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经七书”之一,战国兵书的珍贵遗产 | 白话《尉缭子》全文

 新用户38922816 2023-08-06 发布于海南

《尉缭子》是战国尉缭撰兵书。它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的兵书,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梁惠王问尉缭子说:『黄帝的刑律和德政,可以百战百胜,有这回事吗?』尉缭子回答说:『用刑律是为了攻打敌人,用德政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这不是说天象时辰和吉凶方位的问题。黄帝注重的是人事罢了。』

『现在有一座城,从东西两面进攻不能取胜,从南北两面进攻也不能取胜,四方难道没有顺应天时趁机进攻的吗?但是不能攻取的原因,在于城墙高、护城河深,武器装备精良,粮食和财物积蓄充足,豪杰之士万众一心。如果城池低矮,守备虚弱,就能攻取了。由此看来,占候天象时辰不如人事重要。』

『按占书说:「背水列阵是绝地,向山坡列阵是废军。」武王伐纣时,背靠济水向山坡列阵,以二万二千五百人,击败了纣王的亿万军队,灭了商朝,难道是纣王没有掌握天官的阵法吗!』

『楚国将军公子心和齐国作战,这时有彗星出现,彗星的柄指向齐国。柄所指的方向就胜,不可攻击。公子心说:「彗星知道什么?用彗星作斗的本来就要倒转过去而取胜。」第二天与齐国作战,就大获全胜。』

『黄帝说:「要让神和鬼辅助我,首先要考察自己的智谋。」说的就是天官和人事罢了。』

兵谈第二

量土地肥瘠而设立城邑,建城要适应地形,人数要适应城的大小。三相适合,内部可以固守,外部可以战胜敌人。在城外部战胜敌人,在城内部作好防备,胜和备相互呼应,就像符节相合一样,没有差错。

治兵就像治地,无形的策略就如邃天之妙,生于无,就能神秘莫测。大的方面没有间隙,小的方面也无漏洞。明了禁令住所开放和关闭的情况,民众流散就加以收拢。不肥沃的土地就加以整治。土地广大且能整治,国家就富;人口众多而又有制,国家就治理。富治之国,民众不发动,甲士不暴动,而威制天下。所以说:兵胜于朝廷。不暴动甲士而获胜,是因为国君的胜利;临阵而获胜,是将帅的胜利。

战争兴起,不可心忿而兴兵。见到胜利的可能就行动,见不到胜利的可能就停止。祸患在百里之内,不要兴师一天;祸患在千里之内,不要兴师一月;祸患在四海之内,不要兴师一年。

将帅在上不能为天所制,在下不能为地所制,中间不能为人所制。宽不能激发而发怒,清不能贿赂以财富。心狂、目盲、耳聋,用这三个违背的情况率领士兵很难获胜。

兵所到的地方,羊肠也能胜,锯齿也能胜,缘山也能胜,入谷也能胜,方也能胜,圆也能胜。重者如山、如林、如江、如河,轻者如炮、如燔、如垣压之,如云覆之。使人聚不能散,散不能聚,左不能右,右不能左。兵如总木,弩如羊角,人人无不腾陵张胆,绝乎疑虑,堂堂决而去。

制谈第三

在制定军事策略时,必须先制定规则。规则制定清楚,士兵就不会乱动,士兵不乱动,形势就明朗。指挥士兵用金鼓来指挥,即使有一百人也能各自为战。陷入混乱的阵列,则一千人也能尽力战斗。军队若覆没,则万人都会一同杀敌。这样,天下就没有人能抵挡得住。

古时候,士兵有什伍制度,战车有偏列的编制,鼓声一响,旗麾一挥,首先登上敌阵的人,从未不是多力的国士。首先战死的人,也从未不是多力的国士。

损失敌方一人,却要损失我方百人,这是资助敌人而伤害自己极深的事,可是世俗的将领却不能禁止。征调士兵分别作战,有的就逃归,有的在作战中自行败北,逃回的伤亡就极大,世俗的将领也不能禁止。在百步之外杀人的,是弓矢;在五十步之内杀人的,是矛戟。将领如果已经擂起战鼓,士卒已经喧哗,弓矢和矛戟都已用尽,则后备的利器就须立即发挥作用了。上述几项情况,若内部不能自行败坏,世俗的将领便无法禁止。士兵失掉编制,战车失去编制,奇兵就丧失了将领而逃走,大部队也逃走了,世俗的将领不能禁止。若将领能够禁止上述四项情况的发生,那么这样的将领就如高山一般无人可比,深水一般没人能及,而坚固的阵势则任何军队都能进攻它。不能禁止上述四项情况的发生,就如同没有舟楫要渡过江河一样,那是不可能的。

图片

人民并不是讨厌活着而喜欢死亡,只看将帅的号令是否严明、法制是否周详而定。严明了就能使士卒在前面敢于冲锋陷阵,后面不敢退缩,这样就能做到一人可挡万人。为何这样呢?原因就在于实行了先赏后罚的制度。在作战前明确赏赐士兵,对临阵退缩者坚决罚处,这样就如同发射箭矢一般准确无误地指向了目标,行动起来就会取得成效。

如果让一百人作为一个卒队,则千人都会成为一个司马;如果让万人作为一个卒队,则一万人都会成为一个将军。用少数的兵力去对付众多的敌人,用弱小的兵力去对抗强大的敌人。如果让我说的话传到三军之中去,对一个违反号令的士卒都不予以惩处的话,那么父亲也不敢舍弃儿子,儿子也不敢舍弃父亲了,更何况是全国的人民呢?

一个强盗在集市上持剑行凶,成千上万的人都逃避他不敢当其锋。我认为这并非是一人的勇敢和众多人的怯懦所致,而是因为“必死”与“必生”两者情况本来就不一样。如果听从我的战术方法的话,那么一个人就足以使千军万马对他莫敢当前、莫敢随后而挡住他的去路了。这样的一个人就是王伯所率领的军队。

有统率九万军队的人在天下诸侯中却无人能敌得过他,这个人是谁呢?答曰:是桓公。有统率七万军队的人在天下诸侯中却无人敢敌挡他,这个人是谁呢?答:是吴起。有统率三万军队的人在天下诸侯中却无人敢敌挡他,这个人是谁呢?答:是武子。现在天下的诸侯士卒人数都不下于二十万,然而不能建立功名威震诸侯的原因,就在于没有明确地规定出禁舍开塞的政策和制度。如果明确了他的制度,一个人能战胜的情况十个人也能这样战胜了。十个人能战胜的情况一百人、一千人也能这样战胜了。所以说:准备好我所需的武器装备,培养好我军战士的勇敢精神,发起攻击时如猛禽俯冲而下般势不可挡,如江河决堤般汹涌澎湃。

现在国家正遭受忧患的威胁时,便以厚重的礼物去访问友好国家以求解救之计;以爱子去结交某国以作抵押;以割让领土去满足某国的要求——这样即使得到天下的帮助其实际兵力也不到十万,其实能作战的士卒也不过几万人而已。那些前来进攻的敌军士兵都对我们说:“不要让我们处于你们的下风位置去打仗。”其实他们是不敢与我们作战的。

衡量我们国内的人口,没有比五个人一伍更能选出有才德的人了。按制度组织十万人左右的军队,国君一定要能使他们穿上我们的衣服,吃我们的食物。作战如果不能取胜,防守如果不能坚固,不是我们的士兵的过失,是由于国内有些人造成的。其他各国帮助我们作战,就如同劣马和良马一起赛跑,劣马只能跟在后面奔驰,怎么能继承我们的后继者呢?

