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米粥

 段庆红 2023-08-06 发布于山西

小米粥

小米粥,一个“粥”字让一锅饭变成了稠糊状。山西人早上除了肉丸方便面,还有这和土豆丝绝配的小米粥。

我记得有一年我们回老家,一早就出发了,半道路过一个村子,正是饭点,人们端着碗坐在自家门口吃饭,就是清一色的小米粥配土豆丝。这是饮食习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别说相隔一百多公里,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呢。

在豫北,早饭不吃这么稠,而是熬一锅融糊糊的稀饭喝。中午可以吃小米稠饭,小米干饭。

谷子,一个与玉米同时间长成的农作物,由于在播种时相对来说没有栽种的玉米多,谷子成了稀缺物。我记得当年掐谷子的情景。大人们把谷子推到门外,小孩儿们负责掐谷子。一手握刀,一手拿着谷穗儿从刀刃上划过,谷穗儿堆一起,谷杆儿搁一边晒干可铺炕,可烧火做饭。谷穗儿晒干后用石磙子碾,碾出精华继续晒,然后装水泥屯里。吃的时候加工成小米,在没有加工厂之前是用碾盘磨。都说用碾盘碾出的小米好。八十年代的小小孩都是喝米油长大的。那个同样在门外搁置的碾盘搁了好多年。它不影响任何人走路,推小推车。占了一席之地供应着就近住户。碾盘旁边有棵槐树,这一树一碾盘,成了标志性的事物。成了那个时期家家离不开的重要物件。

小米在庄稼人眼里就是黄金。和后来出现的大米,被称之黄金白银。

少归少,每年家家户户还是会按时耩些谷子,收玉米收谷,秋收万颗子。

谷子成熟时,谷穗儿低着头,成熟的谷穗低头弯腰是一种人生态度,它教导我们如何在生活中保持谦虚坚韧和进取的心态,能够不断成长和提高自己。

过年贴的“米麦满仓”,以前并没有去注意这几个字,现在想想,米,指的小米。那个时候还没有大米。唯有小米可以胜任,可以在过年时候以对联的形式再次走进千家万户,被重视起来。或者是温故知新,平时做了贡献,在迎接新年时再次呼吁小米的重要性。谷子,小米作为秋天的代表出席过年这个重要的活动,小米有这个实力。

每个节日都有它对应的食物,比如过年饺子,八月十五月饼和饺子,五月端午油糕,二月二油茶,就连春天都有不约而同吃槐花仡佬的习惯。那么,小米饭有没有被某个节日采纳,有。正月初八。在“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果十菜”中,八谷,初八中午以吃小米饭来应这个景。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焖小米,炒菜。从炊烟中冒出来的小米独有的清香,炊烟告诉了每个人,都是小米饭。有人爱吃软一点的,有人爱吃焖的硬一点的小米饭,不管软硬,小米饭在初八这一天是被挂在嘴边的饮食。包括现在,一到正月初八,还是会重复一下:八谷,小米饭。

再往前推,吃小米饭时是不炒菜的,夹一筷子胡萝卜缨酸菜就着小米饭,被说成是好饭。你还别说,现在你想吃都吃不上。不是小米短缺,而是胡萝卜缨酸菜没有了。那个味道也只有在过去才会大张旗鼓的吃它个痛快。尤其老年人最爱这一口。

九十年代初期,半路突然杀出个程咬金,随着郭达的一声“换大米,换大米,换 大米”,大米走进千家万户。该耩谷耩谷,大家不会因为大米的出现把谷子抛之脑后。谁想换大米换大米,谷子是不可或缺的主粮。大米是换来的,谷子是自己种来的,说到底还是谷子合适。大米给人的感觉高不可攀。有人根本舍不得换,换不起。多少多少玉米才换一点大米。换一点过年过节可以,还是玉米谷子吃着踏实。这是朴实的劳动人民说的话,这话都是实话,是真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只有劳动人民懂这理儿。

再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米已经和小米一样可以随便吃了。但是谷子,小米依旧是庄稼人眼里的黄金,在心中的地位始终如一。过年还是“米麦满仓”。就和柴米油盐一样,柴是首要条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中的米也是首要条件。

现在,当你走进超市,琳琅满目的大米小米,成袋的,散装的,真是应了那句话,黄金白银。你爱买散装就散装,爱成袋就成袋。我发现老年人爱称散装,一次三五斤,吃了再买。

早上七点多钟正是超市进货时间,每天车上除了蔬菜水果,米面量也不少,可见在民以食为天中,吃饭是首要条件,如果不能很好的一日三餐,那么如何有精力去工作学习。就是在过去,人们也在想尽一切办法搞到食物。田地少,就开荒。八九十年代开荒的人少吗?把一些无人问津的荒地拾掇拾掇,种上可生长的农作物,多少可打点粮食。有户人家就是借助她家地边那片石头多的荒地,种起了庄稼,打了点粮食。积少成多。最起码饿不着了。

经历过挨饿岁月的人,到啥时都是那句话——好收成还行,就怕颗粒不收,饥荒年难熬啊!

懂得的人都懂这句话的含义。

是的,居安思危的意识得有。

走过小区,太阳升起,快立秋了,云淡风轻。谁家又熬小米粥,清香扑鼻。伴着土豆丝的味道,渲染了这个清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