵器。唯有自己的身体和心理是根本,是掌握兵器的第一要义。“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就是此意。用武侠剑客的话来说,剑术的最高境界就是手中无剑而心中有剑,摘花飞叶皆可伤人。

武的最终目标:以武入道

所谓“善用则无敌”,你不如人,是因为你用得没人家好。就像手机,人家玩半个小时休十分钟,张弛有度;你玩八个小时还嫌不够,彻夜通宵。这就是差距。前者是人用兵,后者是兵用人。

不要小看继续或者停止的这一个念头,这一个念头就可以决定生死。过犹不及就是邪念,适可而止就是正念。每一次都坚持正念,养成习惯之后自然身具浩然正气,气质非常。

所以用武功来生活,意思就是每一天每一刻都在练功,只要有练功的念头在,功夫就会随时随地地上涨,日积月累之下,内气自生。

武的最终目标:以武入道

武侠中讲内气有正气,有丹田气,有罡气,有煞气,有混元一气,有魔气等等,其实就是心中产生念头的惯性日积月累下来所形成的惯性运动形式,也叫气场。

而武功生活化就是保持自身的气场也融入到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中去,这就是以武入道。

以武入道的两个标准

明白了什么是以武入道还不算完全,最重要的是怎么才能以武入道,没有具体例题的公式就是束之高阁的明珠,与蒙尘无异。所以以下说明两个行之有效的武道标准:

  1. 生活化

什么叫生活化,简单地说就是养成习惯。习惯成自然,也就融入了生活当中。

命运的个人传导公式为:思想——行为——习惯——性格——命运。

一个人的思想一定会影响着他的行为,同样对待失败,自暴自弃和重整旗鼓就是两个态度,两个思想,它们所产生的行为自然也是两个结果。所谓态度决定高度,就是此意。武者的正气决定了武者的思想和潜意识一定是偏向于最适合自己的正确选择,因为无论是健身还是搏击,亦或者修行,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所以容不得武者不小心。

当一个人的行为经过每天大量的重复就会形成习惯,这就是武者为什么要反复练习一个动作,为什么要先练习基本功。功夫最初始的目的就是强化本能,所谓本能就是人体最原始的兽性。所以从技击的角度讲,任何一门功夫的动作如果和生物本能相悖逆,那它就一定不是好功夫。

武的最终目标:以武入道

有个功夫片叫《败家仔》,里面有句话说得很好,“能打倒人的功夫就是好功夫”。梁二娣的师兄教梁赞的时候已经说得很明白,功夫的招式都是次要,心意才是上乘。任何一门功夫,有了心意才能得心应手,才能出神入化。当本能成习惯之后,还要加入主观的心意,不断地提炼自身,这就是功用一日,技精一日的道理,也是神明的意思。神明,就是精神外放,外人看来就能直观地感受到这个人的性格如何。

比如一个练太极拳的,往坏了说就是“奸诈”,往好了说就是“灵敏”。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练太极练成了习惯的人,他的性格也必然随之变得不好琢磨,看起来一团和气,接触起来也不难,但是真要跟他耍心眼,起个小心思,殊不知人家已经心知肚明。你不发作还好,你一发作人家就揪着你的话柄和你的破绽,让你上不上下不下,难受得紧。这一点上,可以毫不客气地说,任何一个有政治智慧的人,都是打太极的高手。我想跟领导们接触过的人应当深有体会。

再比如说练擂台技术的,通过他的出拳习惯就可以判断他的性格如何。出拳总是一招鲜吃遍天的,这样的人极容易碰壁,但也执拗,有坚持,可以说成也一招,败也一招。

武的最终目标:以武入道

而出手多变的人,这样的人学得杂,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既看重面子,也看重里子,表面一副好好先生的样子,实则为了利益疯狂摇摆。所谓杂家嘛,就像商道吕不韦,哪怕没有足够的利益,他也必然不会坚守原则。

所以拳风裹挟着拳意,拳意是怎样,这人的性格也就是怎样。同样的拳,不同的心意,也会造成不同的性格,而不同的性格影响着这个人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都说细节决定命运,所以这方方面面的细节也就造就了这个人最后的命运。

因此说,诚意正心,心正则拳正。将拳术生活化,同时也是在潜移默化地改造自身。

  1. 问题化

人从出生开始,就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问题,就是矛盾。矛盾律算是哲学最基本的概念。所以问题化的意思就是用哲学的思维来看待事物。换句更通俗的话说,就是用对战的方式来看待事物。

武功的目的之一就是战斗,就是格斗,现代擂台赛将格斗限制为了两个人的竞技运动,然而真实的搏杀往往是一对多乃至多对多的情况。一对多就是单挑群殴,多对多就是两军交战,所以唐宋明清的武术家至少都有行军布阵的本领在身,否则都算不得武术家。哪怕大汉奸褚民谊也至少在军中服务。

武的最终目标:以武入道

因此说,武者的生活就是解决问题的生活。不是解决妨碍自己的人,就是解决妨碍自己的事。凡是阻拦自己前进脚步的,都要一一解决。

这就是武功的问题化,也是武者的本来归宿。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武者以问题化的眼光看待事物,看待自身,就是不求第一,但也绝不承认自己第二。只有在一个半的路上不断提升,才能勇往直前,才能不断发展。

换句更文绉绉的话说,武的问题化,就是“仁”的意义,也就是“仁者无敌”。一切的问题都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自然产生了经济的问题,经济的问题产生了政治和军事的问题。所以武者练武,必定要问题化,只有能解决问题的武功,练得才有意义。这样的武功,要不就强身健体,要不就提升思维。

另外往小了说,行功走架必然是从不熟到熟,从学习到改正。因此只有总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功夫才能练得最适合自己,毕竟师傅所传的是死的,自己练的才是活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