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能选手苏东坡的诗—读钱钟书《宋诗选注》随笔

 百城主人 2023-08-06 发布于福建

懂得越多越自由

钱钟书评苏轼的诗是“豪放”的,《诗品》中对豪放的解释是:观化匪禁,吞吐大荒。观化,就是观察自然的运行变化;匪禁,既无所羁绊。

李白是豪放诗的代表人物,这与个人性格和时代背景有关,在宋朝豪放派的代表就是苏轼,一般来讲宋的诗词都更婉约,关注的是小情小感,尤其是北宋时期。用蒋勋的话来说这个时期诗词特点更多的是呈现耽溺的美,比如:“庭院深深深几许?”或者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等等。所以在这个时期,能写出豪放的诗,我想诗人性格应该占更大的比重吧!

举两个栗子: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豪放风格的特征之一就是:天风浪浪,海山苍苍。

钱钟书评价这种“豪放”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豪放,正如苏轼评价吴道子的画,“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用现代人的话说,就是“自由是以规律性的认识为基础,在艺术规律的容许之下,创造力有充分的自由活动。

用苏轼自己的话说就是:“行云流水”,“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

关于这一点(达到自由的创造的境界),孔子“游于艺”与庄子的“庖丁解牛”所想表达的也是这个道理。

想要做到自由的创造 “豪放”,其前提条件是长期对客观规律性的领会,把握,熟练为前提,以长期对主观合目的性的集中凝练为前提(李泽厚)。

简而言之,用现在网络上很流行一句话表达,就是“懂得越多越自由”。

由此,钱钟书定义苏轼诗的风格为:比喻丰富。

做到这一点必须满腹经纶。

博喻

苏轼诗的风格最大特色就是比喻的丰富,新鲜和贴切,这种“博喻“就是在诗人想要表达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或者状态时,用一连串五花八门的形象来描写。

中国诗讲究“赋比兴”,博喻就是“比和兴”的部分。

比如苏轼出名的那首: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还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在《百步洪》中,苏轼形容水势,说道: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这里面用疾走的兔、猛落的鹰隼,下坡的骏马,离柱的断弦,脱手的箭,过隙的飞电,翻落荷叶的水珠,七个形象形容水势,生动活泼。

《礼记》有云:不学博依,不能安诗。博依:广譬喻也。亚里士多德也说过:比喻是天才的标识。

在钱钟书的《宋诗选注》中提到,在批评家眼里苏轼的诗有“用事博”,“獭祭”,“事障”之嫌。而在喜爱苏诗的人眼里,又会称之为“故事小说”或言:“入手便用,似神仙点瓦砾为黄金。”

在读古诗的时候,“事障”之困时而有之,不止是苏轼的诗。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古人的诗很多是朋友间互相传递感情的,里面会隐含一些只有朋友间才明白的故事,所以“外人”读起来会有事障之感,可以理解。

比如:《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何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后四句暗含的故事,只有子由清楚。

总体而言,我个人情感是偏向后者的,好的比喻,可以扩大人的联想,而这正是诗歌的魅力,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落实到纸上的文字是死的,但是传达到欣赏者心中的却是活的,一千个人的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作者想真正表达的未必与欣赏者领悟到的完全相同,但这并无妨,好的艺术作品,其价值就是欣赏者的头脑中构建出一个新的艺术作品。

如何能让几个字引起大家的共鸣,增加想象空间,最好的方式就是比喻或用人尽皆知的典故,或者大家早已认可的意象,比如梅兰竹菊,总是和高尚的道德捆绑在一起。

再比如诗人形容一个美人妖娆的身姿像天上的云朵,有人第一时间想到的云朵似一匹骏马,有人第一时间想到的云朵更像是水中的摇曳的小鱼。如此一来,诗的美感就扩大了。

诗的境界是一个情景交融的境界,感受一下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所描写的情景。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简单的日常景象,经过苏轼的一顿操作,画面栩栩如生。

再补充一个思绪,就是每当看到比喻时,我就想起古代智者给皇帝老子讲寓言故事的习惯,故事的道理你自己去悟吧!说太直白了,没有美感,还有杀身之祸哩。

确定

  • 不看此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