我们利用天下有用的东西,制定出有益于我们的法律制度;修订我们的法令,明确我们的奖赏惩罚,使天下的人不是种地的和不是作战的就没有饭吃,不是种地的和不是作战的就不能获得官爵,让人们都高举胳膊争着去种地、去作战,这样天下就没有敌手了。所以说:“发号施令,诚信在国中通行。”

有人提出有可以战胜敌人的计谋,不要许诺空话,一定要试试他的作战能力。

看到别人拥有土地,希望也有自己的土地,那就必须分得别人的土地而占有它,但必须在国内有贤能的人为臣。没有贤能的人为臣而想要夺取天下,一定会打败仗杀掉将领。像这样即使打了胜仗国家的实力却越来越削弱,得了土地而国家越来越贫穷,是因为国内政治制度的弊端造成的。

战威第四

军事作战,有以道胜,有以威胜,有以力胜。讲习兵法,分析敌情,使敌军失去士气而溃散,即使形式完整也不能使用,这是道胜。研究法制,明辨赏罚,便利武器装备,使民众有作战的决心,这是威胜。打败敌军,杀死敌将,占据城池,发动伏击,使敌军溃败,夺取土地,成功后才返回,这是力胜。王侯能做到这三条,所以能有三胜。

将领作战依靠的是民众,民众作战依靠的是士气。士气实则斗志旺盛,士气丧则逃走。

在兵器没有动用之前,向民众指明利害关系有五条:一是庙胜之论,二是受命之论,三是踰垠之论,四是深沟高垒之论,五是举陈加刑之论。这五条,都是先分析判断敌情然后行动的,所以可以击破虚弱的敌人。

善于用兵的人,能掌握主动权而不被敌人掌握。掌握主动权就是抑制敌人的关键,命令就是统一民众的方法。民众不讲明利害关系就不能随机应变,所以国君没有疑惑的命令,民众就不会专一听从;指挥没有疑惑的事,民众就不会随机应变。没有不坚信国君的民众而能得到他的力量的,没有得不到民众的力量而能压倒敌人的。

所以命令的原则是,小过不要更动,小疑问不要重复。所以上级没有不疑惑的命令,民众就不会专心听从;指挥没有疑惑的事,民众就不会随机应变。没有不坚信国君的民众而能得到他的力量的,没有得不到民众的力量而能压倒敌人的。

所以国家必须有礼、信、亲、爱四种义理,才可以使民众饥不择食。国家必须有孝、慈、廉、耻四种道德,才可以使民众死不择生。古代率领民众必须先实行礼信然后给予爵禄,先实行廉耻然后实行刑罚,先实行亲爱然后实行法治。

所以作战必须从根本上勉励士卒象心动使四肢活动一样有效。志气不勉励则士卒不会为节操而死;士卒不为节操而死则众兵不会作战。

勉励士卒的方法是:民众的生活不可不厚;爵位的等级、死亡丧葬的厚薄、民众所营求的不可不分明;必须是依据民众所生活的而制定,根据民众所营求的而明确显现。乡里相约互相劝勉,死亡丧葬互相援救,兵役互相跟随,这就是民众互相勉励的。

什伍编成如亲戚般互相关心,卒伯编成如朋友般互相敬爱。兵阵静止如堵墙般坚实牢固,兵阵行动如风雨般迅猛敏捷;战车不乱行其他道路留下深深的车辙纵横交错;士卒不退回站成一排如同连绵不断的树林。这就是本于兵法的基本作战原则。

土地是用来养活民众的;城池是用来守卫土地的;战争是用来守卫城池的;所以致力于耕作的民众就不饥饿;致力于防御的城池就不危险;致力于作战的城池就不被围困。三者是先王的基本大事。本务之事是军事最急迫的事务。

所以先王专注于军事事务有五个方面:积贮不多则士卒不能行动;奖赏不多则士卒不劝勉;武士不精选则众兵不强;武器不便用则兵力不强壮;刑罚不得当则兵众不畏惧。务求这五个方面;沉静时能坚固防守;行动时能完成攻击目标;王国富民;伯国富武士;谨慎的国家富大夫;亡国富食府;这就叫做上满下漏有忧患无所救助。

所以说:选拔贤能任用人才不用占卜吉利也可办事顺利;严明法令审慎命令不用求神问卜也可事必吉祥;尊崇功臣优待劳兵不用祈祷神祠也可得福。又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圣所重视的是人事而已。

一支辛勤劳苦的军队,将领一定要先考虑自我付出。酷暑的时候不张开伞遮阳,严寒的时候不忘披上重衣,遇到险峻的情况必定身先士卒徒步涉水,水源的水井挖成后士卒才取水喝,军队中的粮食煮熟后士卒才吃饭,营垒建成后士卒才住宿休息,劳苦与安逸一定要与士兵们同享。像这样,军队即使长久作战也不会疲惫不堪。

攻权第五

军队因为沉着冷静而取胜,国家因为齐心协力而胜利。力量分散的人会软弱,内心疑虑的人会背弃。力量弱小所以进退都没有豪迈之气,放跑敌人不能将其抓住,将吏士卒的一举一动都受限制。内心既然产生了疑虑背弃的想法,那么即使决意行动也难以有所建树,行动决定之后却难以制约,口中虚言假语。将领没有从容镇定的表情,士卒没有经过严格训练,进攻必定会失败,这样的军队叫做疾陵之兵,不能用来战斗。

将帅的心思,就像身体的支节一样重要。他们的心怀诚意,支节就会有力;他们的心怀猜疑,支节就会背离。将帅如果不从内心制约自己,士卒就不会对行动有积极性,即使侥幸取胜,也不是用兵的权谋。

民众没有同时畏惧两件事物的,只会怕敌人怕我军,不会怕我军怕敌人。让敌人遭受失败会畏惧我军,树立我军的威严会使敌人畏惧。所以,懂得胜败道理的人,一定懂得畏惧和侮辱的权术。

