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级教师李培芳:数学课堂的三个主张——好玩,温暖,成功

 响剑 2023-08-06 发布于福建


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实验小学的李培芳是一位温柔的老师。不管是上课还是日常交流,他总是慢条斯理的。一口闽南腔的普通话,更是让听者的心先软了三分。用“春风拂面”来形容李培芳,实在是不为过。也难怪同样是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的华应龙如此形容:“培芳是一只来自南方温顺的羊。”

如果只说李培芳温柔也不全面,他的学生就说:“你要是有不会的去问他,他会很耐心地教你。但是李老师柔中带刚,他要是抓住你,就不会放过,一直给你讲到会为止。”应该说,李培芳的温柔在于教学风格和为人处世,刚强在于对教学主张和教育情怀的不懈追求。

图片
李培芳福建省特级教师,福建省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泉州师范学院兼职教授,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培训高级讲师,曾获第六届全人教育奖提名奖。

图片

数学可以很好玩

作为福建省特级教师,李培芳多次上公开课、参加教学比赛。听课者的评价,往往不是“课上得好”或者“设计真巧妙”,而是“做你的学生很幸福”。不少家长的评价也是“孩子放在你的班级,很幸运”,一些学生也反馈“上课很开心”。李培芳自己也纳闷这是为什么,后来他慢慢总结出自己课堂的三个主张:好玩、温暖、成功。

提炼教学主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一步。李培芳认为,教学主张不是造就的,而是生就的。从多年的教学经历中,李培芳总结道:“教师的教育生命,就是一个个40分钟的总和。要过好自己的教育生涯,就应该让40分钟充满快乐。”于是,“好玩”就成了他的教学追求。李培芳抱着“和学生玩”的心态上课,像“邻家大哥哥”那样和学生对话,他相信“自己的快乐可以传导给学生并带动他们”。

李培芳也相信数学是一个非常美的学科、一个非常神奇的学科,只是学生们被机械枯燥的教学方式磨灭了兴趣。他引用本·奥尔林《欢乐数学》中的一句话来说明:“如果你觉得数学不可能这么神奇,那也许是因为你在一个叫'学校’的地方学过数学了。”因此,李培芳努力设计充满魅力的数学课,让学生感知数学的魅力、学习的魅力。

比如《认识小数》这节课上,李培芳出示了一道填空题:比1小的数是——。学生回答“0”。李培芳语气夸张地说:“同学们,如果比1小的数只有0,那可就惨了,那可要出大事的啊!”学生很惊奇,有一些孩子突然点头:“比1小的数如果只有0,个矮的小朋友的身高就只能填'0米’了!”怎么表示个矮同学的身高呢?接下来,师生就饶有兴致地投入对小数的认识和思考。

图片


图片

让课堂充盈温暖

“好玩”之后,李培芳总结了第二个关键词——“温暖”。他说:“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拿一个孩子开玩笑,也可以很好玩,其他孩子可能笑得很开心,但是对那个孩子来说就是一场灾难。”因此,“好玩”不能离了“温暖”。李培芳的做法是,用自己温柔的人格魅力,给学生构建安全、无恐惧的心理环境,让课堂充盈着尊重、鼓励的情感暖流。 

在一节“数说长征”的课上,李培芳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择一个数字,与“25000”进行比较。一个男生选择与地球周长“40万公里”比较,实际上地球周长约为4万公里。李培芳轻声问道:“你确定吗?”男生坚持自己的记忆,李培芳说:“到底是40万公里还是4万公里,就留给同学们课后去查证,作为课后作业好吗?”随后对这位男生说:“你已经很棒了。”并提议全班为他鼓掌。

事后,李培芳表示,之所以没有急于“纠正”错误,原因有很多。一方面,他坚持这样一种教学理念,教的结束是学的开始,希望学生在课后也会继续思考,并对下一节课有所期待,“数学课不要上成'小品’,而应该成为'连续剧’”。另一方面,李培芳由衷地不愿“揭露”男生的错误,“他能在六年级说出地球周长是40万公里,已经很棒了,没必要纠结于多了一个零。我不想在那一刻告诉他'你错了’,我真的说不出口。”

