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述百练:徐复观对“文以载道”的现代疏通

 一中大语文 2023-08-05 发布于福建

材料一:

“为人生而艺术”与“为艺术而艺术”经过五四学人的引进与讨论,成为当时文学界的核心命题。前者强调文学的实用性及其与社会人生的关联。后者强调文学的独立性与自我抒发。徐复观以其对中西文化深刻的理解与比照,敏感地意识到“为人生”还是“为艺术”的核心问题仍然是中国已经讨论了一千多年的“文以载道”问题。在此基础之上,徐复观尝试用传统话语来说明这个问题;

世界文学,可分为两大流派,一为“为文学而文学”的流派,专讲形式之美而不重视内容,此正有似于刘彦和所遭遇到的“言贵浮诡,饰羽尚画”的文学,另一为“为人生而文学”的流派,注重内容,注重人性的发掘,人生、社会的批评,以文学为人生教养的资具。用中国的方式来表达,即是文必载有人生之道的“文以载道”。

徐复观对“文以载道”与“为艺术而艺术”关系的思考,主要是借道庄子艺术精神的阐释来完成的。他曾尝试用“为艺术而艺术”的流行名词概括庄子的艺术精神,但自觉“西方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常指的是带有贵族气味,特别注重形式之美的这一系列”,与庄子着眼于人生,以人格所流出的艺术精神,并不相符合。他认为庄子艺术精神所折射的个性与社会性的融合,开辟出的是另一种形态的“为人生而艺术”,这才是中国艺术的正统。最后,他总结道;“为人生而艺术,及为艺术而艺术,只是相对地便宜性的分别。真正伟大的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品,对人生社会,必能提供某一方面的贡献。”这样实际上又回到了“文以载道”的框架内。

“为人生而艺术”与“文以载道”之间的互释,一方面由于前者在现代社会是一个未及界定的自明性术语,“人生”内涵的模糊性,使它本身具有足够的阐释空间。另一方面,“文以载道”所指向的道德理性本身具有尊重生命、关注现实的人文品格,如果不局限于历史语境,它也是一个具有极强包容性的理论话语。这就为徐复观在二者之间寻求最大公约数提供了可能。“为人生而艺术”本身可以看作“文以载道”为适应新的语境而经过调整和转换后的面貌,它们的内在精神高度一致。无独有偶,李泽厚也指出,现代知识分子并没有背离古代士人传统,所以他认为“为人生而艺术”在现代获得提倡离不开“文以载道”这一古典传统的潜在支持。

基于“文以载道”与当时文学创作之间的通约性,徐复观对近代以来的“反载道”倾向进行了反思,他指出:几十年来我国谈文学的人,常常以为道德是与文学不相容的;为了提倡文学,便须反对道德……殊不知道德的教条、说教固然不能成为文学,但文学中最高的动机和最大的感动力,必是来自作者内心的崇高的道德意识。道德意识与艺术精神,是同住在一个人的情性深处。

徐复观在这里指出了新文学“反载道”的症结所在,乃在于对“道”本身的狭隘化理解,不能突破刻板的印象而发现文学的普遍规律。他对“载道”观的辩护有几点值得注意:第一,他认为道德意识与艺术精神在心性根源之地,常融合而不可分,是对近现代普遍存在的“审美”与“功利”二元对立态度的超离。这正如朱光潜所说的“因为'美感’的人,和'伦理’的人,共有一个生命”,倘若“承认人生为有机体,便不能不否认艺术活动可以孤立绝缘,便不能不承认文艺与道德有密切的关系”。第二,道德所成就的文学层次和文学境界是“伟大”。徐复观多次使用“伟大”一词以指称践行儒家思想的作家及其作品,这应当是可以与西方的“崇高”对举的一个范畴。徐复观认为通过“道德心”的培养来扩充生命的容量,由此激发无限的责任意识和悲悯情怀,进而生成卓然的感动能力和创作动机。这便能够突破常人的种种局限,拓宽文学的视野和疆域,提高文学的素质和境界,最终超越个体而联结全体,成就阔大而深厚的文学气象。思想性、群体性、担当精神是这种“伟大”不可或缺的品质。

(摘编自秦维《徐复观对“文以载道”的现代疏通》)

材料二:

首先,“文以载道”中“文”与“道”的关系,远非将“文”看作是“道”的工具和手段那么简单。中国的“文”从诞生之初,便有着与“道”二而实一、不可分离的这样一种相伴相生的关系。所以,我们不能对“文以载道”作出简单的文学工具论的推理,不能将其视为影响中国文学发展的路障元凶。

其次,“道”的含义相当宽泛复杂,几乎包含符合一切传统文化精神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规范,如以人为本、仁者爱人、刚柔相济、和而不同等。

中国文论的发展应该是建立在对中国古代文论的“时时上征,时时反顾”之上的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现代转化。细化到“文以载道”这个命题,我们既要摒弃“文以载道”在宋儒明儒口中的唯工具化倾向,又要深入民族文化传统,探索其中的文化积淀。对于在五千年文明基础上形成的那些民族之大道、达道、宏道,我们要真正切实地了解、科学合理地定位、真诚坚定地信任,并且以“文”明之,以“文”贯之,以“文”载之。如此才能使“文以载道”这样的古代文论命题“新者日新,而其古亦不死”。

(摘编自赵玉敏《“文以载道”理论的语义溯源及当代意义》)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五四学人提出的“为人生而艺术”以及“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观,成为文学界的核心命题。