不让我用的人是因为没能取悦他的心;不让其举用的人是因为没能让他畏惧你。爱在下级就会顺畅,威在上位就会树立,爱因此不会二心,威因此不会冒犯。所以善于带兵打仗的人,只是用爱和威罢了。

作战不一定取胜,就不能谈论作战;攻城不一定能拔城,就不能谈论攻城。不这样的话即使赏罚也不值得信任。信任产生在预计之前,行动在迹象未露之时,所以民众已经聚集在一起却不能虚张声势,士兵出击不是白白归来,寻找敌人就像寻找丢失的孩子一样,攻击敌人就像救人于溺水一样。

占据险要的地方不会想要作战,挑战的人不会想要完美地打赢战争。凡是秉持正义而战的人,可贵之处是从我这边发起行动。如果为争私利结怨而应战,那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应战。怨结虽然产生了,但要等一段时间后再去应对它;所以战争必须要等待合适的时机,让事情平息一定要有防备。

军队有的在朝廷就能取胜,有的在野外就能取胜,有的在市井就能取胜,战斗就能得到胜利,屈服就会失败,侥幸以不败而取得胜利,这是由于没有预料到对方惊慌恐惧而勉强取得胜利的。勉强取得胜利,并不是完全取得了胜利。不是完全取得胜利的,就不懂得用兵权谋的道理。所以明智的君王在发起进攻时,随着战鼓和号角的节奏,士兵们进退有序,使用兵器也很有节奏,不求胜利而胜利自然到来。

军队有的攻破戒备、威势全无而取胜,是因为他们的作战方法有规律可循。有的武器用具预先就已确定好,他们应对敌人的行动很周密,他们的总指挥官也很高明。所以五个人编为一伍,十个人编为一什,百个人编为一卒,千个人设有统帅,万人设有将军。周密极了,早晨替死去的军队换上旌旗之后即代替他们出征,傍晚替死去的军队换上旌旗之后即代替他们回营。权衡敌我双方的情况并制定了正确作战计划之后才举兵作战。

所以凡是集结起士兵千里者需要用十天时间,百里者需要用一天时间,一定要集结到敌人的边境。士卒集中了,将领也到齐了,深入敌境,拦腰截断道路,包围其坚固的大城大邑,命令士兵逼近城根,利用地形和险要的地势攻击敌人要塞。占据了一座城邑而多路把守,截断敌人的道路,敌军的将帅不能指挥军队,吏卒也不能同心协力作战;有不听从指挥的人,就是我打败敌人的地方。敌救兵还没有来到而一城已经攻下。

渡口桥梁还没有毁坏,险要关口还没有修筑,城防险阻还没有设置,护城壕还没有挖好,那就算有城也不能守。边远的堡垒还没有进入我方的防御圈,戍守的边客还没有回归,那就算有城也像没有一样。六畜还没有集中起来,五谷还没有收割完,钱财用度还没有收敛齐备,那就算有资财也像没有一样。敌方城邑空虚而资财穷尽的,我方像趁其空虚而进攻它。《孙子兵法》说:“能独自出入敌境、夺取敌人资财而不被敌人接刃的。”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守权第六

凡是防守,只采取守势不主动出击,利用城郭、坞壁、险阻地形等防守工事进行作战,不是好的防御者。好的领导者,应该是掌握精锐部队,装备着坚甲利刃的勇士,都在城内,他们负责守卫城郭,当敌军来攻时,他们就出而击之,使敌军受到重创。而一般的守城军队则不出击。敌军攻城,守军受到重创,即使敌人有强大的攻城部队,也不能持久。而一般守城的军队却往往被敌人的攻城部队所吓倒。

守城时,一定要扼守险要地带。守城的法则,是每丈长的城墙派十人防守,勤杂人员不算在内。出击的部队不守城,守城的部队不出击,这就是守城的法则。所以守城时,要有十倍于敌的兵力才能出击,而不能轻易把兵力调出城外。

一座万丈高的城池,需要有一万人防守。城池深而宽,城壁坚固而厚,守城的士卒齐备,军用物资储备充足,弓箭、箭矢和矛、戟等武器都精良。这是守城的法则。

如果敌军不下十余万人来攻城,就有前来救援的军队,城就不是那么容易攻下的。如果没有前来救援的军队,城也不是那么容易被攻下的。

如果敌人城防坚固,又确实有救援部队,那么守城的军民就会全力以赴地守卫城池。即使是一年之围,守城的军队也会有余力来对付敌人的进攻。如果敌人城防坚固但救援不力,那么守城的军民就会站在城头上流泪,这是人之常情。如果被迫打开仓库进行救济和抚恤,也不能制止这种局面。这时只有将豪杰勇士和精锐部队集中在城前,而老弱病残者在后掩护,才能坚守。

如果有十万敌军围城,一定要打开城门出击,并派兵在后掩护。出击要扼守关隘要道,只以救出被围的部队为限,不要断绝敌军的粮道。这样内外呼应就能解围了。

如果解围显示我们没有诚意,显示没有诚意的话,敌人就会掉头来对付我们。这时我们就可以让后面的壮年战士前进,而让前面的老弱病残者先退回。这样敌人就没有勇气前进,守城的军队也能安全撤退。这就是使用权谋的法则。

十二陵第七

最有威力的胜利,在于毫不变动;最实惠的恩惠,在于因时制宜;最关键的机遇,在于应付事情;最重要的战斗,在于调治气息;最有效的进攻,在于出其不意;最成功的防守,在于外表的装扮;最能避免过错的做法,在于度数准确;最能解决困境的措施,在于事先准备;最谨慎的做法,在于对小事的警惕;最明智的举措,在于治理大势;消除祸患的办法,在于坚决果断;获得众人的信任,在于对人以诚。

最大的悔恨,在于任用奸邪;最大的罪恶,在于屠杀无辜;最大的偏私,在于营私舞弊;最大的过失,在于不喜欢听自己的过错;最大的浪费,在于耗尽民财;最大的不明智,在于受人离间;最不实在的事情,在于轻率行事;最闭塞浅陋的见识,在于远离朴实;最大的祸患,在于贪图财利;最大的祸害,在于亲近小人;最大的失败,在于没有坚守;最大的危险,在于没有号令。

武议第八

所有军队都不攻击没有过错的城市,不杀害无辜的人民。如果杀害别人的父亲和兄长,抢夺别人的财物,占有别人的子女,这都属于强盗行径。所以,用兵的目的是为了平定叛乱,禁止不义行为。军队所针对的是那些贪暴的君主和误国的宰相,而不是一般的老百姓。

大国的农战政策,小国的救援防守,次一等国家的供养措施,都不应偏离根本原则。农战之外不应索取权势,救援之外不应索取援助,供养之外不应索取资财。

如果对外出征却不能作战,对内防守却不能固守,就应当在集市上加以征讨。集市是为了供给作战和防守的。没有大国援助的小国,必须有小国供给其集市。

处死某人是为了表明武力的严肃性。处死一人而使全军震惊的,就处死这个人。处死一人而使万人高兴的,就处死这个人。处死的目的贵在树立威严,奖赏的目的贵在树立恩德。该杀的虽然地位高贵也一定要杀他,这是刑上究责的原则;奖赏要普及到牛童马圉,这是赏下流的原则。能够刑上究责、赏下流,就是将领的武德,所以君主重视将领。

将领擂鼓挥旗,身临难关,指挥作战,两军相接,勇者得胜,怯者失败。因此,存在亡、安、危的各种情况都在鼓声指挥的这一瞬间决定。怎么能不重视将领的作用呢?

