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十二)

 火帝养生_WSH 2020-12-14

伤寒论第26条辨原文: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这个条辨的意思就是说,服了桂枝汤后,出很多的汗,病人出现心烦口渴很厉害、饮水不能缓解、脉象洪大症状的,为邪传阳明,热盛而津伤,用白虎加人参汤主治。

我们在学习白虎加人参汤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第一节课讲的那个六气运转图(见上图),大家从六气运转图上可以知道,逆气是病态,顺气是常态,太阳病如果没有治好的时候,有两种可能,一种情况是进入阳明,另一种情况就是进入少阳,进入少阳以后,就会有机会进入太阴,少阴和厥阴,如果进入阳明,进入阳明以后,又有两种情形,一种就是白虎,一种就是承气(见下图)

阳明证一个是热在经上面,一个是热在腑上面,但是所有的阳明证都是但热不寒,看不到寒证,不管你是白虎汤证还是承气汤证,都是只有热证,没有寒证。

当我们看到病人一派热证,问病人口不口渴,病人说有口渴,那就要问病是喝冷的还是热的,病人说是冷的,冰镇的最好,那就是经热,白虎汤证,如果是腑热,讲的就是承气汤证,承气汤有三个承气汤,一个是调胃承气汤,一个是小承气汤,一个是大承气汤。腑热就会有大便干燥,就会堵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便秘,当然什么情况下用调胃承气,什么情况下用小承气,什么情况下用大承气,我们后面会讲,在这里就不作解释。

如果病人是大热,燥渴,发高烧,津液不够,嘴上一直在喝水,下面小便不停的排,你喝多少水,排多少小便,根本就没办法止渴,这就是经热。腑热就会造成肠胃堵塞,肠胃里的津液少了,就会形成便秘。不管是经热还是腑热,都不会有死证,也就是说阳明无死证。

如果把阳明证治成了少阳证,最后进入阴证,那就是医生的问题了。

服桂枝汤以后,病人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这就是由太阳证进入阳明了,病人原来是桂枝汤证,喝第一碗汤药,病就好了,结果把剩余的药都喝了,可能炙甘草、生姜、大枣剂量不够,造成津液丧失了,也就是服用桂枝汤过量,产生之后遗症。

也有可能是病人太晚喝桂枝汤来发汗,结果病邪进入阳明而化热,或是病人来找你的时候,已经快要进入阳明了,所以喝完桂枝汤,就转成白虎汤证。

桂枝汤是利用肠胃里的津液来发汗,为了不让体内的津液丢失,所以在桂枝汤里面就用炙甘草、生姜、大枣来补肠胃中的津液,只要体内的津液不丢失耗损,就不会产生白虎汤证;如果是服用麻黄汤过量,麻黄是开肺的,如果是麻黄汤中的杏仁不够,使得肺中津液丢失,而没有办法补足肺中的津液,这样就很容易转化成白虎汤证。

阳明证分“经热”和“腑热”,前面我们已经说得很清楚,经是血脉和神经系统,腑就是肠胃消化系统,如果发汗的力量过强,发汗发太多,就会造成血管里面的水不足了,就很容易产生经热,这就是“白虎汤证”。

如果发汗的时候,把肠胃里面的津液都发掉了,造成大便干燥,这就是我们中医所说的腑热。中医把它也叫“承气汤证”。 

白虎汤的“白虎”就是“石膏”,石膏的颜色为白色,白色入肺,所以,石膏是清凉润肺的,阳明经热的时候,常会用石膏来退热,病人的病进入阳明以后,病人表现出来的阳明症状一定是“但热不寒”,持续的发烧,不会有冷的现象。

不管是经热或是腑热,尤其是在下午三点到五点的时候,病人开始发壮热,我们看病人的舌苔,是黄黄的,黑黑的,整个嘴巴是干的,如果没有大便,就开承气汤;如果大便很正常,我们就知道腑里面没有热,那这个热就在血里面,。热入血分,就用白虎汤。

所以血里面的水不够的时候,用白虎汤去滋润。由于人身体的体热在血里面,所以西医做手术,失血的时候或大量失血的人,例如像车祸造成大师失血,这样的病人会发冷,为什么失血过多的人会发冷?我们人体都最智能的机器,当你失血过多的时候,人体会把剩下的血优先供应给心脏和大脑这些重要器官,所以,皮肤表面的血液就会明显减少,我们人体的体表温度就会下降,所以就会有发冷的感觉。

一般状况,如果发烧、嘴唇干裂,用白虎汤下去,烧就退了。

大汗、大烦渴、脉洪大,中医称之为“阳明经病”,太阳主表,少阳主半表半里,“阳明”主里,所谓阳明病,就是主病在里,而且主的是实热。所以,白虎汤以清高热为主,加入人参就是为了防止心脏衰弱,把消耗的津液补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