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水伏羲庙,中华第一庙

 攒破烂儿的 2023-08-06 发布于浙江

念叨了三年之久的甘南之旅,终于在今年七月初成行了。首站历史文化名城天水,下了火车第一眼见到的就是天水的城市标志——马踏飞燕。骏马奔驰在蓝色天空之中,犹如腾云驾雾一般,让人有喜从天降之感。


天水古称秦州,是伏羲氏的诞生地和伏羲文化的发祥地。天水最负盛名的建筑就是西关伏羲庙,伏羲庙又名“太昊宫”,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祭祀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的宫廷式庙堂建筑群,素有“中华第一庙”之称。


伏羲庙位于天水市秦城区伏羲路,整体建筑坐北朝南,四进六院,沿中轴线,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依次排列,层层递进,庄严宏伟。院落重重相套,对仗如仪;朝房、碑廊沿横轴对称分布,规整划一,具有鲜明的中国明清建筑艺术风格。


步入开阔的伏羲广场,有东、西、中三座大牌坊呈“品”字形,环拱护卫着伏羲庙。东为“继天立极”坊,西为“开物成务”坊,中横“开天明道”坊。


“开天明道”坊耸立于青石高台之上,三间四柱三楼形制,建于明嘉靖元年。“开天明道”语出《周易》“是以明于天之道”,“开天”是指一画开天,“明道”即阐明了天地万物的客观规律,这里是赞扬伏羲为开天明道第一人。

据说,这是天水地区唯一的明代木质牌坊,亦是中国古代牌坊中的精华。


穿过中牌坊,三米外便是伏羲庙大门。立匾榜书“太昊宫”悬于明间上方,蓝底金字,雍容大度。明间檐下正中悬明代进士、天水秦州人胡缵宗题“与天地准”匾,出自《周易·系辞传》,是高度赞扬伏羲的历史功绩可与天地相准拟的意思。


进了大门,就是前院。一条石彻甬道通向仪门,两旁古柏参天,庄严肃穆。


仪门又称二门,五开间,明嘉靖二年(1523年)创建。


仪门上书“伏羲庙”三个大字,乃著名书法家楚图南所题,两边楹联:“大化首推羲皇启,万象回归一画开”。


后方是天水人任法融道长题写的“恒古不息”四个大字,线条古拙,道骨仙风。


一进中院,豁然开阔。粗大的柏树直冲天际,柏枝浓密,遮天蔽日。伏羲庙各院遍布古柏,为明代所植,原有64株,象征伏羲六十四卦方位,现仅存37株。古柏的树龄少则600余年,多者已有千年。


中院是伏羲庙的主体院落,先天殿居后居中,东西两侧分列朝房、碑廊、钟鼓楼,构成典型的四合院。

钟楼,清嘉庆年间创建,呈六角攒尖顶,小巧玲珑。


碑廊中陈列着36块石碑,详尽记录了伏羲庙的历次维修情况。


这块“羲皇故里”碑尤其引人注目。


令人意外的是,先天殿正在维修保护,暂不开放。雄伟的大殿被脚手架所包裹,如同“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座大殿是伏羲庙的主殿,不能目睹其原貌,实在感到遗憾!

尽管如此,殿前香火却依然旺盛。


我们只见到殿前一株高大的侧柏,倾倒在大殿前方,树龄已有千年之久,成为先天殿的独特景观。


先天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雄踞于宽阔的露台之上,庄严宏伟。重檐歇山大顶衬以龙吻脊,雕花天宫宝刹,显得高贵典雅,气度不凡。


先天殿正中供伏羲神像。抬头仰视,藻井顶棚绘伏羲八卦对应河图和六十四卦方位排列图,均为明代遗存,在国内古建筑中绝无仅有。(本图摘自网络)


按照“前朝后寝”的格局,后院为太极殿,又称寝殿、寝宫。面阔五间,进深三间。


太极殿明间檐下现悬中国现代书法家沙孟海先生九十高龄时所书“太极殿”匾,笔力苍劲,大气磅礴。


太极殿的装饰不及先天殿华丽,但其两侧对称的龙凤槛窗木雕,雕刻精湛,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对龙凤槛窗“木雕不见木”,堪称木雕花窗之极品。


团龙盘曲成“S”形,身上鱼鳞样纹饰雕刻细腻,前额及双目凸出,龙爪屈张有力,龙尾上扬散开,龙身及空白处雕以祥云纹衔接。


团凤昂首立于山石云气之上,凤爪力度和骨感兼备,龟背寓寿,长尾飘逸,尽显雍容华贵。

两窗的四角是抽象化、艺术化的蝙蝠,取谐音“福”,寓义“四季来福”。


殿内也设神龛,供伏羲圣像,比先天殿像略小,但型体相似。伏羲身披黄裳,气宇轩昂。


太极殿内两侧悬挂伏羲功德图。


根据唐代史学家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记》记载,伏羲氏的主要功绩有:始画八卦,肇启文明;造书契,创造文字雏形;结网罟,发展渔猎生产;豢养牺牲,以充庖厨;造屋舍,改善居室;制嫁娶,确定婚姻礼制;养蚕化布,改善衣著……