擂鼓挥旗,身临难关,两军相接而勇者得胜,怯者失败,这种情况并不难做到。古人说:“没有战船而能攻,没有战车而能守,这就是不善之军。”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就是国家没有市的原因。市是各种货物集中交易的地方,市通过贱买贵卖以吸引士人。一个人一斗米,马三斗豆麦;人有饥饿之色,马有瘦弱之形,原因何在?是市没有生产粮食而官府没有统筹调度的缘故。所以,提鼓挥旗,身临难关,两军相接而勇者得胜、怯者失败的现象出现很容易;但真正做到治理好粮食、调度好士卒却很难。

起兵就是要战士身穿甲胄生虮虱也要效命沙场。像老鹰捉兔子那样单独一军深入敌方腹地,侵入对方室内者,不是出奇制胜的举动,而是因为有所畏惧。

姜太公姜望七十岁的时候在朝歌宰牛,在盟津卖食,多次上书周文王都不被采纳,人们都认为他是个狂老头。可是遇到周文王以后提三万兵卒一战而定天下,若不是他擅长兵法怎么能取得这样的功业呢?所以有诗说:“良马有计谋,路远可致之;贤士有合作之心,大道可明。”

周武王讨伐纣王时领兵渡过盟津,右军打着旄旗左军挥动着大斧在前开路,勇士三百人在后面冲锋陷阵,兵士三万人在后面跟进。而纣王的军队有百万之多在牧野摆开庞大的阵势。纣王招募勇士请来飞廉、恶来二人为先锋在前面冲杀作战开路。阵地上广阔数百里。周武王并没有撤退老百姓作战而兵不血刃就打败了商纣王诛灭了凶暴的君主纣王,也没有呈现一点吉祥的征兆异象出现是由于人事的修治不修治而形成的。

现在世上的将领考察吉凶、预测祸福、观察星辰风云的变化求得能成功立功的策略。臣认为很难有把握。将领在上天之下、大地之上无所制约;国内国外也无所制约;应当是上不制于天、下不制于地、中不制于人的人。所以军队是凶器,发动战争是违背道德的;将帅是行死之官。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不要用兵打仗。

在上没有可依托的国君,在下没有可统治的百姓,在后面没有可以依靠的盟主,在前面没有不可对抗的强敌。一个人的军队,凶猛如狼虎,迅猛如狂风,威猛如雷霆,声势浩大,天下都被震撼。

最理想的作战方式就像水一样,水虽然是软弱无力的,但只要是触碰到了丘陵,丘陵也会为之崩溃,没有其他原因,只因为水性专一而触碰实在。现在以莫邪之利,犀兕之坚,三军之众,只要有所指挥,那么天下就没有人可以抵挡他们的进攻了。

吴起和秦国作战,他睡在不平整的田地中,用粗陋的草席盖在身上,用来遮蔽霜露,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是因为他不自视高人一等。讨得别人的死不会去索取尊贵的东西,让别人竭尽全力也不会去责求礼仪,所以古代披甲戴胄的士兵不会拜见,这就是为了避免给别人带来麻烦。现在的人让别人出力却想要他们去送死,竭尽他们的全力,自古至今,从来没有听说过。

将领接受任命的那天,就忘掉自己的家庭,布置军营驻扎野外就忘记自己的亲人,擂鼓进击就忘记自己的身体。吴起临战时,左右进剑。吴起说:“将领专门主管旗鼓而已,面临危难时作出决断,指挥士兵执兵作战,这才是将领的事情。持一剑的任务,并不是将领的事情。”

三军成行列行进,先宿营再三宿后越过三个宿营地,剩下的部队就像决川源一样迅速继续前进。望见敌军在前,根据敌人的情况而使用兵力。敌人士兵自白用垩(白色涂料)染白(以辨别敌我),敌人士兵自赤用赭(红色颜料)染赤(以辨别敌我)。

吴起和秦军还没有完全交战,有一个不怕死的士兵,斩获了两个敌军的头颅而还来。吴起立刻下令斩杀他。军吏进谏说:“这是个有才能有技能的士兵啊,不可以杀掉!”吴起说:“有才能有技能的士兵确实是国家的珍宝,但并不是我的命令。”于是还是杀了他。

将理第九

法官是治理事务的人,是管理万物的主人,不能偏袒任何一个人。一个人如果能够不偏袒任何人,那么万物都会来到这里得到控制和管理,也就是得到了生存的秩序。

贤明的人不会眼看着有人去救助囚犯,即使有钩弋兵和弓箭手在旁边,也不会去追赶。因此,善于审理囚犯的人,不必等到用鞭杖打伤人背,严刑拷问,囚犯们就会自己招认了。

用鞭杖打人背,用烙铁烧人的肋骨,用绳子绑人手指,然后审讯囚犯,让他招供认罪,这样一来,即使是豪勇之士也会因刑讯而违心自诬。

现在民间流行的说法是:'家有千金的人不会死,有百金的人不会受刑。’让我来告诉你们,即使有尧、舜的智慧,也不能说一句话;即使有万金的家产,也不能用一文钱。

现在审理案件,小案有不下数十件,一般案件有不下数百件,大案有不下数千件。审理案件牵连到的,首先是亲戚、兄弟,其次是婚姻、家室、朋友故旧,再其次是知识故人。这样一来,种田的农民都不能离开田地到其他地方去;做买卖的商人都离不开店铺;士大夫离不开官府。这些与犯罪有关的人都关在监狱里,军队法中说:'十万大军出征,每日耗费达千金。’现在良民有十万之多,都关在监狱里,皇上不能省悟,我认为这是很危险的。

原官第十

所谓官,就是治理事务的人,是治理天下的根本。制度,就是明确划分士、农、工、商各自的职责,是治理天下的分工。贵族封爵、富有俸禄一定要和其地位、能力相符,是尊卑的区别。

