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麦粒灸在春秋至两汉时期

 东哥闲话 2023-08-06 发布于福建

一、麦粒灸为主流的治疗方法 

《孟子·商娄上》记载

“今之欲王者

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


《庄子》中也记录了一则故事:

孔子去拜访盗跖,

想以儒家教化去改变盗跖,

结果反被盗跖奚落了一顿,

回程中孔子自嘲道

“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

………………………………………

以上两则说明

当时对艾灸认识已经比较普遍

灸法在当时已经是十分通行的一种治疗方 法

………………………………………

中医学的奠基著作的《黄帝内经》也都有记载

《灵枢·病传》:

“黄帝日:余受九针于夫子,而私览于诸方,

 或有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焫、饮药之一者,

可独守耶,将尽行之乎?

岐伯日:诸方者,众人之方也,非一人之所尽行也。 

………………………………………

《灵枢·儿针论》:

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于灸刺。

 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

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 石。

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喝,治之以甘药。

形数惊恐,筋脉不通, 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 

………………………………………

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早期医书《五十二病方》中,

也记载了多种早期治疗技法,有药物、砭石与灸法,

其中麦粒灸的记述十分翔实,

亦显示了先秦时代麦粒灸已有相当的水平。

如最早记载有以艾裹药的加药麦粒灸: 

“取桌垢,以艾裹,以久(灸)磺者中顾,令阑而已。” 

………………………………………

对于灸后皮肤的处理

在《五十二病方》亦有记载: 

“产痂,先善以水洒,而炙蛇膏令消”

………………………………………

二、麦粒灸的适应症广泛

马王堆汉墓出土了最早的灸法专书

《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

其中《足臂十一脉灸经》明确言及治法:

“诸病此物者,皆灸(久)某某脉”

《足臂十一脉灸经》中涉及的病候数目有78个

《阴阳十一脉灸经》有147个

多为肢体痹痛等经络病候!

………………………………………

《黄帝内经》中对麦粒灸的适应证

有了明确的归纳

认识更加 理性:

《灵枢·经脉》:“陷下则灸之。” 

《灵枢·官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阴阳皆虚,火自当之。” 

《灵枢·背》:“(五藏之腧)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

气盛泻之,虚则补之。” 

《灵枢·血气形志论》:“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 

………………………………………

《黄帝内经》的灸治的适应证较之马王堆医书也大大拓展 了,如: 

《素问·骨空论》:“犬所啮之处灸三壮,即以犬伤病法灸之。 

《素问·骨空论》:“伤食灸之,不已者,必视其经之过于阳者,

数刺其俞而药之。” 

《灵枢·癫狂》:“治癫疾者,灸穷骨二十壮。” 

《素问骨空论》:“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 

次灸橛骨,以年为壮数。” 

《素问骨空论》:“大风汗出,灸意囍。 

《素问·骨空论》:“失枕……灸脊中。
………………………………………


可见,

麦粒灸从一开始就有极强的生命力,

有着广泛的适应症,

而且是当时的主流医疗方法。

一直到东汉,哲学家王充犹 言:

“投一寸之针,布一丸之艾,

于血脉之蹊,笃病有瘳。”(《论 衡·顺鼓》)

………………………………………

(三)最早的麦粒灸医案 

《史记·仓公传》记载了仓公两则灸法的医案,

案一:

齐北宫司空命妇出於病,

众医皆以为风人中,病主在肺,刺其足少阳脉。

臣意诊其脉,曰:

“病气疝,客於膀胱,难於前后瘦,而溺赤。

病见寒气则遗溺,使人腹肿。”

出于病得之欲 溺不得,因以接内。

所以知出於病者,切其脉大而实,其来难,是遗蹶阴之动也。

脉来难者,疝气之客于膀胱也。

腹之所以肿者,言蹶阴之络结小腹也。

蹶阴有过则脉结动,动则腹肿。

臣意即灸其足蹶阴之脉,左右各一所,

即不遗溺而瘦清,小腹痛止。

即更为火齐汤以饮之,三日而疝气散,即愈。 

案二:

齐中大夫病龋齿,臣意灸其左大阳明脉,即为苦参汤, 

日嗽三升,出入五六日,病已。

得之风,及卧开口,食而不嗽。 

………………………………………

(四)承前启后的灸法专著 

曹翕,三国时魏人,曹操之子,擅长灸法,著有《灸经》。

 是一本上承《内经》,下启诸家的重要灸法专著,可惜该书已亡佚 。

该书部分内容保留在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

·陈延之的《小品方》,

·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

·孙思渺的 《千金要方》等医著中。 

曹氏灸法的特点是:

施灸壮数“仍须准病轻重以行之,不可胶柱鼓瑟”(《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九),

多者可达五十至百壮以下,少者仅为数壮。

在曹氏《灸经》的启发下,

后世出现了葛洪、鲍姑、陈延之、僧深师等一批以灸法见长的医家。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