这一充满温情和智慧的处理,是李培芳所追求的数学课堂的真实写照。这种由内而外的温柔,让李培芳的课堂具有了温润、和谐的气质,曾有听课教师如此评价:“以前去听课,觉得是任务。但第一次听李老师的课,大家就入迷了,是放松下来的沉迷,那种状态我以前从未体验过。”

图片


图片

让学生体验成功

李培芳的学生很喜欢找他聊天。有学生表示:“我记得老师曾说过一句话,就是他把我当作朋友。我总去找他。虽然老师忙,但他总会留时间跟我聊聊闲话。”李培芳也很享受跟孩子们聊天的时光,他觉得孩子的世界单纯而美好,就算只是听他们说说日常琐碎,也感到有趣。有时候午休,孩子们还围着李培芳不肯离去,让他又感动又哭笑不得。

也正是在这样安全、信任的师生关系中,李培芳得以走进孩子们的内心,倾听到他们对数学学习最真实的声音。有一次,李培芳问一个孩子:“你喜欢数学吗?”“不喜欢。”李培芳接着问:“你觉得要怎么样,你会喜欢上数学?”孩子的回答让李培芳震惊不已,他赶紧又找了一个孩子,得到的是相同的答案。不是课堂更有趣,不是作业少一点,不是做游戏、搞活动,孩子们表示:“只要那些题我会做,我就喜欢数学。”

李培芳高兴得像发现了新大陆:“我觉得太有道理了!”仔细回想过往的教学经历,的确如此,不少学生屡次考试不及格,怎么可能喜欢数学呢?“对,一定要让孩子成功,没有成功体验,再好玩也没用。”李培芳终于完成了教学主张的最后一块拼图。

图片


图片

直面教育之难

让孩子体验成功,其实是每个老师的愿望。通过机械的刷题训练,也能提高分数,但“那样就不好玩了”。让孩子在好玩、温暖中体验成功的数学,李培芳觉得这有难度,但很有意义。

一方面,是教学评价的问题。李培芳认为,应该避免过难的评价体系,避免给不少孩子贴上标签:“你就是数学不及格的差学生。”曾经,李培芳和一位教研员讨论过,他说:“不能让孩子们都考到80分以上吗?”对方认为,区分度很重要,关于评价的问题重在改变家长观念,让家长不要因为孩子考不到80分就过分焦虑。

李培芳没有被说服,他觉得区分度没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兴趣和信心。如果一个孩子没兴趣又没信心,这个学科的主动学习进程对他来说就宣告终结了。所以我觉得,在小学阶段,宁愿牺牲一点成绩上的要求,也应该呵护孩子的兴趣和信心。

“a喜欢数学,考90分;b讨厌数学,考95分。你希望哪一个是自己的孩子?”在很多次培训活动上,李培芳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在场的老师们几乎都选了a,然而现实往往是,大家期望孩子既能考95分,又能喜欢数学。

“可是90分到95分,这之间是需要训练的,有的时候过度训练就把孩子的兴趣磨灭了。”李培芳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所以他急切地呼唤评价体系的科学化、人性化。

另一方面,是教学方式的问题。李培芳认为,教师运用一些教学策略,提高学习质量,自然也有助于孩子体验成功。例如在一节讲解“分段计费”的数学课上,教学情境是乘坐出租车,3公里内收费10元,超过3公里后每公里加收2元。孩子解决这类问题颇为吃力,李培芳很久都没找到原因,直到那节课上,他问了一个问题:

“如果里程是5公里,你们觉得要分几段来算?”孩子答道:“分三段,第一段是3公里,第二段是1公里,第三段是1公里。”这让李培芳感到很意外,因为一直以来的教法都是分两段,教参上也是如此建议的,却没想到学生是这样思考的。他决定,学生怎么想,课就要怎么讲。