喜好善事、惩罚恶事,端正视听法律,是统计人民的总章程。平均分配井田,调节征收的赋税,是取得民心的法则。计算工匠的数量,准备器物用具,是发挥工匠专长的前提。分封土地并堵塞奢侈之路,是杜绝怪诞、禁止放纵的关键。

守法、查处违法是臣下的节操,明法、查处验证是君主的才能。使君主明法,按劳取酬,是臣下和君主执掌权力的关键。严明奖赏,严格惩罚,是禁止奸邪的办法。审慎开放与关闭,坚持一个准则,是治理天下的关键。

上面的情况传达到下面,下面的情况反映到上面,是君王听政的关键。知道国家资源的多少,合理使用它。知道对方弱的地方,是强大的关键。了解对方的动态,是决定自己行动的基础。

官分文武,是为王的两种手段。祭祀和法度统一规定,是天子的重要制度。游说和间谍没有擅自进入的道理,是正确议论的准则。

诸侯有谨守天子之礼的,君臣世代相传,继承了王的命令。如果有人改朝换代,背离了王的英明德行,那么按照礼就可以讨伐他。官无繁杂的事务治理,上面没有庆祝、奖赏之举,人民没有诉讼案件,国内没有经商的人,这是王的治理达到的理想状态。明确举荐、上达天听,在于君王能明察秋毫。

治本第十一

治理国家靠什么呢?回答说:没有五谷杂粮就不能填饱肚子,没有丝麻就不能遮体。所以有粮食粒粒,有遮体缕缕,男人耕田,女人织布,人民没有两件事,就有积蓄,男人没有雕琢刻镂的事,女人没有绣花织带的工作。

木头做棺材必定流脓,金器做棺材必定生锈,圣人用陶器做棺材,天下都没有浪费。现在金木做棺材不生锈,马牛做棺材不产毛毯。这是治国的根本失去了。

春夏男人出田野,秋冬女人织布,人民就不会困苦。现在粗布不遮体,糟糠不饱腹,政治失去了本原。

古时土地不分肥沃与不肥沃,人民不觉勤惰,古人得到什么,今人失去什么了呢?耕田的人不能把田耕到底,织布的人天天停织,却是什么缘故呢?原来是由于自私自利的风气。所以耕者不把田耕到底,织者不把布织到底,自私自利的风气一盛,就会出现人人自私、共同贫困的现象。大家贮藏食物和财物都自私自利起来,故出现了有一个儿子十个父母就不加给他一饭;只有一个父母有十个儿子就不减少一饭的情形。又出现了酗酒赌博、招摇撞骗、抢劫偷窃等坏事。

如果使人民没有私心,就可以天下一家,没有谁在寒冷时偏给谁暖,饥饿时偏给谁吃。所以有十个儿子一个父母也不加给他们一饭;一个父母十个儿子也不减少他们的一饭。那么人民一旦犯法就加以拘禁而处治,又怎么不会成为人民的父母呢?好的政治制度是掌握这种做法的,使人民没有私心,所以作为下面的不敢自私自利,作为上面的人也不敢欺压人民。

要想根本返回到无为而治的境地,只要使人民有一个共同的准则就行。人们有一个共同的准则就不会发生争夺、出现私心,监狱就空了,田野就堆满粮食,安定了人民并怀柔了远方的人,这样国内就没有了“难”字当头的叛乱和暴动,达到了政治的最高境界了。

苍苍茫茫的上天和昊昊冥冥的大道是无法知道的;统御天下的帝王是什么法则呢?过去的历史是无法赶上的,未来的日子是无法预料的,求索历史的人应当从自身开始研究。

所谓天子有四种最重要的:第一是具有神奇般的聪明智慧;第二是广施恩德、普照四方;第三是能妥善安排各种政务;第四是无敌于天下。这就是天子的事。

野生动物不能作为祭品,同时学习多种学科的人不能成为通儒。今有的人说:“一百里的大海,不能供一个人洗澡;三尺泉的水,足以解除三军人马的渴。”我的意见是:陷入贪欲的困境于无度、助长邪恶的闸门于不禁。

最高的境界是神仙般的化境、其次是因循事物的自然规律、其下是不耽误农时、不损害民财。实行禁止制度必须用强力建成、实行奖赏制度必须用文治建成。

战权第十二

兵法说:「计算战斗力时,如果有一个人背靠悬崖,那敌人就会紧张无力;如果有一个人攀上悬崖,那敌人就会惊恐万分。所以作战贵在使自己处于不可胜的地位,然后去争取胜利。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真正取得胜利。」战场上,我们与敌人交锋,敌来我往,相为胜败,这是战争的规律。

真正的信念在于神明,作战的决断在于深思熟虑。有时候实际情况与我们的判断相反:我们认为有的地方有敌人,实际上却无;我们认为没有的地方有敌人,实际上却有。我们怎么知道实际情况呢?只能靠自己的判断。

古代圣明的君王传下来的经验是:办事公正,去除奸诈,存心慈爱,怜惜人命,决定没有留下后患。所以懂得作战的人,首先考虑到没有准备好的失败,怎么可以贸然进攻必定要攻下的阵地呢?轻率进攻而求得战胜的,敌人必定会图谋报复;我军一旦进攻,敌人必定制胜。所以兵法说:「敌人求战我们就交战,敌人前来进攻我们就乘机出击,如果敌人不来进攻,我们就不要勉强挑起战争,否则,必定失利。」

军队丧失锐气就会失败,临阵畏缩不敢进攻就会失败。军队没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性质是不会制胜的。将领的意图下级要不加怀疑地服从,攻击敌人无坚不摧则可加以控制,将领观察明确而又居高临下则可给予威严。用兵的艺术莫过于此了。

作战要沉着冷静而坚定决心,不能轻率从事;进攻要有节奏而不可无谓消耗兵力;水战要能突破敌阵而不可混乱;雷战要迅猛而不可失去威势。就是要这样在总体上造成有利的态势置敌于死地而后求战以获胜。

只有把这些作战思想提升到国家决策的高度去讨论、去执行,才能使敌国不战而降。

重刑令第十三

将军带领的人数在1000以上,如果作战时失败,选择坚守不降,离阵逃逸,这样的人就叫做“国贼”。这种人将被处以死刑,家族也将受到惩罚,开除出军队,挖掘其坟墓,把他的骨头公之于众。如果带领的人数在100以上,如果作战时失败,选择坚守不降,离阵逃逸,这种人就叫做“军贼”。这种人将被处以死刑,家族也将受到惩罚,他的妻子和儿女将被送入官府做奴隶。为了使士兵内心深处对刑罚畏惧,所以先王会在前面明确制度,对违反制度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惩罚。惩罚严厉了,士兵就会内心畏惧;内心畏惧了,就会对外更加勇猛。

军队中的编制规定:5人为一个伍,互相保护;10人为一个什,互相保护;50人为一个属,互相保护;100人为一个闾,互相保护。

如果有违反命令的人,被人揭发就可以免除罪责,如果知道有人违反命令却不揭发,那么整个伍都要受到惩罚;什和属的规定也是一样的。如果官员自什长以上,一直到左右的将军,上下互相保证没有违反命令的人。如果有违反命令的人,被人揭发就可以免除罪责,如果知道有人违反命令却不揭发,那么都要受到惩罚。

这样,什、伍之间互相连接,上下之间互相保证,就没有人敢做坏事,就没有人不揭发罪行。父亲不能为了私心袒护自己的儿子,哥哥不能为了私心袒护自己的弟弟,更何况一起住宿吃饭的普通士兵呢?怎么会有违反命令却互相袒护的人呢?

