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协主席都是错字大王!重技术,轻文化,是书法难以发展的原因

 艺素简 2023-08-06 发布于河北

孙晓云书杜甫《渼陂行》

很多书说,写字,错别字在所难免,不管是多大的名气,多好的书法和文字功底。就算排名第一的《兰亭集序》、排名第二的《祭侄文稿》都有后改痕迹,只不过人家是自己发现后自己改的。

对于孙主席来说,应酬之作,偶有发生,也没有必要借此大做文章。揪住不放的也是别有用心,但是另一种情况就不得不拿出来说说了。

考字的错用

孙主席的错误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网络上竟然出现了很多洗地的文章。揪住孙主席这错别字不罢休的人是别有用心,同样努力为错别字洗白的人,能有什么善意?出错在所难免,不足为怪,但是知错不改,要用什么词汇来形容呢?

孙主席的错别字中除去版本的不同产生的别字,其他的错误是不是网友鸡蛋里挑骨头呢?显然不是,比如“寿考”的“考”字,作年龄长、老龄这种意思讲时,只能用与“老”“寿”字首相同的这个“考”。另一种写法“攷”,是考察;研究;检查;测试;等等的含义。

《中华大字典》中的考字

“护士”的“护”字,也不能因为有用手保护的含义,并且简体汉字改用了提手旁,写繁体字时也把言旁变成提手旁。这种错误都是不严谨、不重视的表现,是想当然的做法。即便是陈振濂也写过同样错误的字在先,也不能因为“写的人多了”就以讹为正了。

“苏东坡”的“坡”字,这个错字是最少有人提的,因为这个错误实在没办法洗白。苏东坡从来没有用过“苏东城”这样的名号,坡字跟城字也没有什么渊源和关联。

江苏美术馆的展览海报

孙晓云的书法固然是好的,学问也是有的,只可惜应了那句网红词,“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首先是主席的助理,这些写错的字,都是以前的作品,几乎没有临场的错误。就算主席自己忙得没时间检查,作为助理是不是该检查一下再收藏呢?但最可能的原因只有一个,他也不知道哪个字是错的,没有那个鉴别能力。

江苏美术馆公众号发文截图

没有鉴别用字能力的还有江苏美术馆的策展人员。可能地方展就是不严格,若按照中书协的评审标准,作品中出现错别字、俗体字或简繁混用,是直接被拿下,不会被挂到展厅的墙上的。

最后就是《江苏美术馆》和《书法研究院》公众号的编审们,作为“专业”研究书法的媒体编审,应该有更丰富的书法文字知识,懂更多书写技巧外的书法历史和文化。这么多的错误竟然也被放到这么“专业”的媒体平台上传播,着实让人担心。

书法研究院公众号发文截图

书法在古时候是文化的象征,人们对于书写汉字是十分重视的。历史上有名的书法家,哪一个不是学识渊博,满腹经纶?这些我们统统叫做“学养”,这才是应该有的字外功夫!

明董其昌就提出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观点。书、字是人们开蒙用的,是神圣的,所以才有仓颉造字后,“天雨粟,鬼神哭”的说法。有了文字人类便开始走进文明,脱离开鬼神的蒙蔽,使鬼神也感到害怕。书、字可以使“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绘画如此,书法亦如此。

杜甫《望岳》

黄庭坚说:“士大夫下笔使有数万卷书气象,便无俗态,不然一楷书吏耳。”只有胸中有万卷书,才能下笔有“万卷书”的气象。不然,技术再好,也是俗字,不过是一个书吏写出来的楷书。现在人们对书法的认识只停留在技术层面上,更多的人认为字只要写得能入时人之眼,便是好字了。岂不知,这种被大众认可的,没有“气象”的字,便是黄山谷说的只有“俗态”!

苏轼也说过,“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万卷书始通神”。书法的重点在学养,有了学养书法才能达到神品、妙品的境界。如今这样,都太看重技艺,不注重文化,书法的前景堪忧啊!只能感叹“为当今书法一大劫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