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0806教学手记——当下形式的优质课评比应该退出历史舞台

 晋诺工作室 2023-08-06 发布于江苏

优质课评比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有效地推动了一段历史时期的教学改革,激发了广大教师钻研课堂教学艺术的积极性,也因此产生了一大批教学名师。可是任何事物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当下的优质课评比形式是与一定时期的教学理念相匹配的。
那么,优质课评比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呢?突显教师的主体地位。不论怎么高调呼吁以学生为主体,但一旦登上优质课评比的舞台,教师就成了被观看、被审核的对象,学生成了辅助工具。因此,也就出现了种种“炫才”行为,标准的播音腔、漂亮的粉笔字、精心设计的板书,乃至唱歌、跳舞、扮怪。在这些授课者及听课老师的心中,始终立着的是:怎么教。
这种理念与我们的教学纲领性文件有关。让我们来看看1995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之“教学目的”:“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学好课文和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很明显,我们的教学指向是知识传授,于是就出现了“讲课”这种方式,哪个老师讲得好,就是优秀老师,常常会以下课铃响的那一刻教师刚好讲完为追慕对象。
到了2000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之“教学目的”“高中语文教学,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能力”概念出现了,能力指向技能,讲究训练,于是提倡听说读写训练。如何体现教师的训练能力呢?一方面注重教学设计,或者准确地说是教学计谋,先挖好一系列的“坑”,然后引导或叫诱导学生跳进这些坑,每跳进一个,都会获得听课教师的肯定或掌声,认为,教师引导得好。同时,为了突显教师技能训练的教学能力,会总结出各种解题套路,答题模版。“运用了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几乎成了刻在所有学生脑海里的病毒基因。
以教师为权力核心的教学理念可以准确把控教学时间和进程,因此,适宜在45分钟的课堂里表演。
可是,到了2002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之“教学目的”:“高中语文教学,应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这里出现了“语文素养”的概念。隔了5年,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之“课程目标”:“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几个方面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又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这标志着教学理念在不断变化,而且有一个质的变化,即:知识教学——能力训练——素养提升。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变化,就是因为,我们发现在知识教学、能力训练阶段的教学效果都不太理想。要改变的不是教的方式,而是学的方式。比如在2017版的课程标准里,出现了大量这样的表述:
1.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2.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
3.通过改革,让这生多经历、体验各类启示性、陶冶性的语文活动,逐渐实现多方面要素的综合与内化。
4.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5.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
6.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7.“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

综观这些表述,其核心思想是,语文是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自我建构语言的过程。与之对应的教学方式是项目式、任务群、大单元。语文学习向实践型、研究型发展,表现为自主学习、较长的过程、系列化的学习活动等特征。这样的学习方式,很难在45分钟的课堂上展现,因为,一环扣一环的学习过程,不可任意切取;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复杂的学习前奏;而在异地、陌生学生等教学背景下,很难进行完整、系统化的学习,想展示任一个环节都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再用45分钟一节课的教学形式来作优质课评比的方式,只能让老师们削足适履,异常别扭!更为重要的是,展现不出新的教学理念的价值来。

那么,大单元、任务群、项目化、情境化的教学可不可以展示呢?当然可以,我认为,可以采取授课教师就某个学习任务群汇报教学设计及流程,并详细展示每个教学环节的教学产品及最后的物化性成果,形成教学汇报小专题。可以讲述、展示;形式多种多样,确实体现学习的真实性、深刻性。是真是假,是高是低,可以进行系统性量化评价。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如果我们一方面强调最先进的教育理念,一方面还要运用过时的教学形式来评比、教研,说明,我们还没真正理解当下的教学理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