分塞令第十五

中军、左、右、前、后军,都有各自的驻地,挖好行营后用行垣围绕起来,使军队各自互相隔绝,不能通行。将有分地,帅有分地,伯也有分地,都要挖好沟堑,树立营门,让非本百人的人不得进入。如果来了不属本百人的人,伯长要处死他,如果伯长不执行命令反而去袒护他,就按同罪论处。

军中的纵横道路,一百二十步远的距离立一个府柱,量好人数与所占地,府柱相互能看见,禁止人员通行,清查道上的人,除非有将吏的符节才能通行。打柴、放牧的人都要结队而行,不成队伍者就禁止通行。军官和下属没有符节,士卒没有队伍者,就从横门处抓来治罪。超越职权干预地方行政者,处以死刑。所以,对内有扰乱命令和犯禁令的行为,则外部无不获胜之理。

束伍令规定:五人编为一伍,共用一符记,收于将吏处所,如有人逃亡而获得他人代为伍者,逃亡者以同伍抵罪,代者无罪。若无人代替逃亡者,则逃亡者处以死刑,家眷流放边地。获得敌方将领者,得其首级者可免罪;若从敌方将领那里获得其他部位首级者,则以原部门将领的首级抵罪。如将领逃亡被获者,则捕获者以其官阶相当的将领抵罪;如果无人可代被获者受罪,则按照逃离军令的法令处置。

作战诛杀的法令规定:什长可诛杀十人,伯长可诛杀什长,千人之将可诛杀百人之长,万人之将可诛杀千人之将,左右将军可诛杀万人之将,大将军可诛杀无不得诛。

经卒令规定:经卒以经令来区分,分别为三分:左军举苍旗,士卒戴苍羽;右军举白旗,士卒戴白羽;中军举黄旗,士卒戴黄羽。士卒都有五章:前列举苍章,第二列举赤章,第三列举黄章,第四列举白章,第五列举黑章。

次以经卒,失落章记的有罚。前列第一五行,把章记放在头上;第二五行,把章记放在颈上;第三五行,把章记放在胸前;第四五行,把章记放在腹上;第五五行,把章记放在腰上。这样布置以后,士卒没有不是各归其吏的;吏也没有不是各归其卒的。见有非本部的人而不盘问的,见有混乱而不禁止的,就按其罪行惩处。

鼓声一响就开始战斗,那么前行的进犯就如同冒死一般;后行的进犯则辱没众人。超过五行而前进的有赏赐;超过五行而退后的则有诛杀之罪。这样用来了解进退先后的吏卒的功过。所以说:“鼓声之前如雷声响彻云霄,行动起来迅猛如暴风骤雨般迅猛而不可阻挡。”没有人敢阻挡在前面,也没有人敢乘机跟在后面。这说的是军队行动有法度。

勒卒令第十八

金、鼓、铃、旗四者各有法。鼓之则进,重鼓则击。金之则止,重金则退。铃,传令也。旗麾之左则左,麾之右则右,奇兵则反是。 这四样东西(金、鼓、铃、旗)在战争中各有各的用途。比如鼓声响起,士兵就会向前进攻;如果鼓声更响亮,那就表示要猛烈攻击。金子出现,士兵就会停止前进;如果金子更多,那就表示要撤退。铃是用来传递命令的。旗帜向左飘扬,那么就向左移动;旗帜向右飘扬,那么就向右移动。但是如果是用奇兵作战,那就要反过来使用这些方法。

一鼓一击而左,一鼓一击而右。一步一鼓,步鼓也。十步一鼓,趋鼓也,音不绝,鹜鼓也。商,将鼓也。角,帅鼓也,小鼓,伯鼓也。三鼓同,则将、帅、伯其心一也。奇兵则反是。 每一下鼓声和敲击都代表一种指令,比如左移或者右移。每走一步就敲一次鼓,这就是步鼓。每走十步就敲一次鼓,这就是趋鼓。如果鼓声连续不断,那就叫做鹜鼓。商是将军使用的鼓,角是元帅使用的鼓,小鼓是伯爵使用的鼓。当三面战鼓同时响起时,那么将领、元帅和伯爵的心意就会一致。但是如果是用奇兵作战,那就要用相反的方法。

鼓失次者有诛,喧哗者有诛,不听金、鼓、铃、旗者有诛。 如果鼓声没有按照规定的顺序响起,或者有人大声喧哗,或者有人不听从金、鼓、铃、旗的指挥,那么就要受到惩罚。

百人而教战,教成,合之千人。千人教成,合之万人。万人教成,合之三军。三军之众,有分有合,为大战之法,教成,试之以阅。 首先训练一百人的战斗技能,等他们学会了之后再集合一千人进行训练。一千人学会之后再集合一万人进行训练。一万人学会之后再集合全军进行训练。全军的士兵分为不同的部分,有时候会合并在一起进行大规模的战斗,这就是大战的战术。等到他们都学会了之后,就要通过实战来检验他们的学习成果。

方亦胜,圆亦胜,错斜亦胜,临险亦胜。敌在山缘而从之,敌在渊没而从之,求敌如求亡子,从之无疑,故能败敌而制其命。 无论是方形阵型、圆形阵型、交错阵型还是临险阵型,都能取得胜利。无论敌人是在山边还是水边,都要紧随其后。追求敌人就像追求失去的孩子一样,毫不犹豫地追赶他们。这样就能打败敌人并控制他们的生命。

夫蚤决先敌,若计不先定,虑不蚤决,则进退不定,疑生必败。故正兵贵先,奇兵贵后,或先或后,制敌者也。世将不知法者,专命而行,先击而勇,无不败者也。 要尽早做出决定并率先行动。如果计划不能提前制定好并且考虑不够周到的话,那么军队的进退就会变得不确定而且犹豫不决。这样一定会失败的。所以正常的军队要先发制人(即率先行动),而奇兵则要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时候出击(即后发制人)。无论是先发还是后发都是为了战胜敌人的策略。现在的将领们如果不懂这个道理的话,就会随意发布命令而不加思考(即“专命而行”),结果往往是勇猛有余但却必定失败的(即“先击而勇”)

