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枝汤证转白虎案

 经方人生 2023-08-05 发布于四川

诸位无恙,我是白发渔

继续评点《经方实验录》,白虎汤证第二。

译文:

我族侄子的老婆,从江阴到上海,住在小西门寓所。她姓缪,偶受风寒,症状是怕风,自汗出,脉浮,两太阳穴痛。用了轻剂的桂枝汤,桂枝二钱,芍药三钱,甘草一钱,生姜二片,大枣三枚。服药汗出后,头痛好了,怕冷也好了。不料天后,又开始发烧,脉转大,身烦乱。

因此开了白虎汤:生石膏(八钱) 知母(五钱) 生草(三钱) 粳米(一撮)

服药后,病没有变化。第二天又服白虎汤,谁知道烧的温度更高了,烦躁得更厉害了,大量喝水,汗出如浆。于是增加了药量,石膏二两,知母一两,生草五钱,梗米二杯,并且加鲜生地二两,天花粉一两,大小蓟各五钱,丹皮五钱。嘱咐用大锅煎药,只要病人觉得口渴了就喝。病人喝了三大碗后,神志略微清醒了,头也不痛了,高烧退了点,能自己下床大小便了。全部喝完后,烦躁逐渐安稳,口渴也好多了。第二天停药观察,但第三天又发烧了,而且更加厉害,浑身骨节疼痛,想喝冰水,晚上让儿子取来一桶自来水,全部喝完。我在思考这个病忽发忽停,一旦发作,病情比之前更重,而且高烧不退,十分可疑。恰好我一个湖南人徒弟在,他说:看症状的确就是白虎汤,既然病情加重了,那么药量也加重吧。于是还是用白虎汤原方,石膏的量加到了八两,其它不变。仍然用大锅煎,药冷了后喝。服药后,病人大汗如注,衣服都湿透了,各种不舒服也好了,并且不再复发。只剩下大便还不行,用麻仁丸二钱,芒硝汤送服,一剂而愈。

姜佐景解说:

白虎汤证有的是直接因为天热引起的,有的是自身累积的热引起的,好比本医案所看到的,不是直接热,而是寒化热,病人是从桂枝汤证转化为白虎汤证。

仲景说“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就是寒化热的明证。本条的意思是,有桂枝汤证的病人,医生辨证没问题,用了桂枝汤。服药后,本应该热退病除,但是,病人大汗出后,反而“大烦渴不解”,并且脉转为洪大。这是因为这个病人速有热,被药引发,或者药量太过导致。但也不必担心,可以用白虎加人参汤一剂而愈。

讨论桂枝汤和麻黄汤区别的人比较多,我现在姑且撇开麻黄汤,而去对比白虎汤和桂枝汤。若说桂枝汤是温和肠胃的药方,那么白虎汤就是“凉和”肠胃的药方。桂枝汤证病人的肠胃偏冷,所以应该温,温了肠胃就能和;白虎汤证病人的肠胃偏热,所以应该凉,凉了肠胃也能和。所谓的和,就是平衡,有点像现在人说的水平或者标准。一旦偏离了标准,就会生病,所谓的太过等于不及,用在病理上也说得通。桂枝汤证肠胃虚寒,有的是因为病人速来身体弱,有的是因为受到风寒,也可能两者兼而有之;白虎汤证肠胃实热,容我再说一次,有的是因为病人速来有淤热,有的是因为从寒化热,有的是直接受到热引起,或者兼而有之。导致白虎汤证的各种原因不一,症状参差,但医生的用方大同小异,即便用药不同,方义也一样。桂枝汤有桂枝芍药激发血气,生姜止呕且温胃。而白虎汤的石膏知母都凉胃。大枣保护胃液不伤,粳米“求胃津之凝”,剩下甘草一味药,作用“和肠”,以防其下传。两边对比,一目了然。同是和肠,防其下传。两相对勘,一无遁形。

我老师遇到直接受热的白虎汤证用白虎汤,遇到寒化热的白虎汤证也用白虎汤,无所谓伤寒,无所谓温热,这才是仲景的正宗。但有些温热家非要强分伤寒温热,说寒化热的属于伤寒,直接受热的属于温热。但是,治伤寒而来的白虎汤证用的是白虎汤,治温热而来的白虎汤证,也没见到用其它的灵丹妙药,开的还是石膏知母等药。所以区分温热伤寒,有什么意义呢?

原文:略。

点评:

一、伤寒论第三定律

姜佐景表达的意思是,无论啥病因引起的白虎汤证,都可以用白虎汤,不必关心引起白虎汤证的原因。这个差不多就是我在书里提到的伤寒论第三定律了,药物作用律,药物只作用在症状上,与引起症状的病因无关。

二、太过注重寒热

是不是受到八纲这个纲字的影响,姜佐景太过于注重分析方药的寒热了,明显白虎加人参汤的关键点在口渴而不是热。要么就是他故意不去看后面的白虎汤条文。

三、为啥不用白虎加人参?

如果本医案的确是桂枝汤证转为白虎加人参汤证的话,为啥不用白虎加人参汤证呢?不按条文开方,啥变数都可能出现的。

获知更多伤寒论观点,可以参考伤寒论入门书籍:《我在东汉末年学中医的日子——另辟蹊径读伤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