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寻真正的国家宝藏——紫禁传统文化

 生生有益 2023-08-05 发布于河南

众所周知,瓷器的英文“China”就是中国的名字,在古代对外交流中,瓷器给中国带来的独特性和影响力不言而喻—— 一尊美丽神秘而经久使用的瓷器,这就是西方人给中国的最早定位。作为土与火的艺术,瓷器历来就备受收藏爱好者的青睐,它带来审美的享受的同时还有收藏增值的效果。而瓷器的发展过程也和中国曲折起伏的历史一样,受着苦难的炙烤一次次地伤损而饱满塑造成形,在否定和新生中愈加丰富多样,愈发稳定成熟。

瓷器继承、发展和演变......

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瓷器。而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产生于东汉。从汉代到唐代,这个阶段的瓷器发展作为灿烂前的准备期,略显低调而不失色。瓷器脱胎于陶器,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文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所以说中国瓷器是从中国陶器中演变而来。陶瓷发展到宋代,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特别是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烧造出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异常,各有特色。但宋朝时以景德镇为中心的青白瓷系居全国六大瓷系首位,元朝设立了浮梁瓷局,明清两代建立了御窑厂,官民竞市,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景德镇瓷器行与九域,施及外洋,享誉全球。就连著名历史学家、诗人郭沫若对这个有着千年制瓷历史的瓷都景德镇也有过 “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 的肯定和赞誉。

瓷器的魂不仅体现在瓷器的外形上,同时还体现在瓷器的精气神上,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又非常重要的存在。陶器一般都在1000摄氏度以下烧结,瓷器却要经过1200摄氏度以上浴火,而后涅槃成器。这些“浴火凤凰”静坐千年依旧亮泽如新、使用如常,真正是长生不老的神话。

瓷器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很高的艺术收藏价值,许多瓷器都是有时代特征的,尤其在器型、胎质、釉面、釉泡、纹饰、青料、底足、款识等方面都具有各自的风格和特点,各朝代之间相差很大。这大多跟历代的工艺美术史、艺术史有关。而瓷器种类繁多,水准也是有高有低,其中水准最高的就像中国繁多的历史更迭中最具影响力的那几个辉煌朝代一样,最具有“中国-China”的代表性。

例如扬州博物馆藏国宝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此梅瓶口小颈短,口沿平坦,肩丰渐滑,肩以下逐步收敛,至近底处微微外撇。梅瓶腹部刻划出一条龙追赶一颗火焰宝珠,其纹饰为俗称的赶珠龙纹。龙环绕于瓶身一周,龙首上仰,双角微微后翘,龙眼突起,显得炯炯有神。以蓝釉点缀眼珠,在青白釉的衬托下,更显突出,起到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龙张口吐舌,露出利齿,上、下颚唇边卷翘,颈部细长,有一束长鬣作飘拂状。背部背纹动感鲜明。伸出的四肢指尖锋利。辅助纹是四朵火焰形云,火焰的根部连有一颗小型宝珠,象浮动的珊瑚枝一样,更加衬托出巨龙以其叱咤风云之势,腾飞于万里长空之中。

还有“唐窑”瓷器仿古、创新,器物之丰富,釉彩之齐全,技艺之精湛都是空前的,关于唐窑哪些脍炙人口的杰作,对中国和世界陶瓷都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许多经典瓷器成为历史珍品,收藏在世界各地。

要说瓷器的制作,那也是工序繁多,工艺复杂,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生产作业线,是分工非常明确精密的劳动组合。

瓷器的制作首先是“瓷石开采”,然后将“瓷石粉碎”,制作成“不子”(陶瓷专用术语,“不”读音[dǔn])。不子,就是像砖一样的方块,备用。接着是“瓷土采取”,这个瓷土是高岭土,与瓷石配用,即“二元配方”。然后“试照配料”、“泥料淘洗和炼制”,把胎泥过滤后,陈腐一段时间再进行反复拍打、踩踏。进而“码头揉泥”,使胎泥中的水分更加均匀并排出气泡。然后是“圆器拉坯”、“圆器印坯”,将拉坯出的圆器与模子贴合、定型,接着修坯和挖修圆器的足底。

这还仅仅是一小部分的基础塑形工序,还没有到施釉的环节,通常为避免在烧造时开裂或变形,施釉前一般用特制的补水笔蘸清水刷磨,为的是吹去浮尘、杂质。然后“拣选青料”进行我们比较熟悉的“青花绘制”,也就是用清水调成黑墨汁似的青花钴料,在瓷胎上绘画图案。接着,就要“炼灰配釉”了,这些工序说起来简单,真干起来还有很多技巧呢。釉制好后,下一工序就是“蘸釉荡釉”、“浇釉吹釉”,根据器物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上釉的方式。上好釉的坯体要“成坯装匣”,用于阻隔灰尘,到这一步基本上是完成了前期工作,最后进行“镇窑满窑”,即把匣钵堆放进窑炉,然后用砖砌封窑门,留一投柴口后,就可以点火“投柴烧炼”了。

很多人会觉得,现在科学这么发达,技术这么先进,烧瓷的水平一定比清代唐英时期更高吧?其实,根本没有可比性,因为:无法统一标准。就像现在景德镇的瓷土、高岭土已经不允许采挖了,原料都是从外地运来加工使用的。瓷釉也有各种化学配方,不会像原来的传统工艺。胎土不同了,配釉不同了,烧制的方法也不一样了。就连当年烧窑时,地位最高的“把桩师傅”,现在也只能下岗退休了。正是这种“手随泥走,泥随手变”的心血与智慧,才让陶瓷值得更多人学会欣赏、学会珍惜,与此同时也要学会反思,它的每一个流程都凝聚着瓷器工人的辛劳与灵魂。

几千年的岁月里,无数能工巧匠、艺术巨匠,潜心研究、精心雕琢,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一代代匠人前赴后继、传承创新,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传递自己的光和热。生产一件瓷器,需要72道工序,技术工人分工明确,每人负责一道工序,每个工种,都是传承。

以人文为载体的悠久神秘紫禁文化也在传承,而《紫禁》已是我国最具备顶级国家宝藏的价值象征,这是因为紫禁文化有我国的自身价值,这是中国人民创造出自己的文化,并且在这种文化的传统中又哺育了一代有一代的中国人民。

如今紫禁已有600年的传承并将继续延续,人文历史积淀深厚,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教学价值、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可以说是一部超级文献巨片,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一个极具特色的标志性IP。600年的历史沉淀,也让我们用足够的耐心和时间,抽丝剥茧般地发掘出了紫禁丰富的内在价值。

金戈老师翻阅了大师的史书,他发现各个时期的艺术家,对艺术的解读都有着相同的认知,那就是,艺术是塑造人类情感和能力最基础的因素,引用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艺术是情感的传递”,所有艺术更多的是唤醒心中的美,通过艺术的形式传播、传承中国的历史文明。中华民族紫禁文化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有精华、也有糟粕,历经了几千年的人文沉淀,中华文明屹立于世界民族前列,有很深的底蕴,文化在一个国家中有重大作用。而紫禁传统文化是构建和谐的思想源泉,也是对当代民族信心的唤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