B. 徐复观认为“为人生而文学”流派注重内容、人性发掘等,与中国的“文以载道”有相似之处。

C. 对“文以载道”的界定虽然不明确,但“文以载道”与“为人生而艺术”的内在精神高度一致。

D. “文以载道”中“文”不单纯是“道”的工具和手段,是因为“道”的含义相当宽泛复杂。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徐复观主要借助庄子艺术精神来思考“文以载道”与“为艺术而艺术”的关系,也意识到西方的“为艺术而艺术”与庄子的艺术精神有所不同。

B. “文以载道”经过调整和转换后可以看作是“为人生而艺术”,这与李泽厚提出在现代提倡“为人生而艺术”离不开“文以载道”的观念有相似之处。

C. 文学创作需要作者具有崇高的道德意识,新文学的“反载道”是由于狭隘化地把“道”理解为道德的教条、说教,忽视了文学的普遍规律。

D. 材料二重点分析了“文”“道”的内涵以及“文以载道”的当代意义,并批评了宋、明时期一些儒者将“文以载道”唯工具化的倾向。

3. 下列选项,不能支撑材料二“文”与“道”相伴相生关系的一项是(   )

A. 李汉在《昌黎先生集(序》中云:“文者,贯道之器也;不深于斯道,有至焉者,不也?”

B.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道言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

C. 周敦颐在《周子通书》中说:“文辞,艺也;道德,实也。不知务道德而第以文辞为能者,艺焉而已。”

D. 朱熹在《朱子语类》中提出:“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

4. 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5. 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当下我们应如何发扬“文以载道”的文学传统。

【参考答案】

1. B    2. D   3. B   

4. ①整体采用并列式结构:先论述徐复观对“文以载道”和“为人生而艺术”为艺术而艺术”之间关系的思考,再分析徐复观对“反载道”倾向的反思及其值得注意的几点观点;
②综合运用对比、引用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将中西方的一些文学观点进行对比,论述中国艺术的正统;引用徐复观、朱光潜的言论来阐述对应的观点。   

5. ①培养“道德心”,扩充生命容量;
②拓宽文学的视野和疆域,提高文学的素质和境界;
③提升思想性、群体性、担当精神;
④深入民族文化传统,探索其中的文化积淀;
⑤建立文化自信,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古代文论命题。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五四学人提出的”曲解文意,五四学人只是引进并讨论了“为人生而艺术”“为艺术而艺术”;“成为文学界的核心命题”扩大范围,应是“当时文学界”。

C.“对'文以载道’的界定虽然不明确”张冠李戴,原文表述是“为人生而艺术’与“文以载道’之间的互释,一方面由于前者在现代社会是一个未及界定的自明性术语”,这里的“前者”指的是“为人生而艺术”。

D.“是因为……”强加因果,原文是“首先,'文以载道’中'文’与'道’的关系,远非将'文’看作是'道’的工具和手段那么简单……其次,'道’的含义相当宽泛复杂”,二者是并列关系,不是因果关系。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材料二重点分析了'文’'道’的内涵以及'文以载道’的当代意义”错误,材料二“'道’的含义相当宽泛复杂,几乎包含符合一切传统文化精神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规范,如以人为本、仁者爱人、刚柔相济、和而不同等”分析了“道”的内涵,但没有分析“文”的内涵;根据“对于在五千年文明基础上形成的那些民族之大道、达道、宏道,我们要……如此才能使'文以载道’这样的古代文论命题'新者日新,而其古亦不死’”可知,“当代意义”体现得不明显。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这两句话表述的是“道”与“圣”的相互依赖关系,意为古代圣人根据道来写文章,道通过古代圣人的文章得到阐明。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和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论证结构:整体采用并列式结构。

第一至四段论述徐复观对“文以载道”和“为人生而艺术”为艺术而艺术”之间关系的思考;

第五、六段分析徐复观对“反载道”倾向的反思及其值得注意的几点观点;

论证方法:综合运用对比、引用等多种论证方法。如“'西方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常指的是带有贵族气味,特别注重形式之美的这一系列’,与庄子着眼于人生,以人格所流出的艺术精神,并不相符合。他认为庄子艺术精神所折射的个性与社会性的融合,开辟出的是另一种形态的'’为人生而艺术’,这才是中国艺术的正统”,将中西方的一些文学观点进行对比,论述中国艺术的正统;“他总结道:……”“这正如朱光潜所说的……”引用徐复观、朱光潜的言论来阐述对应的观点。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徐复观认为通过'道德心’的培养来扩充生命的容量,由此激发无限的责任意识和悲悯情怀,进而生成卓然的感动能力和创作动机……”可知,培养“道德心”,扩充生命容量;

根据“这便能够突破常人种种局限,拓宽文学的视野和疆域,提高文学的素质和境界,最终超越个体而联结全体,成就阔大而深厚的文学气象。思想性、群体性、担当精神是这种'伟大’不可或缺的品质”可知,拓宽文学的视野和疆域,提高文学的素质和境界;提升思想性、群体性、担当精神;

根据“我们既要摒弃'文以载道’在宋儒明儒口中的唯工具化倾向,又要深入民族文化传统,探索其中的文化积淀”可知,深入民族文化传统,探索其中的文化积淀;

根据“对于在五千年文明基础上形成的那些民族之大道、达道、宏道,我们要真正切实地了解、科学合理地定位、真诚坚定地信任,并且以'文’明之,以'文’贯之,以'文’载之。如此才能使'文以载道’这样的古代文论命题'新者日新,而其古亦不死’”可知,建立文化自信,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古代文论命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