伏羲肇启了中华文明之源,后人尊他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历代都把伏羲作为人文始祖而祭祀纪念。每年的天水伏羲庙公祭大典,以全球规模最大的官方祭祀伏羲活动,名闻天下、享誉海内外。


太极殿后是后花园,这也真正体现了宫廷式建筑“前有宫,次有寝,后园林”的规制。园内植木育花,垒石筑亭,风景如画。


花园正中有座“见易亭”,四周绿草如茵,与朱红色的亭柱相映成趣;檐角微微翘起,给整座亭子增添了一种灵动之趣。


亭柱上悬挂“德合天地,恩泽神州”楹联,


亭内还有江泽民的亲笔题词:“羲皇故里”,与园内碧草修竹、绿瓦红墙融为一体,亦为后花园一景。


后花园还是伏羲学院和天水市博物馆的所在地。


幸亏同伴提醒,不然我就与天水市博物馆擦肩而过了。马不停蹄,赶紧走进了天水的“历史长河中”……


博物馆虽小,却因其丰富的藏品而于2016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这在天水这样级别的城市应该算是一种荣耀,也从侧面体现了天水博物馆藏品的级别和价值。


天水市博物馆陈列展览以“文化天水”为主线,按历史发展的时间脉络,呈现天水悠久灿烂的八千年历史文化。


展览分文明曙光、嬴秦故园、两汉物华、魏蜀兵戈、渭水梵音、隋唐盛景等专题,展出天水各时期出土的历史文物百余件,令人目不暇接。


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

此器应属礼器范畴,主要流行于夏代,它对研究中国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弦纹青铜器,西周(公元前1046~前770年)。


瓦楞纹青铜匜,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匜”音同“仪”,是中国先秦礼仪活动中洗手用的器具。这件瓦纹铜匜于1993年出土于天水市秦州区,器形规整,纹饰简洁,具有春秋时期秦文化典型特征。


凫首形铜壶,西汉(公元前206~25年)。

古人称野鸭为凫,所以凫首壶也叫鸭嘴壶。壶身圆形,造型独特,形象生动,既是一件盛酒实器,也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青铜弩机,三国(220~280年)。

弩是古代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弩机最早见于春秋晚期,战国、秦汉均盛行。三国时期,天水是魏蜀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围绕争夺天水,发生了多场著名的战役,形成了丰富的三国古战场文化。


“衮雪”摩崖拓片。此拓片为《石门十三品》之九,款署:魏王,即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曹操。


四面佛石造像塔,北周(557~581年)。


彩绘陶舞马,唐(618~907年)。

舞马最早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它不是人骑在马上表演骑术的那种,而是训练马自身随着音律而翩翩起舞。舞马发展的顶峰时期是唐代,每逢唐玄宗生日,几百匹舞马表演助兴,场面极为壮观。


琉璃舍利塔,宋(960~1279年)。

质地为红陶质,通体施翠绿色铅釉,形制为仿木构楼阁式。这件琉璃舍利塔釉彩鲜艳、晶莹,塔身造型秀丽、匀称,它的仿木构建筑造型和釉色代表了宋代高超的工艺水平。


坐佛石造像,宋(960~1279年)。

天水也是佛教从西域传入中原的重要节点之一,大批僧侣经停天水,译经传教,开窟造像,留下了麦积山石窟等佛教艺术瑰宝。


“刘海戏金蟾”铜熏炉,明(1368~1644年)。

传说中,金蟾寓意催财、旺财,而“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的题材则象征着持有人财源广进。此“刘海戏金蟾”铜熏炉,将使用功能和艺术造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且制作工艺精湛,艺术价值高,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底蕴。


当我们回眸远古文明所透视的智慧光芒时,思绪万千,浮想联翩……

伏羲,究竟是神话?是传说?还是历史?如果是神话,那么这种神话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卓越智慧;如果是传说,那么这种传说为人类文明的传承留下了口头相传,永不泯灭的美好篇章;如果是历史,那么这段历史则更清晰地记住了我们的先祖,在奔向文明之途所创立的光辉业绩。


既然来到天水,当然还得看看渭水,天水就是被渭河滋养的城市。好在我们就住宿在天水火车站附近,距离渭河仅200米。故晚餐后,漫步消食,一路走到渭河畔,欣赏两岸如画风景。


渭水自西来,蜿蜒穿天水。“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岸边鳞次栉比的楼房,与其在水中的倒影交相辉映,带给人们一种不一样的观赏感受。


夕阳美如画,清风醉晚霞。


景色太美,赶紧合影留念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