李培芳感慨道:“很多时候,孩子们学不好的原因是,他们想的和老师教的不在同一个频道上。”他也因此总结了一条教学原则——顺学而教,如果大部分学生认为上述问题应该分三段,那么教学就应该按三段来进行设计,以后再优化为两段。这个案例让李培芳触动颇深,顺学而教的教学思维颇为朴实,也并非独创,但更多的时候,只是老师觉得“顺”。“这个案例的真正意义在于,我们要真真正正地倾听孩子、观察孩子,如此才能捕捉到'顺’的契机。”

又如另一节数学课上,关于阶梯水费的计算。李培芳充满激情地说:“分段计算就分三步。第一步,分三段;第二步,乘单价;第三步加起来。真的很简单,比做饭都简单,你们想,做饭都不只三步吧?”这时,学生小宇认同地点了点头。李培芳很高兴,小宇是班上学习较为落后的孩子,在数学学习中存在困难,可他却能从老师的鼓励中得到共鸣。

李培芳就此又提炼了一个简单朴素的道理——很多时候,要告诉学生学数学不难,要给孩子传递信心,甚至是信仰。网上流传着一句班主任“经典台词”——你们是我带过的最差的一届。李培芳把它反过来说:“同学们,你们可能是李老师带过的最好的一届学生。他发现,这样说的效果好多了,孩子们大多愿意成长为老师期待的样子。

图片

珍视教育中的“小确幸”

1992年,中师毕业的李培芳被分配至一所村小,晚上独自住在学校,夜深人静的时候,外面是黑漆漆的田野,他点上灯,拿出几本教学类期刊,扎进知识的海洋。那个时候,白天教课,晚上反思、学习,李培芳倒也没觉得有多苦。后来一步步成为名师,李培芳觉得,正是心中的那份热爱,让他不断地在实践和反思中提升,逐步成长起来。

这份对教育的热爱为何长久不衰,李培芳自己也不甚明白。他总说自己有一种常人没有的“钝感力”,刚工作那会儿,他一个月的工资是180多元,而他的姐姐在工地上做小工,一个月倒有300元收入。那时流行着“脑体倒挂”的说法,但李培芳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平。后来从村小来到县城,再到市区、特区,李培芳表示,也并非自己对现状不满意,完全是配合妻子的工作调动。他说:“只要自己能和孩子们在一起,就觉得很开心。”如今,李培芳也明白年轻教师的压力和不容易,他讲述自己的经历,并非为了“道德绑架”,只是想表达:要遵从内心的想法。“如果当时我因为外界压力离开了,也就不会有现在的我了。”

在朋友眼中,李培芳是一个腼腆的人,如果谈数学、谈教育,他有不少话能讲,可如果聊新闻、八卦,他往往就不知道说什么了。甚至于,李培芳觉得跟孩子们相处就很愉快,不亚于和成年人的交流。近些年,李培芳正在开展互助课堂的探索,当看到孩子互相帮助的情形,他打心底里感动。有一次,李培芳看到两个孩子在研究一道题目,“师傅”讲解了一遍,“徒弟”做错了,又讲一遍,还是做错了。做师傅的孩子一边笑,一边再讲了一遍。李培芳很感动:“可能100个老师也比不上那个孩子,他真的很有耐心。”

这些常人眼中的小事,是李培芳珍视的瞬间,也是他从事教师这份职业的“小确幸”。这些一点一滴的小事,最终汇聚成力量源泉,虽然教育路上困难重重,需要勇毅面对,但他乐在其中。


—  END  —

来源 | 本文刊于《教育家》2023年7月刊第2期,原标题为《李培芳:给孩子好玩、温暖、成功的数学》
作者 | 黄硕
设计 | 阳晓
统筹 | 周彩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