其举有疑而不疑,其往有信而不信,其致有迟疾而不迟疾,是三者战之累也。 在战争中有时候要犹豫一下(“举有疑而不疑”),有时候要坚决执行命令(“其往有信而不信”),有时候要缓慢前进(“其致有迟疾而不迟疾”)。这三种情况都会影响到战争的结果(“是三者战之累也”)

踵军令第二十

所谓“踵军”,就是距离大军一百里远的地方,他们会在那里做好三天的粮食准备。然后在大军前面出发,成为战时的配合部队。当配合部队准备好后,就会起用“踵军”,并犒赏士兵,让他们做好战斗的准备。这就是所谓的“趋战者”。

“兴军”的意思是,先让“踵军”出发,然后再起用配合部队。他们的行军速度是大军的两倍,离“踵军”也有一百里的距离。他们也会做好六天的粮食准备,让士兵做好战斗准备,并分配兵力控制关键地区。如果取得战斗胜利,就会继续追击敌人;如果没有战斗,就会按兵不动地前进。对于返回的“踵军”,如果遇到就进行惩罚。所以说,胜利的关键在于将领如何运用这四种战术。

军队是由十人组成的小队,有的是分开的,有的是集合的。这些都需要提前规划好,守卫要塞和桥梁,并将士兵分配到各个地方去。当“合表”准备好后,所有的士兵都会集合起来。大军需要提前准备好足够的食物,保证在战斗中不缺食。命令一发出就要立即行动,不遵守命令的人将会受到惩罚。

所谓“分塞”,就是指四境之内,当“兴军”和“踵军”已经出发时,那么四境之内的人民都不能随意行动。所有的士兵都要执行王室的军事命令,持有符节的官员被称为“顺职之吏”,只有他们才能行动。如果有人不遵守这个规定,将会受到惩罚。当“合表”准备好后,“顺职之吏”才会行动,他们会相互协调,所以想要打仗的话,首先要确保内部稳定。

兵教上第二十一

首先,要让士兵们分散成营,并在战场上做好阵型。如果有人不按照命令行动,就会受到违反军令的惩罚。每个小队的前头都要负责教后面的人,左面的人和右面的也一样。如果有人能够正确执行命令,就会得到奖赏。如果有人不遵守规定,就像违反军令一样会被惩罚。如果有人因为疏忽而犯错,他们可以互相揭发来免除罪责。

当军队列阵时,如果有一个人因为不敢上前面对敌人而死,那么负责他的人就会受到和犯军令一样的惩罚。如果一个什(十个士兵)失去了一个人但是剩下的九个人都勇敢地面对敌人死去,那么负责他们的人也会受到和犯军令一样的惩罚。从什长到裨将,如果有人不遵守规定,他们将会受到和犯军令者一样的惩罚。

明确刑罚和奖励是非常重要的,这必须在军事训练中落实。

将领的旗帜要不同,士兵的标志也要不同。左军的标志在左肩上,右军的标志在右肩上,中军的标志在胸前。标志上写上士兵的名字和职位。前后各五行,最尊贵的标志放在最前面,然后依次降低。

伍长要教育其他四个人,用木板做成鼓,用瓦做成金,用竹竿做成旗。听到鼓声就前进,看到低落的旗就快跑,看到敲打金属器皿的声音就撤退。用旗子指示方向:向左转就挥舞左边的旗子,向右转就挥舞右边的旗子。如果金鼓一起敲击就要坐下。

伍长教育好后要交给什长,什长再教育好后交给卒长,卒长再教育好后交给伯长,伯长再教育好后交给兵尉,兵尉再教育好后交给裨将,最后大将再教育一遍。然后在中野里排成阵势,每三百步设置一个大表。排完阵势后离开大表,行进到距离一百步的地方停下来决战。行进到距离一百步的时候快速冲锋,行进到距离一百步的时候迅速射箭。通过这样的训练养成战斗的习惯和节奏,然后再进行奖惩激励。

从尉官以下的士兵都有自己的旗帜。战胜后得到旗帜的人可以根据他得到的荣誉来确定奖励。

取得胜利的关键在于建立威信,建立威信的关键在于努力奋勇作战,而努力奋勇作战的关键在于严格执行军纪。只有严格执行军纪才能保证有奖赏。

让人民知道即使是背对国门也不要犹豫去为国家战斗,这是有原因的。让守卫的士兵必须坚决防守,让战士必须勇敢战斗,不让坏主意出现,不让坏人说话,命令要执行得没有变化,军队要行动得没有猜疑,轻装如雷霆般快速前进,奋勇作战像惊弓之鸟。表彰功绩区别德行,明辨是非就像白天和黑夜一样清晰。让人民服从上级的命令,就像四肢听从心脏一样自然。

前面的部队冲破混乱的阵型,像溃烂一样摧毁坚固的敌人,是有原因的。这就是所谓的军事训练。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保卫国家疆土,保护社稷(指国家的象征),消除祸害,成就武德(指武功和品德)

兵教下第二十二

君主必须有必胜的方法,这样才能兼并广大的土地,统一国家制度,这样可以使威势覆盖天下。必胜的方法有十二条:

一叫连刑,就是罪犯要受到同伍的人的惩罚;二叫地禁,就是禁止通行,以防止奸人越界;三叫全军,就是士兵们要互相帮助,团结一致;四叫开塞,就是分地驻守,各自尽到职责;五叫分限,就是左右相阻,前后相待,墙车为固,以阻挡敌人;六叫号别,就是前列的人要勇往直前,后面的人不能抢先进;七叫五章,就是行列分明,始终不乱;八叫全曲,就是曲折相从,都有各自的部分;九叫金鼓,就是激励有功之人,表彰有德之士;十叫陈车,就是车辆接连不断,马匹冲锋陷阵;十一叫死士,就是在军队中选出来的聪明勇敢的人,他们乘坐战车,在战场上纵横驰骋,出奇制胜;十二叫力卒,就是经过训练的士兵,听到命令就行动。

这十二个方法一旦教成,士兵就会遵守纪律。如果兵力弱小也能强大起来,如果君主地位低也能尊贵起来,如果法令陈旧能重新振兴起来,如果人民流离失所也能和睦相处,如果人口众多也能做到治理有序,如果土地广阔也能坚守防御。国家的战车不出营门,铠甲不用包裹,就能威服天下。

军队要有五种致胜的方法:将领可以忘家舍己,战士可以超越生死,指挥官可以置身险境而不退缩。为了急于取胜而不顾一切后果是不可取的。

如果一个百人的部队被敌人包围而陷入混乱的战斗中,那么千人的部队就可以擒敌杀将;万人的部队就可以横行天下。

武王问太公望说:“我想稍微休息一下就明白使用人的要点?”太公望回答说:“赏赐要像山一样高,惩罚要像溪流一样深。最高的是不过分责备人,其次是补救过错,让人没有机会私下说话。所有请求不被赏赐的人都要处死,所有请求不被惩罚的人都要处死。讨伐别的国家一定要看准他们的变故所在,给他们财物看他们是否贫穷,展示他们的破败看他们是否有病态。上面和下面离心离德的情况出现时,就要讨伐他国。”

凡是要出兵打仗,一定要审慎考虑内外的利弊得失。计算好兵力的多少、粮食的充足与否、道路的远近。然后再出兵征讨叛乱的国家,就一定能攻进去。

如果一块土地很大但城墙很小的话,那就要先占领这块土地。如果城墙很大但很窄的话,那就要先攻打这座城市。如果土地广阔但人口稀少的话,就要切断它的交通要道。如果土地狭小但人口众多的话,就要修筑高大的壕沟来防守。不要丧失利益的机会,也不要浪费时间。放宽政策,减轻税收;让百姓休养生息;挽救他们的困境。这样就可以施行天下了。

现在各国相互攻击大肆侵略有道德的国家。这种做法是从平民百姓开始分化瓦解国家的队伍,然后组织军队进行侵略。这种做法不统一号令。结果使民心不定、只是崇尚骄奢淫逸、只知道争斗诉讼、官吏忙于处理这些事情而疲惫不堪。时间久了路途遥远就会灰心丧气。军队老弱残兵贪图财货就会争抢掠夺容易失败。

将领轻浮、营垒低矮、士兵动摇不安的时候就可进攻他们。将领威风凛凛、营垒高大、士兵畏惧的时候就可包围他们。凡是包围敌人一定要让他们得到一些小的利益,让他们逐渐削弱衰败。这样他们的粮草供应就不会充足了。晚上袭击会使士兵惊慌失措;躲避战斗会使士兵离散逃亡。等待别人来救援只会使自己更加被动。等到双方交战时再突然进攻会让人心情沮丧、士气低落。士气低落会导致军队失败,阴谋诡计会导致国家灭亡。

兵令上第二十三

兵是凶器,争斗是逆德。事情一定有根本原因,所以君王征伐暴乱,以仁义为本。战国时期则以建立威势、对抗敌人、互相图谋为主,不能废除武器。

兵器以武力为基础,以文治为内在。武力是外在表现,文治是内在修养。能理解这两者的关系,就能知道胜败了。文治能看出利害关系,辨别安危;武力则能攻守敌方的强大。

专一就能胜利,离散就会失败。阵型紧密就能稳固,阵型疏松就能畅通。士兵害怕将领甚于害怕敌人才能胜利,士兵害怕敌人甚于害怕将领就会失败。所以知道胜败的人,要在战场上称量将领和敌人,就像天平秤一样。平静就能治理国家,急躁就会使国家混乱。

出兵布阵有一定的命令,行伍的疏密有一定的规律,先后次序也要适宜。常令不是追击败逃的敌军或袭击城池时才用。前后不次会导致失败。混乱就要斩断前后顺序。

常阵都面向敌人,有内向、外向、立阵、坐阵之分。内向是为了照顾中心,外向是为了防备外部,立阵是为了前进,坐阵是为了停止。立阵和坐阵相互交替进退,将领在其中掌握节奏。坐阵的兵器是剑斧,立阵的兵器是戟弩,将领也居中指挥。

善于抵御敌人的人,先以正兵接触敌人,然后再挥动兵器攻击敌人,这是必胜的方法。阵中的斧钺要装饰旗帜徽章,有功劳一定要奖赏,违反命令就要处死。生死存亡的关键在于鼓声的端点,即使天下有优秀的军队,也无法抵御这种气势。

箭矢射出还未交战,长刀还未接触,前面喧哗的叫虚张声势,后面喧哗的叫实情,没有喧哗的叫秘密,虚实是军队的本质。

兵令第二十四条:

所有离开大军去担任前方警戒任务的士兵,边境上的侦察兵要相隔三五里。听到大军做好前方警戒准备的消息,就都要停止行动,这是为了安定内部。

内卒外出戍守时,将吏要授予他们旗鼓戈甲。出发那天,后续的将吏和走出县界的人都要按照迟到的规定处罚。士兵戍边一年,如果没有人接替而死亡的,法律规定要像失军一样处理。父母妻子要知道这一点,否则与罪犯同罪。如果不知道,可以赦免。

士兵在后面的将吏到达大将那里的一天之内,父母妻子都要与他同罪。士兵逃回家一天内,父母妻子不逮捕他或不说出去的也要与他同罪。

如果三军大战中,大将死了,但五百个以上的随从官员不能杀死敌人,就会被斩首。大将身边的近卒在战场上,都要被斩首。其余的士兵,有军功的,会被降级一级。没有军功的,要被戍守三年。

如果一个伍里有人战死或逃亡,以及伍里的其他人战死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荣誉,整个伍都会被剥夺军功。如果能够找到死者的尸体,所有的罪过都会被赦免。

军队的利害关系在于国家的名誉和实力。现在名誉在官府,但实力却在家庭中,官府得不到实力支持,家庭也得不到名誉认可。聚集士兵组成军队,只有空名而没有实际力量,对外无法抵御敌人,对内无法保卫国家,这就是军队不强大的原因,也是将军失去威信的原因。

我认为逃兵同宿舍的人和军官应该受到惩罚,罚他们交更多的粮食。名义上是军队,实际上却是两部分人在支撑,这样国内就会出现空虚,浪费民众的资源,怎么能避免失败的灾难呢?

现在用法律禁止逃兵和无故死亡的士兵,这是战争的第一个胜利。什伍之间相互关联,战斗时士兵和军官互相救助,这是战争的第二个胜利。将帅能够树立威信,士兵能够服从指挥,号令明确可信,攻守都能得心应手,这是战争的第三个胜利。

我听说古代善于用兵的人,能杀死士兵一半的数量,其次是十三分之一,再下面是十一分之一。能杀死一半数量的士兵,威望就能加到海内;能杀死十三分之一数量的士兵,实力就能加到诸侯国;能杀死十一分之一数量的士兵,命令就能下达给士兵。所以说,百万人的大军不听命令,还不如一万人的战斗。一万人的战斗,还不如一百人的努力奋斗。

赏赐应该像日月一样频繁及时,信令应该像四季一样稳定可靠,号令应该像斧钺一样坚决有力,制度应该像干将一样严明不可侵犯。士兵不服从命令的情况,我是没有听说过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